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异物714例胃镜治疗体会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消化内镜的广泛开展,胃镜已成为取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器械。我院内镜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上消化道异物患者714例,成功取出69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ic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某些部位的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胞浸润为特征.自1937年Kaijser首次报道以来,国外报道了EG患儿20余例[1],国内报道EG患儿不足10例[1-3].我科2010年1月至8月间收治了4例EG患儿,报道如下.
上消化道黏膜卜肿瘤(upper—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reo,SMT)中 ,在食管最常见址平滑肌瘤,而胃内则以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居多。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金属钛夹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不是每次钛夹释放都能成功,释放失败的钛夹就会成为消化道的异物,极易被吸引到内镜的活检管道而影响进一步的内镜操作,有的甚至会卡在吸引按钮处造成吸引的中断及吸引按钮的闩塞不能回弹。以往钛夹闩塞内镜一般采用机械拔出法进行处理,耗时较长,
患者男,85岁。主因间断黑便1年,加重1周入院。曾2次在当地医院住院,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结肠镜检查示直肠一乙状结肠炎,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无吞咽困难及进食水呛咳史。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ERCP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东方胆胰内镜论坛”将于2012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上海举行。届时将邀请国内外数十位消化内镜知名专家到会,就胆胰内镜的最新动态作精彩的讲座和手术操作演示;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内镜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和ERCP青年论坛。
患者男,49岁,2011年9月5日因“反复左中下腹疼痛不适11个月余,加重2d”入院。病程中患者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无黏液脓血便,无恶心呕吐。体质量下降5kg。时有午后低热,体温37.6℃。近2d疼痛加重,阵发性绞痛伴发热。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010年11月因腹痛于外院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肠镜示末端回肠炎,回盲瓣炎,而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2011年4月于我院住院进一步查治。
常规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一般需要标准的十二指肠镜和附件完成。对于胃肠道改道手术后的患者,用前视内镜完成ERCP操作是一种替代的操作方法,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治疗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18例,行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剥离病变大小0.7~7.2cm,平均大小约(2.43±1.91)cm,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现腹膜后、纵隔、皮下气肿2例,3d后自行吸收。术后24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120min,平均74.8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3.5cm,平均2.6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
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自然腔道手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起源于同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提出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full—thickresection,EFR)的概念。我们采用双孔道内镜运用抓取后圈套(grasp—and—snare)技术全层切除法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满意,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