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候选理由:
——独自一个人,历经78天,徒步行走约2500公里的长城路,林赛成为了第一个走完长城的外国人。自1996年以来,他参与长城研究与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到长城捡垃圾活动,为长城募集并摆放垃圾箱,雇用当地农民成立长城环保站,在长城所在地设立绿色环保标志。
英国人威廉·林赛(William Lindesay),自1998年起,多次组织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参加长城捡垃圾活动,2001年,创办并领导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出于对长城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对长城的保护工作中,以期唤起公众关注长城的环境保护问题。
林赛自幼向往有朝一日能够“从万里长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1987年,在做了从身体到语言的大量准备后,他独自一个人,历经78天,从嘉峪关到山海关,徒步行走约2500公里的长城路,成为了第一个走完长城的外国人。作为一个外国人,林赛克服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次旅行成为他生活中最重大的一次经历,也让他对长城有了割舍不下的感情。
1989年,林赛第一次旅行结束回到英国后,把这次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独步长城》,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地出版。第一部著作完成后,林赛又带着妻子回到中国生活,先后在西安理工大学教授英语、在《中国日报》担任英文改稿专家。1996年,林赛到新华社对外部工作,主要担任特稿的修改和润色工作。他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为提高特稿整体写作水平和稿件采用率做出了贡献。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重庆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的决议前,新华社决定向香港(《南华早报》)提供一条介绍重庆的专稿。为赶时间,刚从英国探亲回来的林赛带病改稿,最后,这篇特稿成为打入这家媒体的代表作。
工作之余,林赛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泡”在长城上。每逢周末就会骑着山地车到郊外的长城,往返近200公里,在农户家借宿一两个晚上,考察拍摄京郊的明代长城。在无数次徒步长城的过程中,林赛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一部分中国人有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一些游客和部分户外活动爱好者将不文明的习惯带到了野外。北京地区许多地段的长城上垃圾遍地,游客胡刻乱画,长城满目疮痍。而旅游基础设施过度发展,也危及长城的生存。
林赛将长城看作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文化景观。每次到长城考察,都会身体力行,亲自捡拾垃圾。然而,他的举动并没有产生带动效应。失望之余,林赛决定发起一场运动,希望唤起公众共同保护长城的意识。
1998年,林赛两次组织来自35个国家的200名志愿者参加清扫长城活动,并将募集的垃圾箱安放在长城上;1999年,在“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的口号下,林赛在某跨国公司北京办事处的赞助下,指导了“保护长城不受现代化的侵害”项目,该项目与北京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密切合作,为保护长城的活动增添了新内容;2000年建立长城环保站,在“长城——人类文化遗产”主题下,向长城管理机构捐赠垃圾箱及无纺布垃圾袋;2001年,他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与北京文物局合作从事长城保护工作。到了2004年,该协会得到稳定的赞助,各个项目也顺利开展:他们每年会组织三到四次撿垃圾活动,为长城募集并摆放垃圾箱,雇用当地农民成立长城环保站,在长城所在地设立绿色环保标志。他的妻子、孩子以及50多名21岁至50岁的志愿者都是他的“铁杆会员”,中外一些公司也经常为协会的活动提供资助,为长城保护、研究、环境维护和法规宣传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5年11月12日,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与北京布来亚克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合作,向金山岭长城管理机构捐赠了30个印有“不爱长城非好汉”字样的垃圾箱,散发了800个垃圾袋。2006年,林赛筹划并举办了《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摄影展,以百年以来的长城历史(老)照片和新照片为基础,按照地域、年代、保护程度等进行划分,通过见证人的故事,讲述长城的变化,唤醒现代人对长城的热爱并为长城保护拉响了警钟。
林赛对长城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说:“到长城就像回家……”
1998年,威廉·林赛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03年,获得“罗伯特·威尔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挑战奖”。2006年,威廉·林赛获得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主持颁发的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对促进中英友好关系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