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业的价值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智恒是我班上一名比较聪明的学生,去年我教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写家庭作业,不管多少,从来没完成过。现在同学们还记得我对他说的“你欠我一张小字”这句玩笑话,但他的考试成绩一直不错。今年换了老师教他,刚开始我一直鼓励他、表扬他,效果倒也不错,他能完成作业了。但是近段时间,他的父母都去了外地打工,他只和奶奶在一起,作业就又不做了。老师们对他都很头疼。我不断找他谈话,他也知道掉眼泪,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突击完成作业。但是只要老师不监督,就又不做了。不管老师说什么话,他从不顶嘴,也不大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热热闹闹地玩耍。万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到底该怎么办呢?
  ——舞钢市庙街乡冷岗小学何大杰
  
  在2010年2月23日的《钱江晚报》上,我看到一篇题为“9岁女孩写不完作业吞下20颗泰诺,老师称没办法”的新闻报道,不由得心里一惊。
  报道称,一9岁女孩因为完不成作业,吞下了20粒泰诺(一种治疗感冒的药物)。家长发现后,赶紧把她送往杭州市中医院,接受洗胃急救。
  据说每个假期快结束时,都有很多学生为补作业而发愁,但是很少有像这个小女孩这样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这则新闻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小女孩心理太脆弱;第二,小女孩的教师管理很严格。
  学生作业不能完成是中国学校的普遍问题,相信所有的老师都经历过。管理严格是常有的,自杀是不常有的。但是现在既然有自杀事件发生,这个问题就要引起重视了,我们必须反思一下背后的原因。
  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应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不用提示都可以做出判断。该报道中也提到杭州一名初三学生的作业情况:
  元元每天至少要做5个小时的寒假作业。用老师的原话说,就是:“每天每门课一个小时的作业量可不算多,隔壁班的作业量可比你们的还要多啊。”为了完成作业,元元连除夕夜和大年初一都在奋笔疾书。
  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呢?该报道中另一所学校一位女教师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寒假有20天时间,假如学生一点作业不做的话,上学期教的数学等课程基本上要忘光了,再开学起码要一到两周时间才能恢复到放假前的水平。现在学生升学压力大,这对提高成绩很不利。”
  老师们读到这段话应当很有共鸣,至少我自己是有一些的。在老师们那里,学生多做一些作业总是好的。每次放假,学生和老师都会计算放假的天数。学生以为自己会有时间玩,老师却想着怎样把平时的作业量乘以放假的天数得出一个总和,考虑到白天不用上课,作业还可以再多布置一些。学生在空闲的时候伏案做作业,不仅让家长放心,更让老师欣慰,因为这意味着学生的分数有了保障。要是学生玩一整天不做作业,那可真是让人揪心。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教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去年十一上海某重点高中放了7天长假,高三某班的学生拿到了81张试卷。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正好在该班。高三的一份试卷总得要将近两个小时才能完成,2乘以81,就是162个小时。一天24小时,24乘以7,等于168小时。162小于168,也就是说,孩子每天不吃饭不睡觉不停地做试卷,7天时间是可以做完的,并且还能剩下6个小时。我们不得不“赞叹”老师“精确”的计算能力!
  讲这些,并非完全指责学校和老师。中国学生作业多是一个系统问题,不能只打老师和学校的板子。假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都收到成效,即学生的作业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会不会仍有学生无法完成作业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存在。
  学生完不成作业,大抵分两类。第一类是不会做。譬如我教初中数学,有些几何题需要作辅助线,学生没有思路,可能卡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纸都画烂了也做不出来。第二类是动作慢。有些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就十分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作业有问题,表现如下:注意力不集中,边写边玩,手边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玩的对象,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还可以把玩自己的手指头。
  动作慢有孩子生理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养成的失误。一位教育专家在谈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时说,从小到大,他只打过儿子一次,那还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发现儿子在做作业时小猫钓鱼般三心二意,一会儿出来看电视,一会儿出来上厕所,一会儿出来吃水果。经过思考,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把儿子拖出来痛打一顿。从此之后儿子做作业特别专注,速度也很快。教育专家说,他给儿子养成的这个习惯让儿子受益终身。儿子后来的学习再也没让他操过心,一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他都没管过。
  这个故事我认为是不值得效仿的。除非你决定你的儿子一生只打一次。问题是打完了没有效果怎么办?教育专家的儿子首先是聪明的,其次是很懂事,再次是教育专家平时很宽容,最后是教育专家那天真的生气了。要有这么多因素集聚在一起,这顿打才有效。
  老师碰到不做作业的学生就更头疼了,家长还可以打(现在也不提倡打),老师碰都不能碰,也不能很凶。很凶的后果是,如果遇到一名心理极其脆弱的学生,老师的严格要求可能会收到不好的回报。本来学生只是犯了一个错误,可是老师的态度会让学生连改正的机会都打算放弃。
  所以,还得另外想办法。我曾经读过一篇很精彩的案例,也许对拓宽老师们的思路有启发。
  一位很有智慧的教师,不妨称呼他为A老师,遇到了一名因不做作业而全校闻名的学生,我们称他为B学生。B学生久经考验,什么样的老师都见过,软硬不吃,A老师决定另辟蹊径。
  一次,A老师偶然听到B学生跟同学说,做老师真好,可以自己不做作业,而布置作业给别人做。A老师灵机一动,决定利用这一想法创造教育契机。
  A老师和B同学签署了一份君子协议,两人相互完成对方布置的作业,并进行批改。第一天,A老师给B同学布置了20分钟的作业,B同学缺乏经验,一不小心给老师布置了一个小时的作业。第二天交换批改时,B同学看到A老师满满的几页作业,字写得清楚而端正,有些感动又有些惭愧地批了个“优”。B同学的作业虽然质量一般,但毕竟完成了,A老师也批了个“优”。
  转眼到了周末,之前B同学坚持了四天,对作业量的控制也有了经验。周一回学校,A老师找到B同学交换作业,B同学傻了眼,因为A老师依旧做得很端正,而他根本就没有做。B同学骑虎难下,只好把作业补上,并坚持每天做作业。
  事情的结果是这样的:A老师适时地外出开会5天,临走时和B同学相互布置了5天的作业。回来之后,A老师向B同学出示工整的作业,B同学被彻底感动了,也许还有羞愧,因为他一个字都没写。他流着泪对A老师说,他一定会改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他不会再给老师布置作业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其逻辑是确凿可信的。学生的想法有时候的确单纯而可爱,并不完全像老师想得那么复杂。如果我们都能够像A老师那样智慧而执著,学生不做作业的坚冰一定能融化。
  教师和家长在给孩子布置作业时,大体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作业的设计要充满趣味。要让孩子觉得做作业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挑战,其中充满乐趣。从这个角度说,罚抄写是很无聊甚至很有害的,可能孩子收获了几组单词,却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作业的量要适当。当孩子总是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完成作业,并且在作业完成前还没有产生烦躁心理的话,这样的作业无疑是有效的。作业多做无益,这正是过犹不及的道理。给学生布置海量作业,其实很多时候是教师在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
  作业的难度要适中。不需动脑筋的抄写作业尽量少布置,难度过大的作业也要避免。作业不是简单课堂学习的重复,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自身的思考,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并获得进步。
  要更多地使用鼓励的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鼓励是促使儿童认真学习、强化儿童良好行为的最有效的手段,孩子的言语和行为受到成人的赞扬,便会产生一种动力,激励他们今后自觉行动。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很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同时也可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阻碍他们求知欲的发展。
  态度要真诚、自然。教师和家长要俯下身来,诚恳地、不带任何评价地听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对他们产生信任,从而愿意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与教师的尊重时,他们会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正自身的缺点。
  一位母亲跟儿子约定,只要作业做完,时间可以由他自主安排。结果如何?儿子在学校里就抓紧时间把作业完成了,整个晚上都在家里画画、看书,而考试成绩一点都没有受影响。
  可见,让孩子自觉完成作业,有很多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每一名作业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如果我们都能够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把他们的问题当做课题一样来对待,找到解决之道应当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传统的作业类型多是抄抄写写、练练算算、背背默默。有很多孩子从来都不会缺交作业,但是作业质量很差;更有一些学生作业是抄的,还不如不做。也有一些孩子,作业对他们很轻松,却一点挑战都没有,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却不得不反复练习。不适当的作业如果被学生抗拒,我是要支持学生的。
  作业应当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行为。但是,如果一名学生学习能力超强,他真的可以不必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至今仍记得大学时的一位室友,真神人也!平时从来不做作业,总是在考试前三天,把书拿出来,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上考场,成绩没有低于良的。我们要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恨自己不是他那样的天才,因此只能平时认真做作业,以求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最终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当然,绝大部分学生要做的,可能是和我一样了,因为“神人”毕竟是极少数的。
  (责 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分析了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变无形资产流失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体现在科技期刊产生的社会效益,科技期刊的无形资产是其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科技期刊报道的科研成果,先进生产技术、新理论、新方法、
吴非的新作《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教师月刊》2009年第3期),以如此直率的事实判断作为标题,犹如飞来之笔——因为“很难教的学生”原是最令教师头痛的问题。然而,教师面对这种学生,通常只是心中烦恼,背后嘀咕,却不便实话实说。这位吴非兄居然一语道破这个一般教师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实情,就把教育界一向回避的这个两难问题端了出来,交由公众审视。那么,究竟有没有“很难教的学生”?怎样对待“很难教的学生”呢
根据Marangoni凝结实验图片,通过分析不同浓度和过冷度下凝结液珠在不同半径区间的比例分布,发现凝结液珠半径数目比例的最大值都是集中在0.15mm和0.2mm之间,研究了各浓度传热系数
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
主要探讨了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困难和对策。
青少年的安全是家庭、社会的软肋。接连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学生意外事故给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安全警钟。作为青少年相对集中的学校,安全就成了首要问题,我校在承担国家安全教育课题《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时结合教育实际,于2009年率先提出了教育的大安全观,可以解读为:1.所谓安全包括个人安全、集体安全、国家安全。2.安全教育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首先是安全教育。
岁月匆匆,四季轮回,一转眼又到了放寒假的时候。放假后学生犹如出笼的鸟儿,无拘无束,很容易将平时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定抛到脑后,进而随心所欲,无所事事,甚至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更兼学生接触到的人员复杂,口袋里多了几个压岁钱,往往容易生出事端。如何利用寒假开展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做到既让班级管理不留真空,又使学生松而不散,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寒假?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
针对纳米硫酸钡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团聚的特点,研究了纳米硫酸钡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行为。考察了p H、分散剂种类、分散剂用量、分散介质、超声时间等因素对纳米硫酸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