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建构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o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任课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表达模式以及最基本的欣赏力。最主要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占据了整个考试模块的大部分比例,教育管理者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美,构建小学生的人生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教学审美构建中的特性
  (一)从视觉出发导入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人文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对于语文课文的授课方式,基本是采用理论性的讲授课本内容来展开,这种教授知识的方式虽然很成熟也很普遍,但是缺乏创新意义,学生上课毫无激情,没有做到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老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学生,那学生只是听着老师用口头来讲述威尼斯的湖水之美,无法体会乘坐小艇在威尼斯水上感受不一样的异域风情。所以,老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威尼斯的美,带着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在看到這样的美景之后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辞藻来对该美景进行描述。老师可以借助当代互联网的授课方式,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威尼斯水城的美。
  (二)延伸学生的听觉,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学生在接受了一定视觉刺激之后,大部分的学习热情都被吸引了,这时老师可以加上一定的音频效果,放一些符合意境的音乐。比如《水都威尼斯》,加上音乐的刺激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对于感官感受的敏感力,也能分得清楚哪种音乐更加适合那种画面,在什么音乐的熏陶下更容易进入情境当中,音乐情境与视频的双重作用,更加加深了真实感受,一边感受美景,一边聆听悠扬悦耳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审美情怀。
  二、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学优化的建议
  (一)老师要善于发现美,发扬美德传统
  对于语文课堂的审美教学的合理开展,最主要的是在于老师对课文内容当中的美的内容的发现以及对美的传播。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将一些稀有的审美元素与课堂上的书本内容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的美的知识的发现,老师课前应该仔细设计并有效组织课堂内容流程,学会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情境创设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营造体验性的审美教学,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周围事物的审美鉴赏力。
  (二)学生要学会主动欣赏美,体验生活中的美
  审美性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老师进行审美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老师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人之美、感受美、享受美、最后就是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教育的核心,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认知美、感受美和享受美的心,又怎么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知识,在老师的设计和组织下,学生跟随老师的课程安排,一步一步感受语文知识当中的审美元素。所以,为了让语文科目自身的审美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安排,跟随老师的引导,做到欣赏语文课程的美,积极体验语文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想象来进行完美的收尾
  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景色之后,听过悦耳的音乐之后,情绪会处于一个高涨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带入,学生在这样的情绪下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开展审美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直入主题,发人深思,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一般在安静的环境下,同学的内心更容易被打开,这时候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发散,闭上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力构建自己想象中的美景。课前设问题,让学生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进行解答,通过想象情景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展示语文课程的奥妙,刺激学生对语文审美的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鉴赏力。这样的一节课不仅减轻了学生上课的压力,还能更好地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更好地多方面发展。
  总之,对于美的存在的发现,不仅仅是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个人对生活热爱的证明,对于美的发掘和欣赏,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一些审美元素,能够为学生揭示语文知识中的一些创新型的教学知识,这种不一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尝试的,有效地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激励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课程中对审美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文丽.小学语文审美性教学初探[J]. 课外语文,2017(5).
  [2]吴金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课外语文,2017(9).
  [3]张中容.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课外语文,2017(4).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化技术逐渐走入小学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有机整合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在现阶段不断深化改革,以期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立足于现实首先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机整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有效策略对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机整合,希望对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
【摘要】语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改善低效课堂的教学现状,很有必要构建  “读思课堂”。需要抛除之前仅是一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教学方式,读思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读与思相结合,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构建;读思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多媒体的运用应当理性分析,在使用上也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必须完全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课堂是绝对不能以多媒体来代替语文的教学常规的。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滥用”现象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端,部编本新教材的使用,使得多媒
【摘要】课程改革要求对高中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基于高中语文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的素材,是最能体现人格教育的理论以及最适合实施人格教育的学科。本文首先对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推广和应用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微课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微课程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新颖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的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中,在微课程创建的真实场景中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通过教学实践,恰当的微课程辅助教学,在教学课堂中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师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
随着纳米技术和机器人研究的迅速发展,医疗正逐步迈向机器人时代。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价格和体积的日益降低与缩小,机器人医生在未来10年内将更加普及,并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应用1:战场急救 当士兵在战场上出现肺衰竭时,可以把他送入装甲车,由那里的医生指导机器人医生进行急救。如果士兵呼吸困难,机器人医生会在他的喉部切开一个小洞,使他立即恢复呼吸,转危为安。  应用2:为心脏搭桥 欧洲的医生最近利用机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步重视起来。教师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不断完善,整理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授课方法。新课改的授课理念是以生为主,倡导教师发展学生在讲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开展有意思的讲习活动,制定完善的授课计划。教师通过风趣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
【摘要】为加强各学科之间联系,避免学科之间出现孤立,多数学校选择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结合成为课程改革的崭新突破点,因此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导向以及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整合,帮助小学语文课程更好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傳承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