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改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强调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切,都应当在我们日常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脱“他主”的束缚,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一要义在于为师者理念的更新,其二才是教学行为的转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就《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几点体会。
一、提问——自发探究
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引导学生质疑发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上课伊始,我一改以往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自己针对课文提问,并N_-Lk学生们进行比较,看谁提的问题最精彩。有了教师明确的要求和激励性的话语,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问: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有的问:小稻秧在稻田里遇到了什么危险?……在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又启发他们:你们自己提的问题能自己解决吗?怎么解决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都认为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让他们在对课文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投入学习。有了内在情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会更自觉、更主动。
二、朗读——自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注意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这部分时,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接着,展开生生互评:“你觉得他(她)读得怎么样?你欣赏他(她)的朗读吗?为什么?”这样设计淡化了教师的讲解功能,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交流。
在思维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交流中,学生自己化解阅读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只是适当地点拨示范,碰撞迎刃而解。同时让学生重视自己和同学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学会倾听别人,比较自己,读评结合,以评促读,在朗读评价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喜欢朗读,愿意朗读,并乐于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用朗读和评价来代替教师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表演——自我展示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贴近儿童的生活,浅显易懂,充满了童趣。教学时,根本不需要教师进行繁琐分析,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手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小稻秧遇险部分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十分有趣,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演。在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按课文内容来演一演杂草和小稻秧争抢营养的情景。为了充分锻炼学生,在他们表演时,请他们走上讲台,并且戴上自制的头饰。扮演杂草的孩子们一上台,就个个双手掐腰,凶神恶煞般把扮演小稻秧的同学团团围在中央,很好地体现了文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的描写;当表演到“一拥而上”这一情境时,“杂草们”全都扑向“小稻秧”,与他们争抢营养,“小稻秧”们呢?则一个个欲辫无言,慢慢“矮”下身子,“昏迷倒地”。一轮表演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并且表演得一组比一组形象。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说话——自由表达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你长大后会怎么帮助小稻秧呢?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的能力,解说、论辩的能力,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敢说、能说、会说。稍作思考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静态的和单一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
小学语文的真正主人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学习语文,才能让每个孩子学好语文。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脱“他主”的束缚,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一要义在于为师者理念的更新,其二才是教学行为的转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自主学习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就《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几点体会。
一、提问——自发探究
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引导学生质疑发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上课伊始,我一改以往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自己针对课文提问,并N_-Lk学生们进行比较,看谁提的问题最精彩。有了教师明确的要求和激励性的话语,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问: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有的问:小稻秧在稻田里遇到了什么危险?……在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又启发他们:你们自己提的问题能自己解决吗?怎么解决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都认为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让他们在对课文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投入学习。有了内在情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会更自觉、更主动。
二、朗读——自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注意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这部分时,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接着,展开生生互评:“你觉得他(她)读得怎么样?你欣赏他(她)的朗读吗?为什么?”这样设计淡化了教师的讲解功能,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交流。
在思维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交流中,学生自己化解阅读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只是适当地点拨示范,碰撞迎刃而解。同时让学生重视自己和同学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学会倾听别人,比较自己,读评结合,以评促读,在朗读评价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喜欢朗读,愿意朗读,并乐于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用朗读和评价来代替教师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表演——自我展示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贴近儿童的生活,浅显易懂,充满了童趣。教学时,根本不需要教师进行繁琐分析,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手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小稻秧遇险部分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十分有趣,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演。在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按课文内容来演一演杂草和小稻秧争抢营养的情景。为了充分锻炼学生,在他们表演时,请他们走上讲台,并且戴上自制的头饰。扮演杂草的孩子们一上台,就个个双手掐腰,凶神恶煞般把扮演小稻秧的同学团团围在中央,很好地体现了文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的描写;当表演到“一拥而上”这一情境时,“杂草们”全都扑向“小稻秧”,与他们争抢营养,“小稻秧”们呢?则一个个欲辫无言,慢慢“矮”下身子,“昏迷倒地”。一轮表演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并且表演得一组比一组形象。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说话——自由表达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你长大后会怎么帮助小稻秧呢?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的能力,解说、论辩的能力,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敢说、能说、会说。稍作思考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静态的和单一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
小学语文的真正主人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学习语文,才能让每个孩子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