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刀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无血清悬浮培养胶质瘤干细胞,RT-PCR检测CD133的表达,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后细胞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微管蛋白的表达.10Gy伽玛射线处理胶质瘤干细胞、U87细胞48 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数;15 Gy伽玛射线处理胶质瘤干细胞8~10h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10、15Gy伽玛射线处理前后胶质瘤干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 胶质瘤干细胞呈球形悬浮生长于培养基中,表达CD133和nestin,能够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说明获得的胶质瘤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10 Gy伽玛射线处理同等密度的胶质瘤干细胞、U87细胞后U87细胞大量死亡,胶质瘤干细胞大部分存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 3vs 22±2,P<0.05);15 Gy伽玛射线照射后,胶质瘤干细胞的BrdU阳性细胞率低于照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0.8)%vs(22±0.8)%,P<0.05)];用不同剂量的伽玛射线处理后细胞均发生凋亡,但凋亡率很低,高剂量组凋亡率(15 Gy,0.312±0.011)高于低剂量组(10 Gy,0.112±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条件下,人体胶质瘤组织能够培养出胶质瘤于细胞.伽玛刀治疗能够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引起其凋亡,并呈剂量相关性.和胶质瘤细胞相比较,胶质瘤干细胞对伽玛刀不敏感,存在放疗抵抗性。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  105例颅内血肿中男68例,女37.最大年龄96岁,最小年龄14岁.既往明确有高血压病史着70例,外伤性35例.经CT扫描证实基地节区45例,脑叶15例,多部位出血15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2例,出血量均大于20ml,最多200ml。
期刊
众所周知,胶质瘤血管的形成在胶质瘤发生、进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没有胶质瘤自身血管的形成,胶质瘤无法维持其持续、快速的生长.然而,形成胶质瘤血管的细胞来自何方尚有争议,虽然早在30多年前,已由Folkman[1]提出的假说所阐明,他认为胶质瘤细胞诱导增生的宿主血管内皮细胞是胶质瘤血管的细胞来源,该假说影响深远,至今仍广为接受.但相关研究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有报告认为其来源于宿主骨髓造血
本文叙述了侵袭性生长胶质瘤的病理机制,根据其生长机制提出了胶质瘤手术策略应遵循的手术原则.  恶性脑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特点决定了胶质瘤的边界很难确定,为手术"全切"胶质瘤带来了困难[1,2].本文对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与手术策略进行了综述。
期刊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我国神经外科方面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引用的中文期刊文献进行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期刊
期刊
患者男 16岁.因车祸造成颞骨、颅底、锁骨等多处骨折入院.手术后第3天出现高热,抽取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常规检查显示:外观微混,无凝块,白细胞计数100×106/L,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潘氏试验阳性。
期刊
目的 探讨现代神经成像技术(CT、MRI)引导的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对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总结手术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CT、MRI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进行脑部病变的活检手术共605例,其中450例用CT或MRI片目测靶点坐标定位,15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手术(CAPN)工作站,自动计算靶点和规划活检入路.结果522例确诊为各种脑肿瘤,39例为炎性病理,23例为寄生虫或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E)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后,被移植入大鼠侧脑室内,向对侧脑出血灶周围组织的迁移情况. 方法 将60只脑出血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组(BMSCs-EGF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MSCs-EGFP-BDNF)组,每组15只.分别向侧脑室注射PBS,
脑肿瘤、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巨大脑肿瘤和大量脑出血,术后脑组织中常常残留有较大的术后残腔,其腔壁上往往留有无法彻底止住的细小出血点,术后会缓慢渗血,为避免残腔内血肿形成.作者在经过反复研究与改进,研制了一次性脑外科止血水囊(专利号:ZL01263199.1),主动地进行腔壁压迫止血,有效地预防了残腔血肿形成和脑组织结构复位较快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又由于该水囊蒂部连接一
期刊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损伤模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严重颅脑损伤大鼠进行纳洛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