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培养人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是育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一、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想的物质外壳,离开思想,无法教语言。如果不重视、不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只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穿“靴”戴“帽”,那就不是語文课,或者说是走了样的语文课。
一篇能让人入心、过目不忘的文章,除了在思想内容上胜人一筹,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也一定独具特色。研究这样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认真琢磨和推敲,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深度及广度,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通过语言和内容的结合,抓住作者倾注感情的传神之笔。
比如《七根火柴》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运用文中语言再现当年的艰苦岁月,再现无名战士的英雄形象,用高尚的思想感染学生。运用文中描绘的“抖抖索索”的手“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脑中构成火焰跳动的形象。用“患干”和“湿漉漉”进行对比,特别是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污水”进行对照,体现的战士火热的红心。
然后,反复朗读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进一步冲击学生的心灵,表现战士能够忍受痛苦与折磨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烈士崇敬之情。
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重点渲染悲壮的气氛,还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感受。文道结合,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词句内在的丰富含义,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课堂上,教师如果只对词语和描写方法进行解释,那么文章的精华就体现不出来,思想深度降低了,语言当然也就减色了。
育人,要采取滴灌的方法,细水长流。把语文因素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润”上,下细功夫教,学生就能就能点点滴滴在心头,经久不忘。
二、胸中有全局,实现育人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
语文教师要有点、线、面的观念,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如果一篇课文是一个“点”,一个练习是一个“点”,就要把这些“点”井然有序地纳入语文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线”上,使知识系统化,使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再使许多条“线”构成“面”,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语文教学有其不同的“序”,也有其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应有明确的目的。处理这个问题会遇到两个困难:一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语文教学的“序”,缺乏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文深浅难以把握,语文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众说纷纭,形成了中学语文教学“阶段性”不明显。尤其是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缺陷较多,识字教学任务未完成。进了初中,初中该完成的任务未完成又进入高中,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二是教学大纲虽制订了分段要求,但比较笼统、概括。尽管如此,教学中仍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牢牢把握阶段的目标,把分段要求循序渐进地落实下来。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明确。一篇好文章从内容到文字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学时一定要按教学阶段的要求制订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做取舍处理,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不是让學生只读那么一点东西,而是要他们从中吸取养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善于驾驭与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死死限住,忘记了教学的要求。每一篇课文教学要目标明确,钉子一个一个敲下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比较牢固。
从学科特点看,语文教学尤其要在“润”上下功夫。语文知识的丰富靠日积月累,语文能力的提高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思想观点、道德情操、意志风格的培养靠坚持不懈地熏陶与感染,搞突击,搞“百米冲刺”难以奏效。所以,语文教学既着眼于潜移默化,又着力于一步一个脚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花重锦官城”的可喜景象。
关键词: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培养人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是育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一、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想的物质外壳,离开思想,无法教语言。如果不重视、不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只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穿“靴”戴“帽”,那就不是語文课,或者说是走了样的语文课。
一篇能让人入心、过目不忘的文章,除了在思想内容上胜人一筹,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也一定独具特色。研究这样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认真琢磨和推敲,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深度及广度,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通过语言和内容的结合,抓住作者倾注感情的传神之笔。
比如《七根火柴》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运用文中语言再现当年的艰苦岁月,再现无名战士的英雄形象,用高尚的思想感染学生。运用文中描绘的“抖抖索索”的手“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脑中构成火焰跳动的形象。用“患干”和“湿漉漉”进行对比,特别是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污水”进行对照,体现的战士火热的红心。
然后,反复朗读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进一步冲击学生的心灵,表现战士能够忍受痛苦与折磨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烈士崇敬之情。
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重点渲染悲壮的气氛,还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感受。文道结合,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词句内在的丰富含义,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课堂上,教师如果只对词语和描写方法进行解释,那么文章的精华就体现不出来,思想深度降低了,语言当然也就减色了。
育人,要采取滴灌的方法,细水长流。把语文因素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润”上,下细功夫教,学生就能就能点点滴滴在心头,经久不忘。
二、胸中有全局,实现育人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
语文教师要有点、线、面的观念,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如果一篇课文是一个“点”,一个练习是一个“点”,就要把这些“点”井然有序地纳入语文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线”上,使知识系统化,使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再使许多条“线”构成“面”,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语文教学有其不同的“序”,也有其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应有明确的目的。处理这个问题会遇到两个困难:一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语文教学的“序”,缺乏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文深浅难以把握,语文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众说纷纭,形成了中学语文教学“阶段性”不明显。尤其是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缺陷较多,识字教学任务未完成。进了初中,初中该完成的任务未完成又进入高中,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二是教学大纲虽制订了分段要求,但比较笼统、概括。尽管如此,教学中仍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牢牢把握阶段的目标,把分段要求循序渐进地落实下来。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明确。一篇好文章从内容到文字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学时一定要按教学阶段的要求制订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做取舍处理,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不是让學生只读那么一点东西,而是要他们从中吸取养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善于驾驭与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死死限住,忘记了教学的要求。每一篇课文教学要目标明确,钉子一个一个敲下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比较牢固。
从学科特点看,语文教学尤其要在“润”上下功夫。语文知识的丰富靠日积月累,语文能力的提高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思想观点、道德情操、意志风格的培养靠坚持不懈地熏陶与感染,搞突击,搞“百米冲刺”难以奏效。所以,语文教学既着眼于潜移默化,又着力于一步一个脚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花重锦官城”的可喜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