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上教育岗位屈指已经18年了,由普教到职教再到普教,其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从事中职教学。18年从教经历,有过彷徨,有过苦闷,也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品尝过收获的喜悦。
一、享受学习,做教育教学的多面手
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教什么学科的?”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为难。我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但从教以来,却一节生物课也没有上过。我曾经上过中职化学、数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也上过化工、护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课,这其中唯一与生物比较接近的是教过三年的护理实践综合课。这固然有身处农村薄弱中职学校,招生的不确定性引起专业设置变化的因素,另外,也与自己爱学习、爱接受挑战的性格有关。记得当初念师范时,老师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时代不同了,这句话已经远远不够,身处网络时代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是长流水。
1994年,刚从烟台教育学院进修归来的我,被一纸调令召到招远第三职业中专,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辗转两学校的中职教学生涯。学校化工专业教师奇缺,我这个生化专业出身的专科生便临危受命,勉为其难地担任起化工专业教师。几门专业基础课还勉强能应付下来,但《高分子化学》《绝缘材料工艺学》则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校长立即派我和另一位教师远赴哈尔滨一所高校进修半年。到学校才发现,敢情我们学校采用的课本就是人家本科生的教材。学校给我们的任务是学两门课,但我们俩一合计,觉得机会难得,应该尽可能多学些知识,于是我们决定每人学五门课程。到年底考试,我们的成绩居然与在校本科生不相上下。回校后给学生开课,长长的高分子反应式,一写一黑板,大学教师都是看小卡片板书,我们全是靠记忆,连续听了几节课,心里没底儿的校长终于放心了。
1997年,我的工作关系调至招远四职。招生的火爆导致文化基础课教师奇缺,于是安排我给学生上数学课,一上六年,其间送过两届高考毕业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六年也是我从教最稳定的时期,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对对口高考数学复习作一些系统的梳理和研究。2001年,我与北京海淀区职教教研员曹殿福合作主编的高职招考数学复习教材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其中由我执笔8万字,全是利用暑假时间完成的。
2003年,临危受命,担任护理专业教师,七八门专业课,全压在我和另一位老师身上,我负责《护理学基础》《护理概论》和《临床护理》,厚厚的16开教材1300页。尤其是带2002级学生时,高考前一年省里突然发布新的考试大纲,完全打乱了原来的教学部署,我要在一年的时间内把所有的课讲完并带领学生复习。那段时间真是最苦的时期,白天要忙,晚上也要忙,常常要看书到半夜。有时为了备课,我干脆把人体模型拿回校园里的家中,妻子常常睡一觉醒来,我还在摆弄那些模型,为此妻子也没少埋怨。担任三年护理专业课教师,我共辅导过两届高考班,两届学生均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2003级护理还有一名学生考上本科。2006年,我荣获招远市高考优胜奖。
2006年至今,担任过数学、语文、书法和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语文教师休产假,我去上语文课,电子商务教师休病假,我去上电子商务课。同事常笑称我是消防队员,管救火的。经常变换学科固然辛苦,但客观环境使然,我只能把自己的能力尽力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提高自己。2006年,获烟台市课件比赛三等奖;2007年,语文教案获烟台市教学设计三等奖;2008年,书法课获招远市优质课一等奖,执教过烟台市数学公开课;2009年,数学教案获烟台市教学设计一等奖,数学课获招远市优质课二等奖。
二、享受成长,做教育的“草根”研究者
草根研究,是有别于正规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而言的。它完全是自发的,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也没有鸿篇巨著的研究成果,它还很稚嫩,浑身上下充满着乡土气息。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崇拜的教育大师,也是我踏上教育写作之路的引领者和教育思想的启蒙者。我记得他曾说:“如果你想让你的劳动能给你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他的引领下,2001年以来,我先后在省以上期刊发表七十余篇文章(其中有十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和他人合作主编的高职招考数学复习教材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几年的教育写作经历,使我品尝乐趣,也使我不断成长。
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是一边从科研的角度进行着教育教学实践,一边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但我并不是把一天中所有看到的、经历到的事儿全都记录下来,而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典型的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思考。因为有所选择,写的东西才有价值。因为加入了思考,写的文章才能更有深度,更具个性。所以,写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提高着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着对教育的理解。2003年,我发现周围多所中职学校或轻或重地出现招生难的现象。经过深入思考,我撰写了《解决中职招生难的几项措施》一文寄给《职教通讯》杂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给发表出来。在那篇文章里,我首次提出调动中职学校和初中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来做好中职招生,这个新颖的观点得到编辑的赞赏和肯定。
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学习、消化的过程。中小学教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但往往缺乏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而没有理论依据支撑的教育写作是盲目的。在从事教学之余,我挤出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并作读书笔记。《教育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书报期刊都是我案头的必读书目,几年过去,读书笔记也写了几大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慢慢地,我有了创作的灵感、有了写作的冲动。
学习《教育学》“启发式教学原则”一节,我就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数学启发式教学初探》一文。甚至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个细节也成为我研究的“课题”,经过反复锤炼,我撰写了《课堂提问六原则》一文。以上两篇稿子寄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很快予以刊发。2003和2004两年间,有6篇稿子发表在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杂志。几年下来,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评论、随笔也有七十多篇了,还有二十多篇宣传稿件被电台、报刊刊用。担任学校“小溪流”文学社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在省以上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多次为省职成教所《学习与创业》杂志策划并组织专题,本校师生在该杂志的活跃程度令省内同行为之瞩目。2009年,我被评为“山东省职成教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被烟台市职教研究室聘为“烟台市综合研究兼职教研员”。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要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兼职工作,能力所限,也写不出什么有分量的文章,更谈不上所写的文章有什么影响力了,我常称自己是“草根”研究者。草根研究是基层一线教师自发的研究,视野所限,因此它的成果也许没有一定的高度和全局性,也不会有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充其量算是小打小闹。但它来自基层,虽小而实,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或所辅导的学生的文章能够发表,我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因为我深深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深深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朋友常对我说:“看你辛辛苦苦写这些文字,还不如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来钱快。”的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学术期刊也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钱的主意,想在正规的教育期刊上发文章是很难的,稿费更是低得可怜。但做一名教育的“草根”研究者,我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因为教育写作使我远离了职业倦怠。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工作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工作产生倦怠,觉得没有滋味。而一旦热爱教育写作,接触的东西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自身的价值慢慢也会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起码的教育情怀。但是,对于一个渴望具有教育智慧、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教师来说必须要做到享受学习、享受成长。天空更加广阔,我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一、享受学习,做教育教学的多面手
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教什么学科的?”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为难。我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但从教以来,却一节生物课也没有上过。我曾经上过中职化学、数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也上过化工、护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课,这其中唯一与生物比较接近的是教过三年的护理实践综合课。这固然有身处农村薄弱中职学校,招生的不确定性引起专业设置变化的因素,另外,也与自己爱学习、爱接受挑战的性格有关。记得当初念师范时,老师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时代不同了,这句话已经远远不够,身处网络时代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是长流水。
1994年,刚从烟台教育学院进修归来的我,被一纸调令召到招远第三职业中专,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辗转两学校的中职教学生涯。学校化工专业教师奇缺,我这个生化专业出身的专科生便临危受命,勉为其难地担任起化工专业教师。几门专业基础课还勉强能应付下来,但《高分子化学》《绝缘材料工艺学》则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校长立即派我和另一位教师远赴哈尔滨一所高校进修半年。到学校才发现,敢情我们学校采用的课本就是人家本科生的教材。学校给我们的任务是学两门课,但我们俩一合计,觉得机会难得,应该尽可能多学些知识,于是我们决定每人学五门课程。到年底考试,我们的成绩居然与在校本科生不相上下。回校后给学生开课,长长的高分子反应式,一写一黑板,大学教师都是看小卡片板书,我们全是靠记忆,连续听了几节课,心里没底儿的校长终于放心了。
1997年,我的工作关系调至招远四职。招生的火爆导致文化基础课教师奇缺,于是安排我给学生上数学课,一上六年,其间送过两届高考毕业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六年也是我从教最稳定的时期,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对对口高考数学复习作一些系统的梳理和研究。2001年,我与北京海淀区职教教研员曹殿福合作主编的高职招考数学复习教材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其中由我执笔8万字,全是利用暑假时间完成的。
2003年,临危受命,担任护理专业教师,七八门专业课,全压在我和另一位老师身上,我负责《护理学基础》《护理概论》和《临床护理》,厚厚的16开教材1300页。尤其是带2002级学生时,高考前一年省里突然发布新的考试大纲,完全打乱了原来的教学部署,我要在一年的时间内把所有的课讲完并带领学生复习。那段时间真是最苦的时期,白天要忙,晚上也要忙,常常要看书到半夜。有时为了备课,我干脆把人体模型拿回校园里的家中,妻子常常睡一觉醒来,我还在摆弄那些模型,为此妻子也没少埋怨。担任三年护理专业课教师,我共辅导过两届高考班,两届学生均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2003级护理还有一名学生考上本科。2006年,我荣获招远市高考优胜奖。
2006年至今,担任过数学、语文、书法和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语文教师休产假,我去上语文课,电子商务教师休病假,我去上电子商务课。同事常笑称我是消防队员,管救火的。经常变换学科固然辛苦,但客观环境使然,我只能把自己的能力尽力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提高自己。2006年,获烟台市课件比赛三等奖;2007年,语文教案获烟台市教学设计三等奖;2008年,书法课获招远市优质课一等奖,执教过烟台市数学公开课;2009年,数学教案获烟台市教学设计一等奖,数学课获招远市优质课二等奖。
二、享受成长,做教育的“草根”研究者
草根研究,是有别于正规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而言的。它完全是自发的,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也没有鸿篇巨著的研究成果,它还很稚嫩,浑身上下充满着乡土气息。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崇拜的教育大师,也是我踏上教育写作之路的引领者和教育思想的启蒙者。我记得他曾说:“如果你想让你的劳动能给你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他的引领下,2001年以来,我先后在省以上期刊发表七十余篇文章(其中有十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和他人合作主编的高职招考数学复习教材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几年的教育写作经历,使我品尝乐趣,也使我不断成长。
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是一边从科研的角度进行着教育教学实践,一边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但我并不是把一天中所有看到的、经历到的事儿全都记录下来,而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典型的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思考。因为有所选择,写的东西才有价值。因为加入了思考,写的文章才能更有深度,更具个性。所以,写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提高着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着对教育的理解。2003年,我发现周围多所中职学校或轻或重地出现招生难的现象。经过深入思考,我撰写了《解决中职招生难的几项措施》一文寄给《职教通讯》杂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给发表出来。在那篇文章里,我首次提出调动中职学校和初中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来做好中职招生,这个新颖的观点得到编辑的赞赏和肯定。
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学习、消化的过程。中小学教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但往往缺乏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而没有理论依据支撑的教育写作是盲目的。在从事教学之余,我挤出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并作读书笔记。《教育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书报期刊都是我案头的必读书目,几年过去,读书笔记也写了几大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慢慢地,我有了创作的灵感、有了写作的冲动。
学习《教育学》“启发式教学原则”一节,我就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数学启发式教学初探》一文。甚至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个细节也成为我研究的“课题”,经过反复锤炼,我撰写了《课堂提问六原则》一文。以上两篇稿子寄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很快予以刊发。2003和2004两年间,有6篇稿子发表在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杂志。几年下来,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评论、随笔也有七十多篇了,还有二十多篇宣传稿件被电台、报刊刊用。担任学校“小溪流”文学社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在省以上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多次为省职成教所《学习与创业》杂志策划并组织专题,本校师生在该杂志的活跃程度令省内同行为之瞩目。2009年,我被评为“山东省职成教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被烟台市职教研究室聘为“烟台市综合研究兼职教研员”。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要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兼职工作,能力所限,也写不出什么有分量的文章,更谈不上所写的文章有什么影响力了,我常称自己是“草根”研究者。草根研究是基层一线教师自发的研究,视野所限,因此它的成果也许没有一定的高度和全局性,也不会有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充其量算是小打小闹。但它来自基层,虽小而实,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或所辅导的学生的文章能够发表,我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因为我深深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深深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朋友常对我说:“看你辛辛苦苦写这些文字,还不如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来钱快。”的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学术期刊也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钱的主意,想在正规的教育期刊上发文章是很难的,稿费更是低得可怜。但做一名教育的“草根”研究者,我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因为教育写作使我远离了职业倦怠。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工作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工作产生倦怠,觉得没有滋味。而一旦热爱教育写作,接触的东西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自身的价值慢慢也会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起码的教育情怀。但是,对于一个渴望具有教育智慧、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教师来说必须要做到享受学习、享受成长。天空更加广阔,我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