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提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不是“一言堂”教学,就是提问过多,让学生讨厌,而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必要提问的。有效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效率呢?我听过一些语文常态课,发现有些课不成功的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原因一:教师的提问不清或是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原因二:教师直接照搬教材上的提问,启发不了学生;原因三:教师提问过于琐碎,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一年多的观察、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而我班学生也都因此而积极发言,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提问
  
  教师的提问只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可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是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促使学生的“脑袋”开动起来,思维发散开来。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教师对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的把握,对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鋪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可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可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提问应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可让学生主动学习,又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全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水平低的学生则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要不同学生回答,认识也有深有浅,分析也有不同。这样,每一个学生就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三)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和思维的过程。若采用上课中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就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给了学生有思维的时间,保证学生有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时间,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有创见的回答,
  发展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三、抓住时机,深入提问
  
  抓住时机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故意推迟说话的时间,给学生以一种神秘感觉。实践表明,若教师在学生作答后立即肯定或纠正其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教师可以延长6秒的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要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把学生复杂的答案简明化,深奥的答案直观化,浮浅的答案纵深化,继而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对于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而要做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或者分解一个问题为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自己探讨。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宜直接指出错误,而应将错就错,使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答案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就能使学生在讨论中长见识,在讨论中辨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综合以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对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思考,决不让部分学生有机会玩耍,把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而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
摘要: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巨史宏篇之中有着无数关
摘要: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
“之”字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之一,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脱口而出,但当问学生“什么叫独立性?”“为什么要取消它?”时,学生往往都顿时哑口无言,包括很多已上高三的学生。很多学生判断的依据只有两点:1.“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2.老师曾说过“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至于其本质,却从不深究。这样的后果是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句子的翻译出现偏差。下面便以一道高考题来作具体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县教育界开展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头脑里已经有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仍然不高。这种新课程理念一套套,课堂上却“我行我素”、“涛声依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对阅读课题的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者的对话,探究、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对此认识很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探究性理念。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误区    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往往有很多教师在理念上接受了,但在实践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成课堂的装饰去演示,表面上看起来很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更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并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大量的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多媒体的运用要以提高有效课堂教学为目的,切忌形式主义;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
摘要: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现代很多人对其存在着误解。中庸不是不讲原则、保守妥协,而是去除偏激,选择中正之路,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体现了人们寻求平衡的智慧,是一种和谐的美。了解中庸思想的真谛,对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庸平衡和谐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然而现代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不讲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更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如何让语文教师的提问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教学苏教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为阅读欣赏奠定扎实的基础、为阅读欣赏展开丰富的想象、为阅读欣赏创设多样的情境、为阅读欣赏倡导正确的观点等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欣赏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朗读感悟的教学理念在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小学语文教学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坚持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