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局面:观察北宋史的一个视角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治,北宋,君臣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46-06
  对于一线历史教师来说,如何依托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比如,以往提到宋朝,学生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积贫积弱,但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新成果表明,“不能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全部历史特征”。①不仅宋朝的商品经济成熟到可与欧洲媲美,宋朝还成就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文治局面。学术界的新认识、新观点,应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得到体现。本文试图从多学科渗透的视角入手,引导学生领略宋朝的文治局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赵普”一课有这样一段描述:
  (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学生很困惑:赵普连续四次向皇帝推荐人才,明明宋太祖很生气,甚至“怒不可遏”地将奏折撕碎了扔在地上,为何最终还是接受了赵普的建议?语文教材旨在赞扬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担当,但武将出生的宋太祖同样应该得到赞扬,尽管宋太祖怒不可遏,但毕竟还是冷静下来了,而且接受了赵普并不太客气的建议,而没有像一些帝王一样大开杀戒。面对学生的疑问,笔者意识到学生似乎是在自觉地进行知识在学科间的迁移。因为学生刚刚在教育部统编七年级教材上学过“北宋的政治”这一课,宋太祖顺应了唐末五代乱世局面下人心思治的历史发展潮流,实现国家统一,并且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制度建构,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至于如何理解文治局面,历史教材并没有详细介绍,显然,语文教材的材料可以作为历史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后来,笔者无意中又在一张语文试卷上发现了一段关于宋代文治局面的阅读理解题,选文出自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先生一篇广泛传播的美文《如果可以我愿意穿越回宋朝》,里面有一些文字,值得历史教师细细品读:
  与汉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宋代)一百多年里没有诛杀过一位大臣……宋代的皇帝对知识分子很尊重,一百年没有杀过一人,看着实在讨厌了,就流放,流放了一段时间,突然想念了,再召回来。文人之间也吵架,但都不会往死里整……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
  这段文字或许有些文学化色彩,但清晰地展现出宋朝的文治特征,此外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学者都有类似的想法,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宋朝最适合人类居住,“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宋代文治局面?笔者想到了认真研读不同版本教材及学术界研究现状两种思路,引导学生加深对宋代文治局面的理解。
  2011版课标新教材特别重视介绍北宋的历史,其中对宋代“文治局面”的表述,以下五种新教材如是说:
  北师大版:介绍宋朝推行文官政治,提到宋朝士人受到社会尊重,还提到“宋朝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形成平和、宽缓、理性的政治氛围”。
  岳麓版:介绍宋朝崇尚文治,重视文教,在小字中还提到,宋太祖以祖宗誓词的形式要求“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使得文官政治得以保障。
  华东师大版:指出宋初皇帝重视文人士大夫“能听取他们的谏言,共同商量朝政大事”,并在小字內容里面介绍统治者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文人士大夫试图“致君尧舜”的道德情怀。
  河北版:提到宋朝重文轻武,通过考试选拔文人担任军政要职,在课后的知识拓展中还提到了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楷模包拯。
  川教版:提到宋朝重用文臣,推行文官主政,抑制武将,还提到了宋太祖的一项治国方略:宰相须用读书人。
  不难看出,不同版本教材都特别重视发掘宋朝的文治特色。综合语文和历史两门教材的表述,宋朝的文治局面可以理解为:一种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一种文化昌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以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不仅宋朝皇帝极其宽容与开明,文人士大夫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宋朝的文治局面,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在无形之中得到渗透。
  介绍宋朝的文治局面,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文治局面的背景——表现——影响,引导学生从前后贯通的角度全面看待历史。
  环节一:宋初治国道路的选择——文治还是武功?
  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宋太祖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太祖谓宰相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宋史》本纪第三
  引入宋初君臣围绕宋代长治久安问题进行的两段著名对话,引导学生从唐末五代武将专权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思考北宋制度革新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王朝就得想方设法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轮廓,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①宋朝开国之君试图通过文化策略的支撑,重建唐末五代已经紊乱的社会思想秩序。宋太祖根据自己黄袍加身的经历,奉行文德治国,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旨在避免唐末五代武将专权、藩镇割据,跋扈军人肆意践踏法律、草菅人命的悲剧重演,力图推动社会安定有序。在宋太祖看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而其政策更加理性和务实,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为何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而宋朝政局稳定,且立国300多年。正如研究表明:与前代的一些最高统治者不尽相同的是,宋初统治者“更为审慎地汲取了历史的经验,制止动乱的思路比较清晰,终于成功地维持并且发展了稳定的局面”。①   环节二:宋代文治局面的具体内容
  1.“杯酒释兵权”——走向文治的第一步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开国之君在建立政权之后,往往以杀戮立威,即大杀曾辅佐自己夺得帝位的功臣战将,来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其中以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最为著名。惟有宋太祖反其道而行之。“杯酒释兵权”,于杯觥交错间简单而又直接地解决了历朝开国之君都深感棘手的难题。因此“杯酒释兵权”就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从而成为千古佳话。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
  引导学生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并介绍西汉初年以及明朝初年,对功臣宿将大开杀戒的事例,体会“兔死狗烹”的暴力手段带来的社会恐慌,引导学生体会宋初采用非常温和的方式,不仅避免了“黄袍加身”故事的重演,加速了武人干政的结束,还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营造了一种比较文明和理性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着社会生活更加宽容和自由,使得社会出现发展进步的蓬勃生机。
  2.强干弱枝、文官治国、权力制衡——消除武将专权的百年隐患
  逐步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需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
  《中国古代史》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蔡襄
  引导学生阅读上述两段材料,得出结论:北宋针对前朝积弊,解除大将兵权,实行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并推行文臣统兵、文官治国的局面,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也多由文官担任,甚至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也由文官担任。文官治国的同时,为防止文官专权,推行权力制衡原则,在中央推行“二府三司制”使得权力相互制衡,避免权相祸国,在地方由担任京官的文臣任地方知州,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并设置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文官治国的理念使得皇帝与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之间维持着共治天下的局面,“前朝反复出现的无论有理与否、君主绝对意志畅行无阻的现象,在宋代基本没有出现。有宋一代,皇权、相权的彼此消长,并不意味着二者势力的恶性竞争、你死我活。无论谁强谁弱,基本保持君臣‘共治天下’的和谐状态。”②既保证了专制皇权的高度效能,又避免了过于专横的非理性弊端。
  文官政治取代唐末五代长期推行的军人政治,使得宋朝最终出现了“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理想境界,控制军权的措施也对历代王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3.中央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法律化
  太祖即位,常令后苑作造熏笼,数日不至。太祖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复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行遣至速须数日。”太祖质问赵普,上日:“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一熏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普日:“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太祖大喜日:“此条贯极妙!”
  ——鄧小南:《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尽管最后由皇帝裁决并发布诏书,但“诏书由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起草前他们会拿到被称为‘词头’的提纲,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封还词头(封驳)”,诏书起草结束后由给事中负责审议,“如果给事中反对其中的内容,可以将其退回”,“文书传递过程中,台谏也可以要求行政部门修改”。
  ——[日]平田茂树:《日本政治史研究述评》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宋代决策和文书起草过程呈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特征,可以避免皇帝凭一时喜怒而乾纲独断,尽管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力,“但是,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的方式颁布施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①以往研究批评这种做法影响决策效率,但实际上“可以纠正政策中的偏差”。②
  4.从科举制改革的视角看待宋代文治局面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劝学诗》
  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宋)田况:《儒林公议》
  引导学生认识北宋重视教育事业,并大力推动科举制改革,使得状元及第更加荣耀,宋太祖更是大力倡导“宰相须用读书人”,大力推行殿试制度。此外宋朝科举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取士不分门第,“唐代虽然建立了科举制,但终唐一代,科举出身者在官员整体队伍中仍占少数,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问家世,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取方式,到宋朝才成定制……如果说科举制是古代社会的‘一大变革’,那么这一变革是在宋代完成的”。③进而引导学生注意一种现象,宋朝重文轻武,优待文人,重视文教事业,保护文人直言进谏的政策,激发了文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5.从皇帝优待文人视角看待宋代文治局面
  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
  ——宋真宗
  苏轼的弟弟苏辙当众批评宋仁宗:“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妃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但实际上批评不属实,是误听了谣言,有大臣建议罢黜苏辙的功名,但宋仁宗却极其宽容;“朕设制科,本求敢言之事,辙小官,敢如此极言,特与科名,仍令史官编录。”“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   ——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让学生认识到,宋朝皇帝重视文人士大夫,重视广开言路,甚至“许风闻言事者,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进一步推动吏治的清明,也使得士大夫参政意识得到了极大激励,敢于抵制皇帝的不当行为,皇帝对自身地位也有较清晰认识,优待文人士大夫,形成君臣和谐的文治局面。相比之下,明朝士大夫也有高尚气节,但却面临被皇帝庭杖的风险,因而宋代文治局面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事实上,命题专家已经尝试从历史试题的视角,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北宋皇帝的宽容与理智,能够自觉将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26题)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此题选A,是对教材表述“皇权大大加强”的有力补充,皇权加强,但并非专制独裁,宋朝皇帝以唐末五代政权频繁更替为借鉴,有了更多的自律意识,能自觉接受史官、群臣、历史文化传统等机制的规范作用。正如任世江先生所言,“仅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分析宋代制度的变化,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视野过于狭窄,也不符合宋代的基本面貌”。①
  环节三:宋代文治局面的历史影响
  1.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
  两宋近三百年的历史证明,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确实达到了赵宋封建统治者所预期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之目标。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再无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充分证实了宋代立国之策对于历史发展所起到的进步作用。
  ——李治安:《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用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是个最低成本的选项。中原帝国由此而不面临外部威胁,不需要强大的动员与控制机制,于是其社会层面有着高度的活力。从唐代开始浮现的海洋秩序,在大宋的主动推动下,进一步发展起来。通过海外贸易,刺激起大宋帝国内部的经济发展,从而转化为帝国强大的财政能力。”
  ——施展:《大宋的幽云十六州》
  引导学生认识,宋初在治国理念上崇尚文治,有利于宋朝政局稳定,使得唐末五代地方拥兵自重、分裂割据的百年隐患得到了彻底根除。其合理稳妥的分权制衡原则、按程序办事原则又对后世、尤其是对明朝影响很大。“明朝的特点与其说是集权,不如说是分权,是中央决策群体的扩大、行政权的进一步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②而其羁縻怀柔的对外政策也并不是其虚弱的表现,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等措施使得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士大夫精神的勃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宋太祖时,一位官员称有急事非时求见。宋太祖正在后苑弹雀玩耍,紧急接见。但所奏不过是平常之事,大怒。该官说:“臣以为尚亟于弹雀!”宋太祖更加恼火,举斧砸在他嘴上,打落两颗牙齿。其人缓缓拾起牙齿装入怀中。宋太祖骂道:“汝怀齿,欲讼我乎?”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也!”宋太祖闻听立即换了副笑脸,并赐金帛表示道歉慰问。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
  对皇权的限制》
  相比于唐末五代文人士大夫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惆怅,宋代士大夫生逢其时,其责任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特别浓郁,而且这种意识贯穿了范仲淹等宋代士大夫的一生,范仲淹担任京官时积极上书言事,劝谏君主,“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甚至上书要求权势显赫的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遭到流放仕途坎坷,依然不忘初心,造福一方。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匡正世风、变革政治的道德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③这种意识“已突破了历史上绝大多数士大夫以忠于封建朝廷、捍卫一家一姓利益为宗旨的局限,而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利益及广大民众忧乐的终极关怀。”①而且“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关怀是宋代“士”的一种集体意识,并不是极少数理想特别高远的士大夫所独有。②宋朝“先忧后乐”的时代精神更是穿越时空,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民族精髓。
  3.文教事业蓬勃发展
  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竞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唐诗胜于宋诗。但宋代文明胜过唐代文明的却有教育、经学、科技、史学、宋词和散文六项。宋代以后,文化方面不是没有新的进展,但总的说来,中华文明已愈来愈趋于落伍了。人们往往把词称为宋词,当然是标志着宋代是词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高水平。
  ——王曾瑜:《宋代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宽松的社会氛围使得社会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而优则仕”的氛围使得读书风气很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使得读书人出身的官员文化素质非常高,宋朝统治者重视文教,先后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使得宋朝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成就非常突出,保存了民族持续发展的文脉与蓬勃生机,也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四大发明的三个产生于宋朝,唐宋八大家的六位生活在宋朝。岳麓书院等展现宋代文化成就的教育设施还保存到今天。
  4.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
  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宋真宗时曾逢大旱,有位叫王行的“狂生”高踞宰相王旦路过的亭子上,指着他大叫:“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随手投出一物击中王旦头部。王旦则以“言中吾过,彼何罪哉?”释而不论。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
  对皇权的限制》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不仅是朝廷官员,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敢于抨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后世出现的“文字狱”等现象则让社会感到恐慌,相比之下,宋代老百姓生活的比較自在,没有太多拘束和压力,比较会享受生活,市民气息比较浓郁。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在宋代推行,也推动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蓬勃生机。
  总的来说,历史教师应该仔细研读历史新教材,同时融汇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将学术研究成果有选择性地引入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金飞,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不要只是每天给你的他一句“我爱你”,爱,有时不必言传。爱他从关注他的健康开始。 每天从早餐开始,给你的他一份饱含爱意的健康礼物。  西红柿 西红柿的酸味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蛋白质等。西红柿中丰富的维生素C能制造出骨胶原,强健血管。西红柿中的矿物质以钾的含量最丰富,有助于排出血液中的盐分,具有降压功效。  黄豆 黄豆中含有植物性荷尔蒙,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常吃黄豆
数据      47.5%的人能接受“裸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214人进行在线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47.5%的人表示能接受自己或家人“裸婚”,54.2%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裸婚”需要勇气。而在调查中,对“裸婚”的定义受访者给出的顺序依次是:没房(89.5%),没车(78.4%),不办婚礼(60.1%),不度蜜月(52.2%)。    2/3的人开始接受新型婚恋    《中国社会
“孝”是儒家道德伦理的基础,无论是居“四德”之首的“仁”,还是作为“五伦”之大节的“忠”,究其根源,都发自人们对父母的天然之爱——孝,正所谓“立爱自亲始”,“孝梯”乃“为仁之本”。《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種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
但凡是女人,都希望有一个疼爱自己、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过着琴瑟和谐、幸福无忧的美好生活。其实这不难做到,以下几个妙招应该可以帮得到你。  做他的“红颜知己”  很多女人以为,自己已经是他的妻子了,理所当然就是他的“红颜知己”了!大错特错。且不说婚前你对他了解多少,就是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人的想法也是会随之改变的。所以,你应该加强与他的沟通,随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他事业上有了成绩,你会与
半年前的那天上午刚下班,市场部文员赵佳燕出去吃饭。结果发现前台居然没有来上班(为了公司不进闲杂人员,平时前台在大家去吃饭的时候,她都是坚守岗位的),询问下人事部,才知道前台请了病假。赵佳燕知道公司很多同事都是大大咧咧的,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办公室的门根本不关。担心小偷混进来作案,于是,赵佳燕就让一个同事帮助带个盒饭,她自己坐在前台的位置上值班。  老总很忙,一般是处理完自己手中的事情才出去吃午饭的
关键词 盛唐气象,贞观之治,原因,社会气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42-07  2011年初中课标要求“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用两课时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们有很多实践。笔者依据近20年来的学术成果,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供有志者教学研究。  唐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唐太宗吸取隋亡
以华夷观念为基本理念的宋、辽、金建立的国际秩序都表现为朝贡体系。朝贡体系的稳定与破坏与宋朝国内安全密切相关。北宋后期对外主动开拓,导致了本朝朝贡体系的松动和离散,另一方面女真崛起,从内部瓦解了辽朝朝贡体系,動摇了既有的东亚国际秩序。宋朝对国际局势变动应对失策,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初期国内安全的严重危机。南宋归入金朝重建的朝贡体系,成为其得以立国的重要原因。  朝贡体系是一个国际安全体系。朝贡体
孤独感不仅是内心的折磨,实际上,它对人造成的死亡风险并不亚于吸烟。    “寡居效应”    一句非洲谚语说:“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独自行动。如果你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  科学研究发现,这句话还真没有说错。一项发表在学术期刊《流行病学》2011年1月号上的研究给出了惊人的量化结果: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3年内死亡。  之前已经有相关研究认为,丧偶会增加人的死亡率,这种情况被称
那是20世纪40年代,长期的战火,让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他家就是其中一个。  那时,他才16岁,父母在做完馒头后就被突如其来的炮弹炸死。他身上除了父母留下的10个馒头外,别无他物。  拿着简单的行李,他踏上了去远方投奔亲戚的路程。一路上,到处都是落难的人们,不少人不是冷死就是饿死了。他小心地揣着那10个馒头,那可是他长达半个月的盘缠,就是再饿,也舍不得吃。  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他去取水,
爱情,因其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一直被人们所歌颂、赞美。结婚,作为人生的一项必修课,在千百年来也一直被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婚恋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简单的木床木箱,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三大件”,都无一例外地证明:婚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2000年以后出现的“裸婚族”,对传统观念中“家”的概念、意义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