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所取代之因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文献阅读与语料收集为手段,对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的取代情况作了初步整理,即依据现有论文整理出的八大译著的英文原文、严复译文与今译文,制成八大译著中社科类专用词对照表,对现已没落的严复译词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湮没的严复译词常采用音译,音译意译结合等手段,翻译中常有一词多译,使用生僻字、单音节词等现象。从严复译词的缺点,译入语汉语的特点,日源外来词的优点,历史原因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较为全面地揭示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取代之因。
   关键词:严复译词 日源外来词 取代
   严复,近代著名翻译家,其八大译著系统地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引入中国,为中西方文明搭建桥梁。译书过程中,严复以西方归纳逻辑和科学方法为武器,以桐城学派的“古语”为手段,采用“格义”“自造”“旧词新用”等方法批判旧中国的落后思想,建立起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纽带。然而,严复译书之时,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与汉语“共创共享”(沈国威,2012:3)的日语词已先一步系统地接受了欧洲近代学术的熏陶,衍生出一批以“新汉语”(胡稹,2002:86)形式而成的专门学科用语。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与语料整理,首先对现有的严复研究进行了梳理,依据现有论文整理出的八大译著的英文原文、严复译文与今译文,初步整理出八大译著中社科类专用词对照表。而后将今译文中的词汇与收集到的日源外来词进行比对,经二次筛选,整理出今译文中实际采纳的日源外来词,与严复译词进行对照,以期较为系统地归纳出严复译词没落之因。
   一.概念界定
   严复自1895年着手翻译《天演论》起,历经十五年,到1909年正式完成《名学浅说》与《法意》的翻译工作,此后严复再无译著生成。其八大译著中《穆勒名学》只完成了前半部(黄忠廉,2016:253)。本文中提到的“严复译词”为严复八大译著中涉及到的社科类专有名词。
   因中国与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日源外来词的界定在学界一直备受争议。王力(2001:519)指出“日本人翻译西洋的新名词就是用汉字翻译的”,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词汇引入西洋文化,其同根同源性并不能认定为“借词”。而杨锡彭(2007:34)认为“汉语引进这样的词语,是把整个词从日语中搬进来的,而不是汉语自己创造或从汉语历史发展中直接继承了这些词语”,汉语与日语虽然同根同源,但因两者发展环境的差异,一个词若从汉语变至日本语后又回归汉语,回归后的新词只能算作源自日本语。更何况从语义角度来说,部分日语“虽然是借用汉语既有词语翻译欧美语言的语词,意义却跟汉语原有词语不一样”(杨锡彭,2007:34)。本文所涉及的“日源外来词”以杨锡彭的观点为依托,依据刘正埮、高名凯(1984)等编写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实藤惠秀(2012)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岑麒祥(1990)编写的《汉语外来语词典》以及马西尼(1997)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这四本书对日源外来词进行了汇总,共收集到日源外来词1285个。
   二.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取代之因
   本文将取代之因暂分为四类,从严復译词的缺点,译入语汉语的特点,日源外来词的优点,历史原因进行论述。
   1.严复译词的缺点
   首先严复在目标读者的选择上不太明智。他将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作为读者主体,并以其推崇的桐城派古文译书。胡稹(2002:89)指出严复译词没落与其“太务渊雅、刻意仿古”有关。正所谓物极必反,由于严复在文字上过度追求语言典雅,除译名古奥外,译本整体上读来滞涩难懂,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由此造成的小众化不利于严复实现传播文明思想于国民的初衷,背离了其“熔中西于一治”的美好愿望。
   其次,严复的译词不具备连贯性。虽然其所推崇的一词多义在古今的翻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当时正值译词引入时期,对于大多数国民而言理解这些抽象的西学名词本就是一项挑战,现又在同本书中一再更换译词,使得读者需费工夫在前后文寻找对应词,无法根据语内逻辑一以贯之,阻碍了阅读的流畅读,造成了译本的不易读。
   再次,严复的部分翻译无法与中文原有的词语意思区分开。颜德如(2012:78)指出严复在译《法意》首段时,将“laws”分别译为“法”与“理”,并在按语中对译法进行了说明,即“儒所谓理,佛所谓法,法理初非二物”(严复,1981:1)。严复采用中国哲学体系中的固有词对西方哲学进行了解释,但其处理将“西方的现代性成为被扭曲了的西方现代性”(韩江洪,2008:59),未充分考虑其译词中的易与法家的“法”造成语义混淆,译词中的“理”又容易与宋明理学中的“理”产生语义混乱。
   最后要追究到严复自身的矛盾性。从翻译目的来看,严复“既批评固守传统而不知变通,又反对激烈的革命理念”(黄克武,2001:89),他希望使用古汉语实现同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对接的愿望,但选择的这条“中间路线”却没能满足革命的迫切性需求,近代的科学知识体系需要引入一整套全新术语,严复采取的缓慢量变的措施不足以抵抗日源外来词的质变考验;从翻译实践看,严复在翻译初期对创造译词颇为上心,译著中尽量规避日源外来词,之后因不堪独自译书创词的重压,不得不借用日源外来词。他的借用也推动了日源外来词的流行。
   2.译入语汉语的特点
   单音节语素在汉语中占比极大,其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推动了汉语使用者追求单字单音节的意义化,而“汉语中可以区别意义的音节不超过1500个”(沈国威,2010:128),换句话说,要使用音译来创造新词就得费工夫找到意思相近的单字或单音节进行组合,力求形成意义串联的多音节复合词。严复就常用音译复合词来引入新思想,但因其较难创造,且数量巨大,对国民来说不便记忆,大量译词逐渐被意译词所取代。语言间的相似度越大,其吸收其他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大,但“汉语与西方语言差异较大,只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缓慢吸收”(沈国威,2010:129),此外,中国地域广,人口多,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差异较大、数量较多的方言类型,而严复的译词也“受严复本人的方言语音影响”(胡稹,2002:89)。其译词的方言特征降低了读者接受度,阻碍了译词发展。    3.日源外来词的优点
   汉字在史前传入日本,而后在日本扎根发展,每一个日本汉字都形成了其对应的“音读”与“训读”。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语词因为与汉语共享同一套体系,所以两种语言尽管于不同的土壤中发展,相似度依然非常高。与固守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相比,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通过种种手段早一步系统地引入了欧洲的新思想新文化,比如使用汉语古典词来定义全新的知识体系,不惧古典词原意与新意的冲突,这虽然“被中国的知识人指责为轻佻”(沈国威,1988:17),但不可否认的是,日语词的确由此抓住了机遇。
   4.历史原因
   严复译词之所以为日源外来词所取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历史。
   与严复译词相比,日源外来词系统引入中国起步较早。1891年左右,中国政府为了完善近代教育机制,选择“大批回国留日学生翻译日本出版的启蒙学术著作,范围涉及到全部科学领域”(胡稹,2002:88),此次引入涉及的科目广,人员多,产生的译词数量也巨大。此时严复译词尚未出现。沈国威(1988:14)指出大部分的日源外来词是在“甲午海战(1894-95)之后至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这二、三十年间完成的”。
   1894年冬或1895年早春,严复受中日甲午战败刺激,开始翻译《天演论》,严复译词由此正式出现。而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却因战败这一打击丧失了原有的民族自信,开始接纳日源外来词。1896年至1898年,《天演论》正式刊印,严复着手翻译《原富》时,维新运动时期的《时务报》成为了“最早引入日语词汇的媒体之一”(沈国威,2012:6),媒体的传播为日源外来词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严复译词在此时仍旧占据主导地位。1898年至1911年间,戊戌变法的领导层——士绅阶层正好是严复译著设定的目标读者,他们以京城为中心,将严复译词推广至全国,此时日源外来词的主要支持者则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中国留日学生。
   1911年至1912年初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者大多为支持日源外来词的留日学生,他们将日源外来词带入政界,带入中国,为其争得一席之地。1915年由陈独秀、鲁迅、胡适等留洋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将严复学习并推崇的“桐城文派称为‘谬种’”(沈寂,2006:116),严复译词自此地位持续走低。1919年以启蒙大众为目的,力图推翻旧文化的五四运动爆发,严复译词所崇尚的“文言话语模式被突破,白话文以及欧化的表达方式成为潮流,到了30年代。西书中译的名著名译时代逐步形成,文言文被推向边缘”(李建梅,2009:69)。比如严复翻译的《原富》一书在郭大力、王亚南合译的《国富论》后几乎湮没(胡培兆,2002:66)。如今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少数意译词外,其余译词皆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严复先生曾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当今译者应以“严”为鉴,明确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译?怎么译?存忧患意识,显社会关怀,秉包容之心,持开放观念。在译书上,应学习“一名之力,旬月踟蹰”的译书精神,在机器翻译盛行,外国文化引进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渡时期,抓住时代的脉搏;具体到翻译实践上,译者可学习严复译词时采用的方法,如“音译”、“音译 意译”、“一词多译”等,但应尽量避免引入新词阶段的译词不统一现象,提高大众接受度。
   本文对八大译著中的严复译词和甲午前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引入的大量日源外来词进行了初步的收集和比对,对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取代之因进行了分类阐述,为现代汉语使用者辟一扇语言更替的理解之“窗”,为译者在当今时代如何引入新词提供方向,同时,为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时间精力有限,本文缺少从八大译著源文本与今译本原本出发的独立比对与校阅工作,所获三词表内容有限。望今后能进一步地考证现有三词表,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地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韩江洪.严复翻译与先秦汉语[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06):111-115.
   [3]韩江洪.严复翻译中的误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1):55-61.
   [4]黄克武.严复的异性情缘与思想境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84-91.
   [5]胡稹.严复的译词与日本的“新汉语”词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86-89 101.
   [6]黄忠廉.严复变译思想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李建梅.严复《原富》的回归与考量[J].求索,2009(08):68-69 156.
   [8]劉正埮、高名凯.汉语外来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9]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0]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沈国威.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序说[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05):14-19.
   [12]沈国威.西方新概念的容受与造新字为译词——以日本兰学家与来华传教士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01):121-134.
   [13]沈国威.回顾与前瞻 日语借词的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03):1-9.
   [14]沈寂.吴汝纶与严复译著[J].安徽大学学报,2006(04):110-116.
   [15]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颜德如.严复翻译之评析:以孟德斯鸠《法意》首段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7-81.
   [17]严复.孟德斯鸠法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8]严复.尊疑先生覆简[A].王栻. 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A]. 王栻.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1]张法.严复哲学译词:特征与命运——“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研究之二[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02):106-117 159.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依据井字格取名法写作理论所设计的学习单具有可操作性和教学意义。《蒹葭》一诗经由井字取名法学习单的设计与实践,总结出学习单的原理有两个:其一,任一文本的取名和送字两道式提问。其二,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皆适用学习单范本。通过井字格取名法写作学习单的教学设计,在替意象取名和选字的过程中,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创造性思维,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兴趣和理解。   关键词:井字格取名法 蒹
内容摘要:“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是学生在有效的语文教学中所获得的有关语文文本特定的、最主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和挖掘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来确定课教学目标,抛却无关的、琐碎的内容。本篇论文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研究,围绕教材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探索挖掘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策略,为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一些思考与启发。   关键词:语文核心价值 挖掘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材   作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1986-2020)学界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评价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对对外汉语教师评价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评价 评估   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能够起到有效的督查作用,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
内容摘要:高语境国家和低语境国家语言的学习对文化的依赖性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是高语境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必须跨越母语的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对汉语的隐性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并最终掌握汉语这门语言。   关键词:高语境 低语境 对外汉语教学 隐性文化   隨着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
内容摘要:哈姆之死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经典的环境描写之一。学界对哈姆之死的解读常常只停留于环境。这一情节的主人公哈姆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研究与关注。本文选此经典情节探究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这一角度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道主义理想。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道德理想 人道主义思想   亚茅斯的海上风暴一直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经典的描写片段,这场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给
内容摘要:每一位译者在翻译中都追求使译作对等于原作,而绝对对等在就原作的内容或是读者的反应而言均不可能存在。因此,对等适度就成了译者在翻译时所遵守的主要理念。而原作、译者、读者这三方都会对适度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了古往今来众多派别的针锋相对,如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的冲突等。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在其翻译过程中,在欧化和归化策略以及直译与意译方法上不断调整及寻求适度的理念,并借此提倡适度理念在翻译中的重
内容摘要:在文言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行文艺术、人文教化。而人文性不仅宽泛而且抽象,“四文”教学法则把人文性具化为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围绕“四文”展开文言文教学,能够有效进行人文性渗透。本文就着重论述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如何“四文”兼顾,进行人文性渗透的。   关键词:“四文”教学法 人文性 《烛之武退秦师》   人文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要求工具因素和
内容摘要:在语文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不愿意主动回答,甚至沉默低头。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现状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敢于表达自己是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平等、自信、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着那个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让教学中的课堂表达和课堂沉默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有效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爱上语文
内容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视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全面育人工作。为此,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全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语文》在思想性上与思政课程具有高度的同行同向性特点,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不断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 教学探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探究、摸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实施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重要性 策略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