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灵魂的共鸣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gzfgz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死亡诗社》讲述了富有激情的基廷老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学生尼尔由于父亲的强烈干预导致自杀的故事,影片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应该是用爱传递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完美教育的开端。对孩子只有让爱和灵魂产生共鸣,才能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死亡诗社》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爱与灵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6
  一、 引言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讲述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的美国佛特蒙州,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为校训的学校。该校颇有名望,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毕业生进入了常春藤盟校。然而在学院里,学生们所感受的只是古板、沉闷和紧张的学习与生活,教育模式单调、固定,极大地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们的思想与个性。正是一位特立独行、富有激情的基廷老师出现,才颠覆了校园的传统,引领学生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死亡诗社”是基廷老师在学生时代组建的,学生尼尔和他的同学们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气与激情,重组死亡诗社,为此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故事以学生尼尔的自杀和基廷老师被解聘而告终。《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以及学生尼尔的自杀,引发了笔者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深思。
  二、 学校教育——用爱传递的教育
  一个在山区支教的志愿者曾经这样说过:教育不是试卷与书本,而是用一个自由的灵魂激发另一个自由的灵魂,用一个爱的灵魂关怀另一个爱的灵魂,教育不是冰冷的戒尺,而是爱的传递。的确,教育的意义在于知,在于道。这个道可以是传授知识、经验,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更深层面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灵魂的升华。《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发着被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长期桎梏的学生,用他独特的爱的方式传递着教育,指引学生发掘内心的理想。他告诉学生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要“抓住每一天(seize the day)。”基廷老师引导学生自愿投入到活动当中,在活动中不知不觉陶冶情操,改变原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同时获取知识,实现人生思想的重大转变,而基廷老师也变成学生跨越教条和现实的纽带。这一点,我们从电影中很多画面可以体会。在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他没有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仔细观看陈列在大厅中已故校友的照片,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告诫学生要超凡脱俗,品尝生活真谛与精髓。基廷老师告诉学生:你可以不优秀,可以不完美,但是你必须学会生活,而且必须要好好生活。还有一个让人心灵震撼的场面,基廷老师让学生们在院中三人排成一列走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个人步调情不自禁一致起来,其他学生鼓掌的节奏也变得非常整齐。这在普通人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然而基廷老师的一番教诲却让学生体会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他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学会找到自己的步伐,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要刻意特立独行,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权利特立独行。作为学生,他们应该走自己想走的路,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1]。学校是一个机构,是一个让学生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机构。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教育体制的禁锢和学生们的天性必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冲突。在学校里,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担当着育人的责任。就好像我们可以让一个民族的知识亘古流传,却未必会让一个民族的灵魂保持不变;我们可以让一个学生学会造原子弹的知识,却未必会让他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可以让一个孩子背诵四书五经,却未必能让他通晓君子之道。因此,教育所承载的有远比知识更为宝贵和高尚的东西。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用爱的方式传递教育,才能让被教育的人体会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品格、真正的爱与关怀。教育者如果只是照章行事,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3]。因此,一个教育者用自己强大的灵魂激发感染着一群懵懂的灵魂,让这些灵魂也变得强大,去激继发感染更多的灵魂,那么世界上就没有比这更好的教育了。
  三、 家庭教育——完美教育的开端
  《死亡诗社》里的尼尔一直是一个规矩的孩子,走着父母为他设计规划的人生之路。尼尔各科功课都是优秀,按照父亲的要求参加各种学习小组,在威严的父亲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在父亲的要求下辞去了校报编辑的职位。而基廷老师的出现,让这个备受压抑的男孩看到了阳光、看到了希望,让他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他第一次瞒着父母参加了梦寐以求的话剧演出《仲夏夜之梦》,他演艺方面的才华与天分也让他富有朝气的生命在话剧中得到了完美诠释。演出过程中父亲的出现,会让我们欣慰地想到父亲可能因为演出的成功改变想法,不再阻挠儿子对梦想的追求。然而,这位父亲的顽固使我们大失所望。他要求尼尔退学去军校,然后再做医生。作为父亲,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去左右尼尔,根本不考虑他也是一个有梦想、有见解的独立的个体。“当我们从信念和理性的外围回到感觉的实实在在的现实中来时,讽刺也接踵而至。”[2]。当被众人认为是英雄的尼尔从《仲夏夜之梦》中回到现实,他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和理解,而是父亲更加严厉的约束,因此他委屈、愤怒,最终选择了自杀。尼尔的死,无疑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抗。
  尼尔的自杀,让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从出生开始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父母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孩子,有时父母的希望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于是乎,孩子们在父母已经画好的圈子里转来转去,因为他们不知道圈子外边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圈子存在的意义何在,只是有人告诉他们不要跳出圈子,在圈子里生活就会很好。结果,孩子们在以后生活中总想有人给他们画圈,给他们铺路,给他们指引方向,他们从来不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孩子其实就是父母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父母在用一种巧妙的手段书写延续自己的人生,而孩子们的理想和愿望则会在他们自己的下一代实现。这种结果势必会造成此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永远落后于这个时代,永远用差距一代人的眼光看世界和问题。   当然,时隔多年美国的家庭教育早已不再像影片中那样,现在的美国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想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在中国,仍有许多家庭正延续着尼尔父亲式的教育,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且带有很强功利性。为此,一些家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就把学习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当孩子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后,父母监督孩子学习、检查作业、购买复习资料,帮孩子应付各种考试,把家庭教育学校化。此外,有些父母对孩子实行封闭式教育,孩子应该做的就是要听话,顺从父母的想法。从表面上看,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能力却被束缚。而家庭教育成果的好坏势必会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家庭教育是完美教育的开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做孩子的表率,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这样家庭教育才能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完美的有机结合。
  四、爱与灵魂的共鸣
  教育是对灵魂的激发,是爱与灵魂的共鸣。《死亡诗社》中那些在印第安人石洞里吟诵惠特曼诗歌的孩子们,他们充满着自由与朝气,充满着活力和希望。他们的灵魂与古老的石洞和寂静的夜、自由的风浑然一体,让懵懂、年轻的灵魂在这寂静的旷野中飘荡,去寻觅那古老而又灵动的气息,把心中积聚已久的呐喊宣泄出来。也只有在这种自由的情况下,爱才能与灵魂共鸣。教育是爱的传递,是让一个灵魂懂得自由,懂得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教育是思想的延续,毋宁说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者可以传授给一个人知识,也应该能用某种方式去塑造品德。是人就有惯性,或是出于懒惰,或是出于天赋,当一个人习惯了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角度看问题,习惯了用一个固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之后,他就不太愿意换个方式,换个角度,因为那样意味着风险。我们总是爱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下一代人,用自己的思想评价他们,甚至用自己的行为改造他们。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不能事事都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孩子,以主观主义教育方式对待孩子,而是应该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家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应该剔除制度中桎梏学生创造性的条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为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适时给予学习者人文关怀与精神支持”[4]。总之,我们应该深思,我们应该用心去爱孩子,用爱去激发孩子,让我们的爱与他们的灵魂产生共鸣,用我们的爱点燃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发掘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首批通识素质教育课建设项目(优秀课程)“西方文化与电影”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无项目编号)。
  参考文献
  [1] 约翰? 杜威.人的问题[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Frye,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 [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P,1957.
  [3] 骆艳利.电影《音乐之声》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8):451-452.
  [4] 肖庚生,徐锦芬,张再红.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班级归属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J].外语界,2011,(4):2-11.
  作者简介
  张建青 (1969-),女,河北昌黎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
  洪娜 (1980-),女,吉林延边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其他文献
一、《里约大冒险》的故事介绍与题材来源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的大概故事情节,以及它的题材来源,从这些故事选材与题材来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部动画电影是一部3D动画电影,是《冰川时代》系列导演的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动画电影主要讲述了居住在美国小镇上的蓝色金刚鹦鹉的经历,它是一只世上仅存的公金刚鹦鹉,于是,一个鸟类博士来到这里想要解决问题,告诉养鹦鹉的人说如果
[摘要] 《麦克白》是一部超越了道德的评判、撼人心扉的悲剧。在剧中麦克白是真实的、生活的,是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的。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上场的第一句台词,给他的性格和整个剧作定下了基调。“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这句自相矛盾的台词也正好与女巫的“美即是丑,丑即是美”相呼应,在莎士比亚的这部著作中,读者可以很清楚看到在麦克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超越以及美与丑在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对立与统
一、当下的“大数据”热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所谓“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传统数据库软件,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有学者判断“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即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可以被数据化,而数据化是指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宏大而言,整个世界都可
一、 明星与明星制探源  明星制度源自20世纪初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是好莱坞片场的产物。那是一整套完整的电影制片、销售和宣传体系,这一体系囊括着猎寻、选拔、培养、定型、包装和市场测试这六大程序。明星制的运作核心即制造和推出大牌明星,以大明星作为影片的支柱,利用明星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制造观众所崇拜的银幕偶像。“明星”一词的发明者卡尔·莱姆尔明确认为:“‘制造明星是电影工业最基本的事情;’它的特点
[摘要]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的还是她那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爱》。这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诗,全文总共320个字,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暖暖的情意,多少次重读都觉得蕴义深远。挥卷沉思,似乎心也跟随者张爱玲描述的那个场景,去感受那一生遗憾的际遇与滞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暖色。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爱》 缺憾 暖色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瑞茨、纳德等人“罪”与“罪”的挣扎中引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坚守信仰才能通往真正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罪”与“罚”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宗教信仰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201
【作者简介】陈怡泉,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港台电影、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恋恋风尘》剧照 谈起台湾电影新浪潮,熟悉亚洲电影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场发生在1982-1987年间的电影运动,除了全面提升台湾电影的文化品格,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现代化与国际化。而此前,台湾电影更多沉浸在“政宣”、“武侠”与“言情”中,虽有过新风,却从未真正变革。而这场新浪潮,则将人们的
【作者简介】李赛可,女,湖南益阳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批评与话语、传播与社会、新媒体、影视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基金项目】一、作为神话制造者的电影符号系统  从符号学视角来看,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体系,其意指行为与社会文化心理结合在一起。因为符号不仅简单地明示某物,还通过占有符号产生“内涵”(connotation)。这种符号与内涵共生形成特殊信息的现象被称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鸟巢”,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用一场恢宏壮丽的广场艺术震撼了世界。诗情画意的意境;绚烂多彩的影像,使观看了电视转播的全世界的观众在记住了张艺谋的同时。也不由得问:谁制造的光色幻影?沙晓岚这个名字也因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灯光设计被全世界的观众及业内人士称作“光与影的神话”,而这个神话,也使得沙晓岚跻身国际级灯光设计
2008年,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华语电影,与这几年来过度热闹浮躁的大片之风完全不同,效果是异常的好。《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2008年香港最值得欣赏的电影。作为一部电影,其预算低得可怜。也因为成本的限制,影片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视听语言,甚至显得粗糙简陋,也放弃了能够煽情的段落细节,但当我们接触这部电影时,却很容易被这种简单朴素的真情所吸引。影片的画面和调度虽然看上去显得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