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班里(小学一年级)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小齐(化名)在活动区玩,坐在滑梯上正准备滑,忽然发现这里位置很高可以看到整个操场的风景,不禁坐下看了起来。这时,小年(化名)来了,他也想滑滑梯,但是发现小齐坐在滑梯上挡住了自己的去路,于是就伸手把小齐推了下去。小齐被推倒在滑梯上哇哇大哭起来,小年也傻眼了。
两个孩子找到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问小年:“你发现小齐挡住了你的去路,你是用手把他推开,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使他让开滑梯呢?”小年说:
“我可以说,你让开一点,我要滑滑梯。”我说:“哦,这也是个办法。你觉得这两种办法哪种更好一些呢?”小年说:“说的办法好。”我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能用说的办法解决,不用手推,就不会发生意外了,对吧?你看你把他推下滑梯,他摔疼了,你也很难过对吗?快跟小齐道歉吧。”小年跟小齐道了歉。
接着,我又问小齐:“你知道小年为什么推你吗?”小齐说:“知道,因为我坐在滑梯上不滑。”我说:“对,你挡住了小年的去路,他才推你的。那么,你也想一想,你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呢?”小齐说:“我不坐在滑梯上看底下的人,到旁边去看。”我说:
“你这个办法好,我们不站在妨碍别人的地方,别人也就不会推我们了,你说对吗?”小齐点点头。
下午,小齐又哭着跑到我跟前说:“我往那边跑,小岳倒着跑,把我撞倒了。”我看了看小齐倒也没受伤,就问:“你觉得小岳倒着跑,他能看见你在他后面吗?”小齐想了想,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么,你看见小岳倒着跑过来了吗?”小齐点点头。我笑了:“你既然看见他倒着跑过来了,你为什么不躲开他呢?”小齐想了想,好像想明白了,点了点头。我说:“你是不是当时也在跑,所以没刹住,就和他撞在一起了?”小齐说:“是。”我说:“你看,所以说这事也不能全怪小岳。以后在操场上玩的时候,小心点,不要跑太快,看着点周围的人,好吗?”小齐点点头,玩去了。
看着孩子们玩耍的身影,我想:当孩子们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向是指向外界的,即都是别人的错,才导致我受伤。他们不曾想到,其实在整个事件当中自己也有责任。孩子们还小,还没有反思意识。但是我们大人有责任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孩子们去反思,毕竟埋怨别人无益于自己的进步。
低年级老师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孩子们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上学以前的孩子,尤其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自然人”。家庭和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家里,成年人一般都会迁就孩子,会以孩子为中心,做孩子爱吃的饭,孩子爱玩的玩具,大人也不会跟他抢,更没有人推他。因此,孩子在家里基本不会遇到什么矛盾,他也就不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不需要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然而,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很多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大家都是孩子谁也不会让着准,谁也不会迁就谁,于是矛盾就产生了。那些经常接触社会,经常和别人打交道的孩子适应得就很快,能用最短的时间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生活得很快乐。而那些不经常接触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社会脱节很大的孩子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低年级老师每天要做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如何去跟小朋友们相处,教会他们出现矛盾不要只是指责别人,还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学会自我反思,帮助孩子们成为一个“社会人”。
(赵 琳 北京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王晓春点评:
人的行为失误往往源于思维的失误,做错了是因为想错了。而所谓“想错了”,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会想,一种是不去想、没有想。前者是思维方式有毛病,后者则是思维习惯有毛病,太自动化了,不假思索。
然而,事实上,人的行为的绝大部分是自动化的,不假思索的。这很合理,属于人类的自我保护。如果人一举一动都要经过思考,那很快就会累死了,正是因为我们在绝大部分事情上可以“不假思索”,才能保证我们集中精力在确实需要思考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思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即是老子所谓的“道”。
所以我们鉴别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看他能不能做到在该思考的地方思考,同时善于思考。反过来说,我们平日称之为愚蠢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该思考的地方不去思考、不善于思考,而不该思考的地方又瞎想一阵。
据我的经验,孩子们在这方面更常见的毛病是“不假思索”,学生年级越低,越是如此。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想一想”之后再行动,率性而行。也就是说,他们一般是按照自己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行事的。赵琳老师说得好“在家里,成年人一般都会迁就孩子,会以孩子为中心。做孩子爱吃的饭,孩子爱玩的玩具,大人也不会跟他抢,更没有人推他。因此,孩子在家里基本不会遇到什么矛盾,他也就不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不需要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我估计这个小年在家里遇到父母阻碍他行动的时候,可能就是“一把推开”,而他的父母常常也就默认了这种行为,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把这种行为模式迁移到学校,把同学从滑梯上推下去了。你会发现,当他看到对方哇哇大哭的时候,他是“傻眼了”,可见他并未想到如此做的后果,他其实什么都没“想”,他的行为只是自动化的模式。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小年的家长从小就教孩子遇到阻碍时要“请求别人离开”,不允许孩子“一把推开”,那么小年遇到小齐挡住自己的情况,就不大可能动手推了。他之所以动手推,是因为他脑子里面没有“请求别人离开”的设定程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的任务就是打破他原来错误的、非社会性的、只在自己家里行得通的自动化程序,告诉他,此时需要“想一想”再做。事实证明,只要他停下来想一想,就可以想出正确的办法来(“我可以说,你让开一点,我要滑滑梯”)。这就说明,他在这件事上的主要毛病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假思索”。他其实可以知道该怎么做,他脑子里有正确的“隐性程序”,但是没有变成指导他行动的“显性程序”。赵老师的教育,显然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她做得比很多教师更有深度,因为她首先考虑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思维习惯,而不是单纯纠正其外部行为,这才是教育。
这种办法其实对成年人也适用,心理学上的所谓“认知疗法”就是这个意思。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例如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往往是该思考的地方不去思考、不会思考(像小年这样),而不该思考的地方却没完没了地胡思乱想。成年人与孩子遇到的问题层次不同,但思维的机制其实是一样的。
编辑:宋瑞锋
两个孩子找到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问小年:“你发现小齐挡住了你的去路,你是用手把他推开,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使他让开滑梯呢?”小年说:
“我可以说,你让开一点,我要滑滑梯。”我说:“哦,这也是个办法。你觉得这两种办法哪种更好一些呢?”小年说:“说的办法好。”我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能用说的办法解决,不用手推,就不会发生意外了,对吧?你看你把他推下滑梯,他摔疼了,你也很难过对吗?快跟小齐道歉吧。”小年跟小齐道了歉。
接着,我又问小齐:“你知道小年为什么推你吗?”小齐说:“知道,因为我坐在滑梯上不滑。”我说:“对,你挡住了小年的去路,他才推你的。那么,你也想一想,你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呢?”小齐说:“我不坐在滑梯上看底下的人,到旁边去看。”我说:
“你这个办法好,我们不站在妨碍别人的地方,别人也就不会推我们了,你说对吗?”小齐点点头。
下午,小齐又哭着跑到我跟前说:“我往那边跑,小岳倒着跑,把我撞倒了。”我看了看小齐倒也没受伤,就问:“你觉得小岳倒着跑,他能看见你在他后面吗?”小齐想了想,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么,你看见小岳倒着跑过来了吗?”小齐点点头。我笑了:“你既然看见他倒着跑过来了,你为什么不躲开他呢?”小齐想了想,好像想明白了,点了点头。我说:“你是不是当时也在跑,所以没刹住,就和他撞在一起了?”小齐说:“是。”我说:“你看,所以说这事也不能全怪小岳。以后在操场上玩的时候,小心点,不要跑太快,看着点周围的人,好吗?”小齐点点头,玩去了。
看着孩子们玩耍的身影,我想:当孩子们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向是指向外界的,即都是别人的错,才导致我受伤。他们不曾想到,其实在整个事件当中自己也有责任。孩子们还小,还没有反思意识。但是我们大人有责任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孩子们去反思,毕竟埋怨别人无益于自己的进步。
低年级老师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孩子们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上学以前的孩子,尤其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自然人”。家庭和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家里,成年人一般都会迁就孩子,会以孩子为中心,做孩子爱吃的饭,孩子爱玩的玩具,大人也不会跟他抢,更没有人推他。因此,孩子在家里基本不会遇到什么矛盾,他也就不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不需要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然而,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很多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大家都是孩子谁也不会让着准,谁也不会迁就谁,于是矛盾就产生了。那些经常接触社会,经常和别人打交道的孩子适应得就很快,能用最短的时间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生活得很快乐。而那些不经常接触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社会脱节很大的孩子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低年级老师每天要做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如何去跟小朋友们相处,教会他们出现矛盾不要只是指责别人,还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学会自我反思,帮助孩子们成为一个“社会人”。
(赵 琳 北京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王晓春点评:
人的行为失误往往源于思维的失误,做错了是因为想错了。而所谓“想错了”,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会想,一种是不去想、没有想。前者是思维方式有毛病,后者则是思维习惯有毛病,太自动化了,不假思索。
然而,事实上,人的行为的绝大部分是自动化的,不假思索的。这很合理,属于人类的自我保护。如果人一举一动都要经过思考,那很快就会累死了,正是因为我们在绝大部分事情上可以“不假思索”,才能保证我们集中精力在确实需要思考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思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即是老子所谓的“道”。
所以我们鉴别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看他能不能做到在该思考的地方思考,同时善于思考。反过来说,我们平日称之为愚蠢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该思考的地方不去思考、不善于思考,而不该思考的地方又瞎想一阵。
据我的经验,孩子们在这方面更常见的毛病是“不假思索”,学生年级越低,越是如此。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想一想”之后再行动,率性而行。也就是说,他们一般是按照自己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行事的。赵琳老师说得好“在家里,成年人一般都会迁就孩子,会以孩子为中心。做孩子爱吃的饭,孩子爱玩的玩具,大人也不会跟他抢,更没有人推他。因此,孩子在家里基本不会遇到什么矛盾,他也就不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不需要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我估计这个小年在家里遇到父母阻碍他行动的时候,可能就是“一把推开”,而他的父母常常也就默认了这种行为,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把这种行为模式迁移到学校,把同学从滑梯上推下去了。你会发现,当他看到对方哇哇大哭的时候,他是“傻眼了”,可见他并未想到如此做的后果,他其实什么都没“想”,他的行为只是自动化的模式。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小年的家长从小就教孩子遇到阻碍时要“请求别人离开”,不允许孩子“一把推开”,那么小年遇到小齐挡住自己的情况,就不大可能动手推了。他之所以动手推,是因为他脑子里面没有“请求别人离开”的设定程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的任务就是打破他原来错误的、非社会性的、只在自己家里行得通的自动化程序,告诉他,此时需要“想一想”再做。事实证明,只要他停下来想一想,就可以想出正确的办法来(“我可以说,你让开一点,我要滑滑梯”)。这就说明,他在这件事上的主要毛病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假思索”。他其实可以知道该怎么做,他脑子里有正确的“隐性程序”,但是没有变成指导他行动的“显性程序”。赵老师的教育,显然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她做得比很多教师更有深度,因为她首先考虑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思维习惯,而不是单纯纠正其外部行为,这才是教育。
这种办法其实对成年人也适用,心理学上的所谓“认知疗法”就是这个意思。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例如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往往是该思考的地方不去思考、不会思考(像小年这样),而不该思考的地方却没完没了地胡思乱想。成年人与孩子遇到的问题层次不同,但思维的机制其实是一样的。
编辑: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