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寻找别的生命,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么?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icid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火星救援》剧照。

  火星,一个表面覆满氧化铁的枯红色星球。这里是人类尚未涉足之地,无尽星海中离我们最近的岛屿。它的表面有太阳系中最高的山和最长的峡谷,这里的夕阳不是血红而是苍蓝。当你在夜晚抬头仰望,会发现一大一小两颗形状诡异的月亮。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这颗红色星球充满了想象和神往。近百年来,人类更是钟情于火星题材创作,从文学、电影到动漫、游戏,火星承载了太多人类关于异域最美好的愿望与最恐怖的想象。随着人类开始派遣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去火星探测,火星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移民火星的梦想也被一步步放大。
  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发射,火星,这一古老的科幻话题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为此,《新民周刊》独家采访了小说《火星救援》的中文翻译陈灼。作为一名资深的游戏设计师,执着的太空迷,他眼中关于火星的小说、影视剧和游戏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两个程序员的时空对话


  说到火星题材的影视剧,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一定是其中不容错过的一部。这部2015年上映的火星题材电影和之前的火星求生电影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前的火星求生电影要不就是加入了大量的想象,如《鲁宾逊太空历险》,要不然就是几天时间内单纯的脱困,如《红色星球》。靠着人类当下掌握的科学技术,不掺入太多的艺术夸张在火星上生存这么多天,《火星救援》是第一个。
  这当然和这部电影的原作者安迪·威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安迪·威尔是个天才少年,15岁开始给核试验基地当程序员。20岁从加州大学计算机专业退学工作,曾任职美国在线和暴雪娱乐公司,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不善交际,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业余时间写写小说。
  2009年,安迪·威尔陆续将他的小说《火星救援》贴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供人免费阅读,结果只有3000个读者。然后他把书放到了亚马逊上的自出版平台,标价0.99美元。结果不到3个月,小说卖掉35000份,比他之前網站上免费下载的次数还多。最终,小说销量好到一路冲上亚马逊和《纽约时报》的虚构类图书榜首。2013年3月,兰登书屋以六位数买下小说的版权。仅仅四天后,安迪·威尔又接到了来自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橄榄枝。2015年10月,根据安迪·威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火星救援》上映,再度引发全球观影狂潮。
  虽然这是一部根据虚构小说改编的电影,背景是在人类尚未涉足的火星,但却没有让这颗星球显得神秘莫测,反而真实得就像新疆的戈壁荒滩。虽说主角被困在了异星,但他没有应有的恐惧与绝望,反而带着一股人定胜天乐观精神。
  科学,正是这部电影或者说小说的风格基础。作为小说的中文翻译者,陈灼对此深有感触。“许多人怕看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小说,主要就是觉得科学术语太多,科学概念太高深,完全理解不能。但是,身为一个科技宅男,安迪·威尔却会根据火星现有的情况,真的提出一个个在火星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给每一个问题想方法。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点,以及火星探索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根据现实中各种版本的NASA火星计划来的。所有的解决方案,也都是安迪·威尔一步步算出来的。这种极度追求真实的态度,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作品结构。你会发现,马克·沃特尼每次遇到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发展套路——分析问题、做出假设、小规模求证、确定方案,展开实施……这种触手可及的工程步骤,不仅让我们这些理科男觉得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到不可思议,也让千千万万个普通读者看得过瘾。”
  实际上,为了让小说在科学上尽可能精确,安迪自学了轨道力学、植物学、天文学、航空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甚至还编了个软件,只为了精确计算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时间。此外,他还有三千个高手助阵。《火星救援》最开始,是在安迪·威尔的博客上连载的。科技宅男的博客读者,自然大部分也都是科技宅男。这些人中有很多专业化学家、物理学家、电子工程师等,他们真的会坐下来计算《火星救援》里的那些东西,指出其中某一处在科学上不准确。经过三千专家的挑错,作品的科学性无可置疑。以至于书出版后,NASA 一位负责人惊讶于这本书对于 NASA 和航空技术了解的准确性,跑过来问安迪:“你是不是写的时候认识 NASA 的人?
  有了原著的扎实科学根基,电影的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影片获得了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全力支持。剧本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可以说,剧中的绝大多数场景和细节都在现实中有迹可循,只是剧组发现现实中的火星宇航服巨大而笨重,就像巴斯·光年的飞行服似的,而在最终的设计中在参考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实用性和美观性。
  当然,小说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安迪设计了一场沙尘暴将男主角落在了火星。实际上,火星表面的气压平均为600帕,约为地球海平面气压100千帕的0.6%。因为气压太低,火星上的一个“猛烈风暴”实际上相当于清风拂面。陈灼说,安迪承认这是他的小说里最大的漏洞。

  火星表面的气压平均为600帕,约为地球海平面气压100千帕的0.6%。

  还有一点也是小说作者安迪没有料到的。那就是2015年9月28日,也就是影片在美国上映四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证据。“小说的设定是火星没有水存在,所以才需要男主角费尽心思地去用氢和氧反应生成水,后来还发生了氢气爆炸的事故。”陈灼说,在安迪设定的故事背景里,出了事故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总是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知道火星地表有水,安迪一定会为男主角设计一套装置直接从土壤里提炼水的。反正,巧妙化解生存难题一直安迪在这部小说中的拿手好戏。
其他文献
《地久天长》中有许多男主角喝水的镜头,从外头回家第一件事是喝水,大梦中醒来是喝水,招待上门的朋友是喝水……喝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热水,凉水,大缸子,小杯,很多时候,喝水是一种社交手段,也是一种情绪掩饰,但在《地久天长》中,可以看到一种焦渴。  這种焦渴具体形容起来,大概就是水中鱼落到了旱地里,急躁地挣扎着,努力地翻动着,好不容易遇到一小片水洼,便迫不及待地大口啜饮。这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护士节前上海交大医学院举办的授帽仪式。  今年的512护士节十分特别。  今年是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同时,世界范围内尚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护士是工作最繁重、感染风险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职业。在中国,全国各地派往武汉的4.2万余医护人员中,2.86万人是护士,占医疗队总人数的七成,尤其在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专业的护理,直接关系患者的救治效果。  2019年国
2017年,“你有freestyle吗?”成为街头巷尾最in问句,“说唱”也随着《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从小众爱好打入主流音乐圈中。事实上,《中国有嘻哈》的贡献不仅是带给观众更多元的音乐风格,而是把Hip-hop的文化形式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这是中国Hip-hop史上第一次超级盛会”,为Hip-hop吸引了无数新粉,同时,Hip-hop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涂鸦,也被越来越多人了解。  海纳百川的上海,
“美国正在与中国和印度进行谈判,以帮助克服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今日俄罗斯电台(RT)6月21日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宣称,想做中国和印度谈判的调解者。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有类似表态。然而,旁观者清,在俄罗斯科学院安全问题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康斯坦丁·布洛欣看来,中国和印度没有任何一方表示需要美国的介入调解。特朗普如此“自作多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竞选而发力。  “他知道局势在任何
上期封面  每年似乎都有“史上最難就业年”的说法,今年也不例外。尽管职业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前所未有的疫情,以及经济上面临的挑战,今年要消化庞大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群体确实比较困难。对于求职毕业生来说,碰壁、困惑、彷徨……这些遭遇和情感相互交织,构成了特殊时间段里复杂的内心体验。  有朋友在微信里说,“当下毕业求职的这一代,懂事之后就置身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没有
张强辛《雁荡清晓》。  中国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以小小的一管毛笔,顿挫转折间却可以照见大千世界。而恰如佛家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从自然到笔端,从前辈到今人,自古以来中国画家所表现的“一花一世界”,无一不是心灵的关照,襟怀的吞吐。  因此,在上海书画院著名画家张强辛的笔下,青山绿水,浓烟淡墨,别具一番清丽明媚而又宁静淡泊之境界,可谓笔墨生动,意趣盎然。而这一切,都来自画家笔墨生涯近半世纪
2019 上海国际马拉松。摄影/ 李铭珅  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在这个进程中,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竞赛表演业,已成为上海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百亿级新业态。它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引人关注。  近日,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发布《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对2019年上海举办的163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影响力进行了全面系统评
去年八月,新民晚报向香港派出报道组。临行前,与报道组三位记者谈话。  话题有些沉重,言语不无忧虑。  远眺“东方之珠”香港,那时正是乌云压城、黑风四起之际。“修例风波”发生后,在美西方反华势力操控下,反中乱港分子裹挟学生市民在香港大肆打砸抢烧,公交停运、商店被砸、警察被袭,甚至和平市民当街被焚,黑暴分子已成彻头彻尾恐怖势力,“东方之珠”蒙尘粘垢黯然失色。大家都在期盼“东方之珠”早日拨开乌云,作为记
5月11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人们在楼顶放风筝。  春回人间,只是疫情仍如阴云密布。全球都在计划重启,只是有些行业的复工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曾经有一张影视行业的自嘲图,将口罩厂正在忙碌的工人P成导演、制片、编剧、摄影、美术、化妆……好像除了转业以外,影视圈的各种职位都看不到出路。图虽然是假的,背后焦灼的心情却是真的。但如果说疫情之下文艺生活就是寸草不生一片荒芜,倒也未必。病毒时代,文艺更是每个人都
“上海是我们的家乡,沪剧是我们的念想,保护沪剧、传承沪剧、传播沪剧是我们的使命。”  一袭精致旗袍,一抹浅浅微笑,一口吴侬软语,作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才与代表人物,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总是给人优雅、端庄与大方之感。她宛如工笔画上走下的美人,细腻、精致而神采飞扬,一颦一笑间,顾盼生姿,有着上海女子特有的温润与美好,令人难忘。  她小小年纪成为名角,从《红灯记》里勇敢的小铁梅,到《石榴裙下》中悲情的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