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解词意是词汇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教师要牢牢把握理解词意这一环节,教师要利用教材和相关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对不同语言环境的把握之中准确推敲出词语含义,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词语教学;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4-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课文中出现的词汇量明显增多,有许多都是学生不理解的。理解词意,我们通常是借助词典,但是有时候我们没有借助工具书的必要或者无法借助工具书时,我们该如何理解词意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切实有效地理解词意。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和自己初步的理解不难找出“狐假虎威”意思就是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话其中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那么狐狸是如何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呢?这个成语真正的含义学生该如何去理解呢?笔者会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使学生明白词语的实际含义。课堂上笔者请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并带上头饰进行了舞台剧表演,抓住了狐狸的动作、神态等描写,“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学生由此体会到了狐狸的狡猾奸诈。狐狸让老虎跟在他后面,到树林里去走一趟,小动物们都吓得撒腿就跑,学生知道小动物们怕的是老虎,并非狐狸,从而明白了狐狸是借着老虎对小动物们的威慑感,来蒙骗老虎。通过对上下文的疏通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哦,“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就是“狐假虎威”。
因此,课堂上没有必要单独讲这些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再让他们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也可以根据上下文句子字面意思直接找出答案。
二、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意
尽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但在学习课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可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的词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语言环境先弄清楚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再使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来代替解释难懂的词语。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金子》的最后一句话“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在理解“骄傲”一词的时候,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主人公彼得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种花的形式来获得财富,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在这个故事环境下,彼得此时内心的骄傲实则是一种自豪感,这里的骄傲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词语“自豪”代替。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是不同的。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雨后》中“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哥哥因为在雨后使劲踩水,在提醒妹妹当心摔倒的时候,导致自己不小心滑了一跤,虽溅了一身泥水,但因为孩童的特殊心理,可能为自己摔跤而不哭泣感到自己了不起,也可能为自己能有这一场痛苦的玩乐而沾沾自喜,从而内心觉得“兴奋和骄傲”,这里的“骄傲”可以理解为带着一丝的“得意”。
不同的语言环境酝酿出不同的词意,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细细品味,仔细琢磨透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
三、通过想象理解词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景,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一文中:“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屈辱”这个词语对于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不是很明白,笔者会通过来吴国前后的对比,并让学生在脑中放小电影想象来理解“屈辱”。勾践本来是身份高贵的越王,本来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穿的却是粗布衣,本来住着富丽堂皇的宫殿,现在住的是冰冷的石头房,本来在越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却还要给武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进一步展开想象,本来吃的是山珍海味,现在吃的是粗茶淡饭,本来拥有着许多的财富,一掷千金,现在却过着节俭贫穷的日子……虽然没有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通过前文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象,学生就能明白,哦,原来这些对于吴王来说都是“屈辱”。
词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他们今后更深入、系统地学习语文,是语文学习得以延续和拓展的基础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已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多思考、多创新,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牢固把握词意,理解文意。
综上所述,通过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词意,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词语教学;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84-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课文中出现的词汇量明显增多,有许多都是学生不理解的。理解词意,我们通常是借助词典,但是有时候我们没有借助工具书的必要或者无法借助工具书时,我们该如何理解词意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切实有效地理解词意。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和自己初步的理解不难找出“狐假虎威”意思就是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话其中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那么狐狸是如何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呢?这个成语真正的含义学生该如何去理解呢?笔者会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使学生明白词语的实际含义。课堂上笔者请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并带上头饰进行了舞台剧表演,抓住了狐狸的动作、神态等描写,“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学生由此体会到了狐狸的狡猾奸诈。狐狸让老虎跟在他后面,到树林里去走一趟,小动物们都吓得撒腿就跑,学生知道小动物们怕的是老虎,并非狐狸,从而明白了狐狸是借着老虎对小动物们的威慑感,来蒙骗老虎。通过对上下文的疏通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哦,“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就是“狐假虎威”。
因此,课堂上没有必要单独讲这些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再让他们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也可以根据上下文句子字面意思直接找出答案。
二、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意
尽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但在学习课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可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的词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语言环境先弄清楚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再使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来代替解释难懂的词语。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金子》的最后一句话“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在理解“骄傲”一词的时候,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主人公彼得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种花的形式来获得财富,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在这个故事环境下,彼得此时内心的骄傲实则是一种自豪感,这里的骄傲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词语“自豪”代替。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是不同的。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雨后》中“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哥哥因为在雨后使劲踩水,在提醒妹妹当心摔倒的时候,导致自己不小心滑了一跤,虽溅了一身泥水,但因为孩童的特殊心理,可能为自己摔跤而不哭泣感到自己了不起,也可能为自己能有这一场痛苦的玩乐而沾沾自喜,从而内心觉得“兴奋和骄傲”,这里的“骄傲”可以理解为带着一丝的“得意”。
不同的语言环境酝酿出不同的词意,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细细品味,仔细琢磨透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
三、通过想象理解词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景,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一文中:“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屈辱”这个词语对于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不是很明白,笔者会通过来吴国前后的对比,并让学生在脑中放小电影想象来理解“屈辱”。勾践本来是身份高贵的越王,本来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穿的却是粗布衣,本来住着富丽堂皇的宫殿,现在住的是冰冷的石头房,本来在越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却还要给武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进一步展开想象,本来吃的是山珍海味,现在吃的是粗茶淡饭,本来拥有着许多的财富,一掷千金,现在却过着节俭贫穷的日子……虽然没有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通过前文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象,学生就能明白,哦,原来这些对于吴王来说都是“屈辱”。
词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他们今后更深入、系统地学习语文,是语文学习得以延续和拓展的基础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已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多思考、多创新,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牢固把握词意,理解文意。
综上所述,通过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词意,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