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报告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hai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12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分析临床资料、并用Isaacson分类法重新进行病理分类。其中8例应用10种第一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助诊断、鉴别及确定肿瘤来源。患者以年轻男性为多、病程短、预后差、并发症以出血为常见。X线及内镜具有恶性病变特征。病理诊断要注意与肠道炎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鉴别癌肿、恶组及确定细胞来源有助。

其他文献
期刊
甲基叔丁醚(MTBE)是目前最有效的胆固醇结石(CS)灌注溶解剂,但在人体应用时有很多缺点。乙基叔丁醚(ETBE)结构与MTBE相似。实验测得ETBE的挥发性小;胆固醇溶解度略低于MTBE。ETBE完全溶解500~650mg的CS仅需3~4小时。灌注家犬胆囊4小时,MTBE造成粘膜严重急性炎症性病理改变,ETBE对粘膜损害较小。使用ETBE可以避免MTBE潜在的甲醇毒性作用。ETBE有希望取代MT
本文探讨了丙谷胺促胆汁分泌的作用机制,认为丙谷胺的利胆作用与迷走神经兴奋与否,与胆囊收缩素CCK-8和五肽胃泌素的浓度变化无肯定关系,也不属于胆酸依赖机制,而是通过胆小管主动分泌无机盐和水分实现的。应用丙谷胺后,人胆汁中胆固醇、钙离子和游离胆红素浓度下降,可能对胆石症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期刊
本文报告肝细胞移植对实验性急性肝衰竭的动态学研究结果,表明:(1)脾内移植肝细胞使实验性急性肝衰竭动物的死亡率由对照组100%降至36~50%;(2)移植肝细胞发生效应的关键性作用时间,主要在急性肝衰竭发生后48~72小时;(3)同种肝细胞移植的效应应与同系肝细胞相同;(4)经药物灭代谢活性的肝细胞,在逆转急性肝衰竭方面,与具有代谢活性的肝细胞有类似作用。
本文报告3701例纤维结肠镜(下称肠镜)检查,发现402例大肠癌,其中158例(39.3%)术前能行全结肠检查,发现同时原发大肠癌3例和伴发的腺瘤16例。在398例大肠癌术后的肠镜随访检查中,发现同时原发癌7例,异时第二、第三次原发癌25例、腺瘤早期癌变11例和腺瘤83例。对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用肠镜行全结肠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应用流式细胞计测定大肠腺瘤DNA含量,并结合CE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如下:CEA染色阳性率在腺瘤各种组织学类型间及不典型增生程度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与正常对照及大肠癌相似(P>0.05)。DNA非整倍体发生率为:腺瘤16%(5/32)、腺瘤癌变60%(3/5)。大肠癌91%(10/11),腺瘤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腺瘤大小间差异无显著性(P>0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别嘌呤醇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结果提示:别嘌呤醇可显著减少肝缺血再灌注后的肝细胞坏死量;明显降低肝脏脂质过氧化物的升高;并显著减少血清转氨酶(ALT、AST)、LDH、AKP和溶酶体标记酶的溢出。别嘌呤醇通过抑制肝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溶酶体酶的释放,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