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和新课程理念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根据生物学科的实验性特色,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提倡探究式教学势必成为该学科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探究式教学选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課标在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方法方面体现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特点,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挑战 。高中生物新课程由三个“必修”和三个“选修”组成。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的主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比起其他任何学科都理应具有更为突出的鲜活性、生命性和动态性。探究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从生命现象中更多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生物学的有关原理解释或解决生物界所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应对课改挑战呢,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结合选修3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谈谈看法。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属于高中生物新课程选修3模块的第四个专题。《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这个专题的要求有三条:“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举例说出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和“讨论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希望通过这个专题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科技既能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在应用生物科学技术作出相关决策时抱有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尝试作出决策,具有社会责任感,是我们的课程贯彻始终的教育目标,这也正是本模块教学的较高要求,应该是统率各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的灵魂。
然而,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由于课时紧张,而且部分教师认为考纲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很多学校选择了不上,或是以一个课时,教师简单地讲讲。
受到我校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小组的影响,我尝试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本专题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了收集资料和辩论。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这节课教学的主要流程:
第一步:我把学生按异质分组原则分为两个大组(分别代表正反两方),各大组又分若干小组(每组4-5人)。
第二步:我通过播放影片、讲故事等方法,创设情境,提出探究课题。
第三步:布置各个小组分别去收集一个具体问题的相关资料,每小组由组长负责具体的分工。期间,我负责提供咨询。
第四步:两天后,由个大组组长召集小组负责人汇总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我负责评断并提供一些修改意见或建议。
第五步:实施辩论。
第六步: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都是培养和锻炼。我想,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内容,到最后可能绝大多数都淡忘了。剩下的,应该是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的,或是能力方面的,或是情感方面的东西。他不一定记得编码区与非编码区、不一定记得单克隆抗体、RNA聚合酶,但当回忆起生物课时,他可能记得他与同学激情辩论的情景,这就够了。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存在很多与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加上媒体的报道,学生会产生各种认识,而这些认识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予以明确。让中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最终目的,是要能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将来能运用包括这些知识在内的科学背景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讨论方式,还应该告诉学生,他们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利用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判断问题的正确与否,养成质疑的习惯和意识,不信谣、传谣,同时培养学生分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确,许多社会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解,从而培养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意义。
另外,通过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可以向学生乃至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从而造就正确的伦理舆论导向。生活在不同社会中的人类群体,其价值观取向存在差异,对同一个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经过讨论,能够引导出正确的社会舆论,而正确的社会舆论将引导出正确的措施、法规、政策和社会效果,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者,经过讨论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比如社会上对于代孕母亲、精子库、安乐死等问题的讨论能够碰撞出许多不同的火花,能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符合某一个历史阶段民众普遍的伦理道德。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探究式教学选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課标在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方法方面体现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特点,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挑战 。高中生物新课程由三个“必修”和三个“选修”组成。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的主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比起其他任何学科都理应具有更为突出的鲜活性、生命性和动态性。探究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从生命现象中更多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生物学的有关原理解释或解决生物界所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应对课改挑战呢,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结合选修3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谈谈看法。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属于高中生物新课程选修3模块的第四个专题。《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这个专题的要求有三条:“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举例说出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和“讨论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希望通过这个专题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科技既能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在应用生物科学技术作出相关决策时抱有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尝试作出决策,具有社会责任感,是我们的课程贯彻始终的教育目标,这也正是本模块教学的较高要求,应该是统率各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的灵魂。
然而,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由于课时紧张,而且部分教师认为考纲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很多学校选择了不上,或是以一个课时,教师简单地讲讲。
受到我校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小组的影响,我尝试着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本专题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了收集资料和辩论。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这节课教学的主要流程:
第一步:我把学生按异质分组原则分为两个大组(分别代表正反两方),各大组又分若干小组(每组4-5人)。
第二步:我通过播放影片、讲故事等方法,创设情境,提出探究课题。
第三步:布置各个小组分别去收集一个具体问题的相关资料,每小组由组长负责具体的分工。期间,我负责提供咨询。
第四步:两天后,由个大组组长召集小组负责人汇总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我负责评断并提供一些修改意见或建议。
第五步:实施辩论。
第六步: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都是培养和锻炼。我想,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内容,到最后可能绝大多数都淡忘了。剩下的,应该是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的,或是能力方面的,或是情感方面的东西。他不一定记得编码区与非编码区、不一定记得单克隆抗体、RNA聚合酶,但当回忆起生物课时,他可能记得他与同学激情辩论的情景,这就够了。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存在很多与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加上媒体的报道,学生会产生各种认识,而这些认识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予以明确。让中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最终目的,是要能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将来能运用包括这些知识在内的科学背景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讨论方式,还应该告诉学生,他们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利用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判断问题的正确与否,养成质疑的习惯和意识,不信谣、传谣,同时培养学生分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确,许多社会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解,从而培养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意义。
另外,通过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可以向学生乃至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从而造就正确的伦理舆论导向。生活在不同社会中的人类群体,其价值观取向存在差异,对同一个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经过讨论,能够引导出正确的社会舆论,而正确的社会舆论将引导出正确的措施、法规、政策和社会效果,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者,经过讨论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比如社会上对于代孕母亲、精子库、安乐死等问题的讨论能够碰撞出许多不同的火花,能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符合某一个历史阶段民众普遍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