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关键在于具体操作,同时要解决好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操作;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在使课程走向综合化的同时,大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尝试在政治学科进行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一、 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迫切性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学习方式无法应对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即使是“胎教”加上“终身教育”,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何况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因此,原来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更关注知识的质,即培养人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所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传统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是教师传输、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它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没有开展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
㈠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学习主体(即学生)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所以“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对研究性学习能否进行到底、获得成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政治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这个阶段应该如何做呢?
1.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选题背景。教师应针对政治学科知识,以及政治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背景信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从而为学生将“问题”转变成为他们要选择的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问题。政治课程有很多研究点,而且与当前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有些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
2. 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使之产生疑问和兴趣,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孔子也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善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时空,同时,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找出和确立课题。
㈡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问题确立后,必须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应该遵循针对性、全面性、直接性、系统性等原则。而教师的引导,首先采取典型材料剖析法,精心选择成功课题的资料进行展示和分析,指出其中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榜样”。其次要常抓不懈,通过学生一个个课题资料的搜集工作,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学生选择了“入世后乡镇企业发展之路”的课题后,我指导学生做了以下资料搜集工作:⑴阅读与WTO有关的报刊、书籍,了解WTO的对于企业有利或有害的具体规定。⑵学生各自到居住的乡镇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⑶网上查询。⑷与当地专家访谈交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2. 问题的讨论质疑、调研交流。学生在全方位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研究性学习基础在“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大胆发言,思维活跃,有利于学生合作释疑。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控,让学生注重讨论技巧,使问题越辩越明,得到解决。调研是促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在形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通过调研交流,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彼此的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三、 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㈠重结果,轻过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着重体现在“研究”二字上。因此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看做科学工作的研究,认为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出多少好成果,即把结果当成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从而忽视、贬低否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其实,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想象等等。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当然,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更是令人神往的。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结果,不肯定过程,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㈡贪大求全,脱离实际
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可是,我们有些老师可能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置时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这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
㈢重自主,疏指导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问题的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因此许多老师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如果这样为追求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那研究性学习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罢了。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旁观者。
㈣倾向课外,忽视课堂
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习惯于课堂教学以讲为主,固守着传道、受业、解惑者的身份,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使课堂成为教师一人表演的舞台,而不是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只是课下的事情,有的教师甚至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搞几个活动就称得上是研究性学习了。实质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而课外活动只是学习与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潘鸿章,姜淦霞.化学研究性学习[M].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龚春燕,魏文锋,刘廷忠.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0.
[3] 薛志旺.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艺术,2000.
关键词: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操作;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亮点之一,就是在使课程走向综合化的同时,大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尝试在政治学科进行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一、 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迫切性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学习方式无法应对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即使是“胎教”加上“终身教育”,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何况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因此,原来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更关注知识的质,即培养人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所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传统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是教师传输、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它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没有开展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
㈠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学习主体(即学生)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所以“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对研究性学习能否进行到底、获得成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政治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这个阶段应该如何做呢?
1.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选题背景。教师应针对政治学科知识,以及政治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背景信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从而为学生将“问题”转变成为他们要选择的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问题。政治课程有很多研究点,而且与当前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有些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
2. 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使之产生疑问和兴趣,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孔子也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善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时空,同时,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找出和确立课题。
㈡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问题确立后,必须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应该遵循针对性、全面性、直接性、系统性等原则。而教师的引导,首先采取典型材料剖析法,精心选择成功课题的资料进行展示和分析,指出其中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榜样”。其次要常抓不懈,通过学生一个个课题资料的搜集工作,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学生选择了“入世后乡镇企业发展之路”的课题后,我指导学生做了以下资料搜集工作:⑴阅读与WTO有关的报刊、书籍,了解WTO的对于企业有利或有害的具体规定。⑵学生各自到居住的乡镇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⑶网上查询。⑷与当地专家访谈交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2. 问题的讨论质疑、调研交流。学生在全方位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研究性学习基础在“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大胆发言,思维活跃,有利于学生合作释疑。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控,让学生注重讨论技巧,使问题越辩越明,得到解决。调研是促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在形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通过调研交流,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彼此的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三、 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㈠重结果,轻过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着重体现在“研究”二字上。因此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看做科学工作的研究,认为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出多少好成果,即把结果当成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从而忽视、贬低否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其实,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想象等等。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当然,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更是令人神往的。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结果,不肯定过程,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㈡贪大求全,脱离实际
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可是,我们有些老师可能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置时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这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
㈢重自主,疏指导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问题的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因此许多老师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如果这样为追求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那研究性学习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罢了。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旁观者。
㈣倾向课外,忽视课堂
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习惯于课堂教学以讲为主,固守着传道、受业、解惑者的身份,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使课堂成为教师一人表演的舞台,而不是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只是课下的事情,有的教师甚至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搞几个活动就称得上是研究性学习了。实质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而课外活动只是学习与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潘鸿章,姜淦霞.化学研究性学习[M].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龚春燕,魏文锋,刘廷忠.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0.
[3] 薛志旺.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艺术,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