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和”这个词似乎是一个褒义词,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亲历过激烈和剧烈之苦的人们,他们渴望温和,其实就是渴望舒适一点,平和一点,生活对于他们至少得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站在真相的立场,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恰恰容易使人遮蔽原本的真实。温和的荒谬具有喜剧性,温和的罪恶具有隐蔽性,温和的病毒具有潜伏性。所以温和作为形容词只是一个定语,当心智被定语麻醉,就容易忘记对事物本身的基本判断,在心理学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陷阱。
“温和腐败”是云南省麻栗坡县委原书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政局原局长赵仕永的“发明”。赵仕永因受贿索贿400多万元、贪污50多万元。6月29日被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650万元。赵仕永说:“我根据现实的情况发明了两个词,叫做‘暴力腐败’、‘温和腐败’。那些不给钱就不办事的人是‘暴力腐败’;像我这样,在为人办好事的情况下收点钱,是温和的,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温和腐败的县委书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组合。当“温和”被用来修饰“腐败”,那些因定语的甜香而被麻醉的心智,就可能顺着“温和”的思路放弃人性固有的防备,将“腐败”视为理所当然必须接受的日常生活,致使黑暗终于有机会肆无忌惮地遮蔽日光。这是“温和”被误用而衍生的罪恶,但又绝对与“温和”有关。
为什么“温和”这个词汇会被误用?孔子在《论语》中说:“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人貌似忠厚实则恶俗,人人说好。实则毫无是非标准。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的回答是“末可也”。那么真正的好人是怎样的?孔子说:“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实“乡愿”的人一定很温和,人们对他的评价也都不错。但是他是真正“乱德”的道德杀手,人们对他的肯定意味着是非标准的死亡。腐败官员赵仕永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乡愿”。他用温和的方式,用与“社会潜规则”共同起舞的方式,将腐败官员的精神世界赤裸裸地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那里是真正的“日全食”,没有阳光,只有混沌。阳光常常是刺目的,但它照亮了一切,并标志出每个人在天地间的具体位置。而与黑暗调情的温和其实只是荒凉冷漠的混沌。
在赵仕永的表述中,“温和”与“暴力”是相对而言的。但是这只是一种诡辩,因为在腐败的语境中,“温和”同样是一种暴力伤害的方式。腐败官员的表白是官场生态的严重恶化的一种折射,倘若除了“暴力”就是“温和”,再无其他选择,那就意味着脱缰的权力已经弥散四野,生活中再无可容许万物自由呼吸生长的生命空间。官员也就无须讲究责任与职守,无须追问正义与良知,对于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腐败官员而言,无权无势者只是待宰的羔羊而已。除了“温和”的暴力之外,還有束手无策而无可奈何的另一种“温和”。那就是在被侮辱和被损害时,对待施暴者的温和。不妨残酷一点剖析,这种弱者对待强者的温和是更可怕的,在“乡愿”的队伍中,也同样有那些目光麻木而呆滞的弱者的影子。
我们不幸与赵仕永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土地,假如我们不想做个无耻的“乡愿”,我们该怎么做?孔子所谓的“乡人之善者”是清醒和敏感的,是坚毅和明亮的,做一个“乡人之善者”,意味着要清楚地辨识邪恶,要以爱和创造的方式反抗邪恶。“乡人之善者”要有对那些“不善者”的恶行“鸣鼓而攻之”的勇气与自觉。对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而言,在所“好”与所“恶”之间并没有骑墙与和稀泥的余地。对于邪恶,真实而有效的反抗方式就是诉诸于爱和创造,以敬天爱人的心态化解内心的伤害,扭转精神受虐的惯性思维,创造“官”与“民”之间持守分际,尊道贵德的秩序与规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一次对官员贪欲的无奈配合,任何一次对官员暴虐的屈辱服从,都是在自己和对方的心地之间种下了一粒纵恶败德的种子。爱和创造的源头活水永远在民间,对于是非的混淆所导致的爱的枯竭,对于正义的沉沦所导致的创造力的受遏,每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必须葆有一份鲜活而强烈的痛感。在赵仕永们和赞颂赵仕永们的愚者所构成的社会场域之间,痛感就意味着道的临在和德的苏醒。
套用一句古话,赵仕永是个典型的“无道”昏官。在赵仕永们和曾锦春们共同构成的官场生态中,“无道”本身就是最现实的规则。施暴者在讨论一个除了腐败和被腐败之外没有其他内容的社会,但是他们忘记了,在人类历史中,这样的社会结构从未能够成功地持续存在过,短暂的混沌之后总是跟随着剧烈的崩解。“天下有道”的最终实现总需要一个尘埃落定的过程。所幸赵仕永们已经被清醒的公众舆论打上记号,而弱者对邪恶的反抗也愈加理性而有分寸。这正体现出“有道”与“无道”的本质区别。理性而有分寸的行动是健康的,但却并不温和。什么是道?在一个温水煮蛙的陷阱中,道的临在帮助人们标志出事物的因果关联,从而彰显出选择与决断。麻木昏沉的“温和”只能通向暧昧的死亡,而救己与救世的可能性都只存在于剧烈的痛感和一跃而起的果决。
“温和腐败”是云南省麻栗坡县委原书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政局原局长赵仕永的“发明”。赵仕永因受贿索贿400多万元、贪污50多万元。6月29日被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650万元。赵仕永说:“我根据现实的情况发明了两个词,叫做‘暴力腐败’、‘温和腐败’。那些不给钱就不办事的人是‘暴力腐败’;像我这样,在为人办好事的情况下收点钱,是温和的,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温和腐败的县委书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组合。当“温和”被用来修饰“腐败”,那些因定语的甜香而被麻醉的心智,就可能顺着“温和”的思路放弃人性固有的防备,将“腐败”视为理所当然必须接受的日常生活,致使黑暗终于有机会肆无忌惮地遮蔽日光。这是“温和”被误用而衍生的罪恶,但又绝对与“温和”有关。
为什么“温和”这个词汇会被误用?孔子在《论语》中说:“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人貌似忠厚实则恶俗,人人说好。实则毫无是非标准。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的回答是“末可也”。那么真正的好人是怎样的?孔子说:“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实“乡愿”的人一定很温和,人们对他的评价也都不错。但是他是真正“乱德”的道德杀手,人们对他的肯定意味着是非标准的死亡。腐败官员赵仕永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乡愿”。他用温和的方式,用与“社会潜规则”共同起舞的方式,将腐败官员的精神世界赤裸裸地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那里是真正的“日全食”,没有阳光,只有混沌。阳光常常是刺目的,但它照亮了一切,并标志出每个人在天地间的具体位置。而与黑暗调情的温和其实只是荒凉冷漠的混沌。
在赵仕永的表述中,“温和”与“暴力”是相对而言的。但是这只是一种诡辩,因为在腐败的语境中,“温和”同样是一种暴力伤害的方式。腐败官员的表白是官场生态的严重恶化的一种折射,倘若除了“暴力”就是“温和”,再无其他选择,那就意味着脱缰的权力已经弥散四野,生活中再无可容许万物自由呼吸生长的生命空间。官员也就无须讲究责任与职守,无须追问正义与良知,对于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腐败官员而言,无权无势者只是待宰的羔羊而已。除了“温和”的暴力之外,還有束手无策而无可奈何的另一种“温和”。那就是在被侮辱和被损害时,对待施暴者的温和。不妨残酷一点剖析,这种弱者对待强者的温和是更可怕的,在“乡愿”的队伍中,也同样有那些目光麻木而呆滞的弱者的影子。
我们不幸与赵仕永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土地,假如我们不想做个无耻的“乡愿”,我们该怎么做?孔子所谓的“乡人之善者”是清醒和敏感的,是坚毅和明亮的,做一个“乡人之善者”,意味着要清楚地辨识邪恶,要以爱和创造的方式反抗邪恶。“乡人之善者”要有对那些“不善者”的恶行“鸣鼓而攻之”的勇气与自觉。对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而言,在所“好”与所“恶”之间并没有骑墙与和稀泥的余地。对于邪恶,真实而有效的反抗方式就是诉诸于爱和创造,以敬天爱人的心态化解内心的伤害,扭转精神受虐的惯性思维,创造“官”与“民”之间持守分际,尊道贵德的秩序与规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一次对官员贪欲的无奈配合,任何一次对官员暴虐的屈辱服从,都是在自己和对方的心地之间种下了一粒纵恶败德的种子。爱和创造的源头活水永远在民间,对于是非的混淆所导致的爱的枯竭,对于正义的沉沦所导致的创造力的受遏,每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必须葆有一份鲜活而强烈的痛感。在赵仕永们和赞颂赵仕永们的愚者所构成的社会场域之间,痛感就意味着道的临在和德的苏醒。
套用一句古话,赵仕永是个典型的“无道”昏官。在赵仕永们和曾锦春们共同构成的官场生态中,“无道”本身就是最现实的规则。施暴者在讨论一个除了腐败和被腐败之外没有其他内容的社会,但是他们忘记了,在人类历史中,这样的社会结构从未能够成功地持续存在过,短暂的混沌之后总是跟随着剧烈的崩解。“天下有道”的最终实现总需要一个尘埃落定的过程。所幸赵仕永们已经被清醒的公众舆论打上记号,而弱者对邪恶的反抗也愈加理性而有分寸。这正体现出“有道”与“无道”的本质区别。理性而有分寸的行动是健康的,但却并不温和。什么是道?在一个温水煮蛙的陷阱中,道的临在帮助人们标志出事物的因果关联,从而彰显出选择与决断。麻木昏沉的“温和”只能通向暧昧的死亡,而救己与救世的可能性都只存在于剧烈的痛感和一跃而起的果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