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要求有所提高。而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的一项重要课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更,逐渐体现出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本文重点讲述了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一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足;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5-02
自我国高职院校设立以来,体育与健康便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课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但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体育教学逐渐地体现出了其不足。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现状
1.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消极。体育课作为室外活动课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通过身体的运动带来心理上的放松。但是对于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对体育课程的兴致并不高,近半数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是消极的。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和所学专业无关紧要,没有必要太过认真,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通过每学期的体育期末考试。尤其是女生,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易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心理,使其成为了体育教学中的一大主要问题。
2.体育教学设备不完善。由于部分的体育器材存在着寿命不长、容易损坏等问题,需通过及时的变更来完善体育教学,这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或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等其他原因,导致其存在着体育器材老化,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备安全系数不高,体育场地不达标等问题,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公选课需要学生自备体育器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统一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室外练习为主。学生通过被动的学习教师传授的体育运动知识,经过长时间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这期间,学生主要的是接受和练习,缺乏能动性和创新性。另外,体育教学过于偏重实践练习,理论课程极少或干脆不设置,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材都不发放。这导致学生只了解了体育技能知识,掌握了运动技能,而对于相关的体育历史和其他体育知识了解甚少。
4.体育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考核方式为每学期期末的综合素质考核和选修课程的考核。这种双重考核方式虽然可以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纯粹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而且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发现某些学生的体育特长。综合素质考核主要是体能的考核,这对部分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可能会导致其对体育运动的厌烦心理。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改革措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人才竞争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现今的体育教学面临着以上种种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难以达到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迫切的需要通过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来改变现状,以达到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人才的目的。
1.开展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简而言之,校园体育运动是校园文明的一种体现。通过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体育文化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学生了解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本身便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容易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的心理重视程度,从而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2.提高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支出比例。体育经费支出的不足,是导致高职院校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部分非体育类院校往往把体育经费的支出列于专业课之后,首先满足高职院校文化课程教学的需要,这使得体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相对减少,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故高职院校在进行经费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课和体育课程的兼顾,制定相应的体育经费支出比例,以保障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
3.改善体育教学方式。克服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问题,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会体育技能的同时,积极创新,总结属于自己的体育经验。尽管如今的体育课时缩减,仍应进行适当的理论课程教育,可以利用阴雨等不适合户外教学时进行。另外,多媒体教学已被引进了高职院校课堂中,其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互补,为高职院校教学开展了一片新天地,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应适当的为体育课程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不足。
4.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持有消极态度的原因,是体育课程的设置未能引起其兴趣及未能满足其运动需求。大学生运动心理表明他们更喜欢具有时代性、挑战性等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开展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在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外开展如体育拓展训练、网球、高尔夫等新型的运动项目,使学生的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同时针对于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设置相适应的体育课程,如健美操,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项目,协助她们克服运动上的心理障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可以按照普修课和选项课的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在校学生学制的不同,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开设普修课,如选择太极拳、田径、体操、体育保健等科目作为普修课程,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开始进行选项课教学。体育选项课的实施办法可以在前一个教学周期结束时进行选项。首先,给学生发放“选项课程调查表”,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田径、武术、游泳、体操、体育保健、跆拳道等项目中选出自己希望学习的课程,把兴趣较集中的10个项目确定为下一个学期的选项课。体育成绩的评定:考试内容包括专项技能、体育理论、运动参与三部分:体育理论考试为笔试,考试统一组织;专项理论考试随堂进行。根据各选项课项目的特点,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内容。在专项技能考试中,每学期末学生可以自主选择1~2个考试内容,由该选项课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对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运动参与考核由各选项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如今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素质,重视身心健康,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方式,进而使自己在面对外界的困难和压力时能应付自如。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加完善现今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厚成,邹继豪.体育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6.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中:29-31.
[3]乔亚军.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3):103-104.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足;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5-02
自我国高职院校设立以来,体育与健康便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课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但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体育教学逐渐地体现出了其不足。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现状
1.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消极。体育课作为室外活动课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通过身体的运动带来心理上的放松。但是对于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对体育课程的兴致并不高,近半数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是消极的。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和所学专业无关紧要,没有必要太过认真,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通过每学期的体育期末考试。尤其是女生,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易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心理,使其成为了体育教学中的一大主要问题。
2.体育教学设备不完善。由于部分的体育器材存在着寿命不长、容易损坏等问题,需通过及时的变更来完善体育教学,这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或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等其他原因,导致其存在着体育器材老化,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备安全系数不高,体育场地不达标等问题,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公选课需要学生自备体育器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统一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室外练习为主。学生通过被动的学习教师传授的体育运动知识,经过长时间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这期间,学生主要的是接受和练习,缺乏能动性和创新性。另外,体育教学过于偏重实践练习,理论课程极少或干脆不设置,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材都不发放。这导致学生只了解了体育技能知识,掌握了运动技能,而对于相关的体育历史和其他体育知识了解甚少。
4.体育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考核方式为每学期期末的综合素质考核和选修课程的考核。这种双重考核方式虽然可以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纯粹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而且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发现某些学生的体育特长。综合素质考核主要是体能的考核,这对部分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可能会导致其对体育运动的厌烦心理。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改革措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人才竞争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现今的体育教学面临着以上种种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难以达到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迫切的需要通过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来改变现状,以达到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人才的目的。
1.开展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简而言之,校园体育运动是校园文明的一种体现。通过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体育文化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学生了解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本身便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容易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的心理重视程度,从而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2.提高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支出比例。体育经费支出的不足,是导致高职院校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部分非体育类院校往往把体育经费的支出列于专业课之后,首先满足高职院校文化课程教学的需要,这使得体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相对减少,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故高职院校在进行经费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课和体育课程的兼顾,制定相应的体育经费支出比例,以保障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
3.改善体育教学方式。克服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问题,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会体育技能的同时,积极创新,总结属于自己的体育经验。尽管如今的体育课时缩减,仍应进行适当的理论课程教育,可以利用阴雨等不适合户外教学时进行。另外,多媒体教学已被引进了高职院校课堂中,其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互补,为高职院校教学开展了一片新天地,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应适当的为体育课程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不足。
4.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持有消极态度的原因,是体育课程的设置未能引起其兴趣及未能满足其运动需求。大学生运动心理表明他们更喜欢具有时代性、挑战性等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开展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在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外开展如体育拓展训练、网球、高尔夫等新型的运动项目,使学生的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同时针对于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设置相适应的体育课程,如健美操,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项目,协助她们克服运动上的心理障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可以按照普修课和选项课的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在校学生学制的不同,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开设普修课,如选择太极拳、田径、体操、体育保健等科目作为普修课程,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开始进行选项课教学。体育选项课的实施办法可以在前一个教学周期结束时进行选项。首先,给学生发放“选项课程调查表”,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田径、武术、游泳、体操、体育保健、跆拳道等项目中选出自己希望学习的课程,把兴趣较集中的10个项目确定为下一个学期的选项课。体育成绩的评定:考试内容包括专项技能、体育理论、运动参与三部分:体育理论考试为笔试,考试统一组织;专项理论考试随堂进行。根据各选项课项目的特点,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内容。在专项技能考试中,每学期末学生可以自主选择1~2个考试内容,由该选项课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对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运动参与考核由各选项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如今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素质,重视身心健康,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方式,进而使自己在面对外界的困难和压力时能应付自如。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加完善现今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厚成,邹继豪.体育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6.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中:29-31.
[3]乔亚军.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3):103-104.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