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影响力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评论 评论周刊 深刻性 预见性
  
  如果精彩的评论都局限在内参上,那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果一份报纸的“一家之言”能够影响整个社会,那么评论的深刻就被镀上了历史性的涵义。
  自2008年4月13日起,《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开始推出评论周刊,《南都》评论的努力和动向一直是值得世人关注的。
  言论是报纸宣扬其立场,晓畅其观点的舆论阵地。一张报纸要想真正实现“舆论领袖”的角色,体现它的立场倾向和价值观念,就必须在调用各种采编手段的同时,充分用好用活自身的言论版。
  报纸有了评论,也就有了思想和深度。这深度源于各方利益主体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立场的分析,多种观点在言论中交汇,各种声音在论说中碰撞。这才使得受众在匆匆翻阅报纸时,有了更多理性思维的空间,报纸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用观点影响受众的公器之效。
  清代著名画家戴醇士谈绘画时说:“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南都》适时推出的评论周刊,正是用“令人思”来提升报纸品味和自身价值的。
  尽管深刻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衡量标准,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阅读感受。评论周刊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用独到、新颖的表达,给读者以“深刻”的阅读体会。在第一期的评论周刊中,主要探讨了关于“城市化与贫民权利”的焦点话题,该刊杂陈了知名学者、评论员、网友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见解,从而各抒己见,针砭时弊,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受众深省,给受众启迪。
  正如评论周刊所倡导的“回归理性常识,分享思想盛宴”的口号一样,现代媒体的根本责任不在于,或者说主要不在于让人们觉得好看、精彩和过瘾,而在于环境守望,从而真正成为人们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和“意见领袖”。新闻受众期盼深刻的新闻采写和言论,从而找到能引领思考的“意见领袖”。在这条道路上,《南都》的评论周刊给了我们积极而有益的启发。
  提炼深刻的社会主题
  新闻评论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误区,切忌孤立地分析事件,而应善于把眼光放在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突出它的新内涵,提炼出能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主题。在这方面,评论周刊所力推的各期围绕社会热点、焦点的议题,就能引起报纸读者的广泛共鸣,其原因在于透过事实表征,以“深思成就深度”定位坐标,从而抓住许多人关注的共同话题,提炼深刻的时代主题,进行犀利剖析,《南都》的这些新闻评论员在提炼主题方面所花的功夫是令人敬佩与赞扬的。
  选取深刻反映事物内涵的角度
  同样一个新闻评论素材,甚至同样一个题目,记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评论。在众多的评论视角中,记者应善于选取最佳角度,使评论更为深刻。在这方面,《南都》的评论周刊往往出其不意,对待同一个社会现象,让两方都发表富有新意的看法。从两个层次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更为切中肯綮。这样的评论视角既新颖又不乏深刻,令人信服。
  评论具有预见性
  新闻事件的报道一般都是“过去时”,但是新闻评论则应具有预见性。评论想要发挥预见性功能,需要在如下方面不断努力:其一,抓住事物的事态和动向,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其二,从所评论的事件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提示人们作更深远的观察。其三,牢牢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未来进行预见性的描述和展望。
  关于这一点,无论评论周刊,还是《南方周末》的评论版,它们作为站在社会最前线的观察员和社会活动家,以一己之力培育着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这种潜在的影响力,有时是显性的,但许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评论周刊对事件所做的甄别,所使用的插图、漫画,所包含的具有启示性、预见性的话语,都在引领和培育一种特定的公众意识,并最终凝固为自己的办报风格。
  评论富于哲理性
  新闻评论一般排斥夸张、模糊、过分渲染事实的语言,但这绝不是说新闻评论就必然四平八稳,而不可以闪烁思想和哲理的火花。评论周刊编辑们选取的评论一般都富含哲理,在言说中启人深思。这恰恰弥补了“易碎品”的新闻报道的不足,发挥了评论发人深省的优势,使受众透过事件领悟某些更深刻的哲理。
  评论周刊的登场开启了《南都》言论版的新纪元,它的建立是在事实之上,也在事实之外,是许多读者看完事实感觉到又没有表述出来的感想,可谓言其心声;可能也说出了有的读者没有意识到的内容,使读者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
  《南都》的言论搭乘评论周刊这张满弦之弓,已经瞄准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闻事件射了出去,且无可逆转。这支以深刻铸就的利箭,弘扬世间正义,尊重社会价值。赞与弹之间,反映舆情,引导舆论,继而用深刻来扩大正确舆论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
  责任编辑:周蕾 郜磊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传媒对少年儿童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少儿节目的特殊性对少儿节目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笔者的主持经验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少儿节目的主持技巧。  【关键词】少儿节目 主持人 主持技巧    现今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节目,这对于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少年儿童影响颇大。少儿节目的特殊性也对少儿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备一般主持人的素养之外,更
【摘要】本文对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进行回顾,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探讨了记者应如何在基层捕捉新闻亮点并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  【关键词】基层 新闻 亮点 安庆日报社 “新春记者行”活动    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新春记者行”活动,记者们深入八县四区的乡村、社区、工业园区,进农家、入田间、蹲炕头,吃
【摘要】本文阐释了新形势下,地方台记者如何发挥优势,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关键词】地方媒体 记者 外宣    地方媒体记者在对上对外发稿中(以下简称外宣工作)具有三种优势:一是对地域深刻了解的优势;二是对历史文脉深刻把握的优势;三是与上级新闻媒体深入交流的优势。  一、对地域深入了解的优势  宣传工作是各级党和政府有效开展工作,贯彻工作部署,宣传、联系群众、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前
让新闻发言人真正成为“明星”  6月30日,11位中共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中外记者面前集体亮相。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让中央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无疑使实施多年的党务公开又迈出重要一步。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让新闻发言人成为各级党委与社会公众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渠道,通过他们把党的决策予以公开,使党的权力机关在阳光下运行。  不过,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才刚刚起步,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还处于探
【摘要】现代英文报以“厚题薄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的版面特色激发受众的阅读欲望,让读者有效地获取信息,但其在版面设计创新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版面 编辑 媒介素养    随着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愉悦。相关研究表明,现代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约占总数的74%—80%。因此,报纸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这就要求版面设计
【摘要】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关键词】风险社会 微博 谣言
【摘要】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笔者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 基层 文风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重要精神,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
【摘要】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较强,媒体在报道中应把握好公开性、人文性和科学理性三个层面。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公开 人文 理性    随着信息传播更加透明公开,国际国内事件愈加交错相关,面对突发性的天灾人祸,媒体既要担负起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传播信息的责任,又要担负起舆论监督和引导责任,通过全面解读事件、引导深层次思考、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有效运转。    一、公开透明,重视公众知情权 
清晨,俄罗斯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正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突然,一条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  “阿列克赛·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昨日在他的别墅里接听电话时被自己豢养的猎狼犬咬断脖子,当场丧命。”巴甫洛夫读着报纸上的消息。“这不是维克多的姐夫吗!怎么?狗会袭击自己的主人吗?”巴甫洛夫自言自语道。维克多·巴甫洛维奇是他研究所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小伙子对他研究的项目很有热情。  带着疑问,巴甫洛夫给接手此案的
我盼呀盼,盼啊盼,终于把新年盼到了。   大年初一,我拿着有两人高的红包走在街上,准备去买一把枪。空中忽然闪出了一道霞光,原来是二郎神从天而降,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显哥,你太幸运了,你中了天庭创业网的特等奖。这是我奉‘创业网官’老刘的命令给您送来的二件法宝:替身一个和宝贵的隐身水一瓶。替身能变成你的模样帮你做一切事情;隐身水一抹入你身上,你的替身就会马上出现,你跟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对了,替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