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题体悟】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1年天津卷)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考点精析】
语言鉴赏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而炼字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考查形式。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句)、诗眼和语言风格,其实“诗眼”也是属于“炼字(句)”的。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就是“炼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或一句)炼得好而境界全出。
以上例题中第一问是“炼字”、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二问是“炼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三问是考查综合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难度较大。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 炼动词。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炼形容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3. 炼副词。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字更好,“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 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方法指引】
“炼字”和“诗眼”看似不同的概念,但在题目的考查中它们会发生一些交集,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1.诗眼是字词或是句,而炼字题考查的一定是字词;2.炼字题考查的可能是“诗眼”,也可能不是“诗眼”。相同点:考查“诗眼”题或炼字题时,它们都有比较相似的答题思路。 1.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意境/表感情)
3. 例题导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①“拳”,“退”。拳,蜷缩;退,向后移动。(解释字义)②白鹭蜷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退去。(描绘景象)③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安然恬静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辽阔天空中飞行似乎后退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表达效果)
4. 特别提醒。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只是把这句诗翻译一遍了事。例如这样的答案:白鹭蜷缩在沙滩上,鸿雁在辽阔天空向后退去。这个答案只是“译”而不“赏”,架空分析,不结合情感表达,抓不住语言特点,更没有结合思想情感鉴赏,一般不给分。
5. 错因分析。
综合归纳,此类错误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分析遣词之妙或表达效果时单纯解释字眼,咀嚼不出该字妙在何处。(2)鉴赏关键语句无法欣赏诗句在结构、表情达意、烘托意境等方面起的作用。(3)赏析整体语言特色概念不清。
【巩固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软”字有柔和之意,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有喷涌之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作者单位:高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1年天津卷)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考点精析】
语言鉴赏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而炼字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考查形式。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句)、诗眼和语言风格,其实“诗眼”也是属于“炼字(句)”的。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就是“炼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或一句)炼得好而境界全出。
以上例题中第一问是“炼字”、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二问是“炼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三问是考查综合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难度较大。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 炼动词。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炼形容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3. 炼副词。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字更好,“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 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方法指引】
“炼字”和“诗眼”看似不同的概念,但在题目的考查中它们会发生一些交集,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1.诗眼是字词或是句,而炼字题考查的一定是字词;2.炼字题考查的可能是“诗眼”,也可能不是“诗眼”。相同点:考查“诗眼”题或炼字题时,它们都有比较相似的答题思路。 1.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意境/表感情)
3. 例题导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①“拳”,“退”。拳,蜷缩;退,向后移动。(解释字义)②白鹭蜷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退去。(描绘景象)③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安然恬静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辽阔天空中飞行似乎后退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表达效果)
4. 特别提醒。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只是把这句诗翻译一遍了事。例如这样的答案:白鹭蜷缩在沙滩上,鸿雁在辽阔天空向后退去。这个答案只是“译”而不“赏”,架空分析,不结合情感表达,抓不住语言特点,更没有结合思想情感鉴赏,一般不给分。
5. 错因分析。
综合归纳,此类错误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分析遣词之妙或表达效果时单纯解释字眼,咀嚼不出该字妙在何处。(2)鉴赏关键语句无法欣赏诗句在结构、表情达意、烘托意境等方面起的作用。(3)赏析整体语言特色概念不清。
【巩固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软”字有柔和之意,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有喷涌之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作者单位:高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