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主张:人格化语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开创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价值问题。”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起点。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选择,仍止步于传递知识,关注的是文中的词句、表达的技巧,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体系,即教学内容本身如何,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所要教的内容是学生需要学的吗?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得将被局限在教师所认为的重难点上。这样的课堂是苍白的,是无力的。因为语文从表层看,是言语的表现性和创造性;从深层看,是人的存在性的言语生命意识。
  抽象的知识与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复杂的联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不一样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迥异的思维方式与个性鲜明的认知倾向等。正是这样的独特性,才有了课堂中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从仅有的知识传递角度来教授语文,而忽略育人价值的意义,就会使教学窄化为冷冰冰的“传输带”,而学生被异化为工具和手段。一旦打上这样的烙印,学生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长大以后容易成为以自我获得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实语文教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变革方向与路径。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2015年,“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一路的走向,无不昭示着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个人经验化、生命化、人格化。这一切的背后是观念的变革,是思维的变革。
  所以在这样的变革背景下,我提出“人格化语文”,通过人格化语文课堂的建設,促进学生成为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从而过一种丰富的、完整的语文生活。
  “人格”一词源于希腊语persona。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人格化语文”,就是特指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生命,成为学生丰富本体生命、养成健全人格的养分,将语言、认知与情感融合到个体的生命人格系统之中。这背后,是有着生命的温度的,是散发着生命气息的,是认知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人格化语文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视角,基于语文活动建构的视角。它要求语文教师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学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其中包含了教师、学生、书本、生活进行多重、多向、多层互动的过程。在语文要素的学习上,由单向的展示传递到对学习本源的动态发掘,就是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包括教师发现和建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学生发现和建构教学对自我的意义。通过语文学习与学生建立的内在连接,形成互动的关系,从而活化教学,重建与学生生活世界丰富、复杂的联系。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白云推动另一朵白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基于人格化语文的教学有哪些注意点呢?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是基于学科的培养人的活动,学生通过文字认识周围、表达自我、与人交流,满足精神世界的成长需求。
  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是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包括价值观念、思想方法论、知识结构群等,是立体的具有梯度层次的而非扁平式的结构。教师不应进行零散的点状教学,而要进行网状的编织,帮助学生建立金字塔式的心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动发展进而创造性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学生形成有效的语感,并获得相关的方法结构,进而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体悟中,在语言的交际表达中,在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中,提高言语智慧,获得宽广的精神视域,实现自我的特有路径。
  其次,以语文的方式培养人,激活知识蕴含的生命气息,形成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以语文的方式培育人,有助于儿童形成以言语为核心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形成观察理解外部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追问,我们所学习的东西,与自己、与当下、与生命有什么关联?所教学的与学生所需求的,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有什么关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重返知识诞生的源头,也就是创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体验,形成与学科、与现实社会、与人生世界的贯通联系,形成终身受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再次,要进行师生生命的编织,培养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人。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交往,是一种具有生长意义的交往。教师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成为与学生实现共同生长的互动者、对话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在进行美好而重要的生命编织。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阅读、共同书写、共同生活,彼此敞开生命的空间,进行思想的交汇、情感的共鸣,如此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最后,教师自身要成为人格化语文的“代言人”,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这样的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你热爱任教的本门学科吗?你热爱周遭的世界以及当下的生活吗?你该如何创造属于独特生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回答“该怎么做”的问题,更是回答“我是谁”“我为什么要站在讲台上”这些更本质的问题。这一系列的追问与潜藏的回答,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这故事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 是一种无言的召唤,一种似有若无又无处不在的教育场。语文教师要能展现学科的魅力,一种人格化的特别魅力,让人心向往之,在课程的实践中,在时间的长河里,让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开出一朵朵花来。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  和大部分语文教师一样,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和超越的。  前一段时间,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教授关于教学研究思路的报告。她认为,发现问题的思路有三种,其中一种是“历史的、逻辑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而
写在前面  人,是需要童年的。  小的时候,人在童年中自由徜徉;长大后,人也常喜欢在童年里畅想;老的时候,人更是喜欢将童年翻出来,在冬日暖阳下晾晒。所以,肖伯纳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我的心就是被“童年”这个词一直牢牢拴住的。其实,每一个人有关童年的回忆,一定逃不脱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情景,而每一次
摘 要: 人们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分析,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 榜样引领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和、扇、薄”3个多音字,会写“透、皂”等生字;在语境中理解“轻清脆丽、光影零乱、和弄和弄”等12个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通过多元朗读,感受泡泡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学习支架把吹泡泡的过程说清楚、说有趣。  3.研读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迁移运用,书写泡泡的美好旅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境导入,以学定
摘 要: 老年教育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内容,构建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的老年教育办学新格局将推动普惠制老年教育发展,繁荣文化养老事业。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同时也推动了老年教育发展,给传统养老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湖州市人口老龄化全省排名第三,趋势日渐严峻,在增加养老工作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文化养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文章结合湖州实际,基于问题导向,从动态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之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教育理想。选择“教中学”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中学”阐释  1.含义。  “教中学”就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组织探究活动,在亲历躬行教学的全过程中体验当教师的快乐与艰辛,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  2.模式。  “教中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三个关键词语:民主,合作,活动项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教学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甚至不亚于教师。那么,这篇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以下是我的教学尝试以及一些反思。  一、关注人物形象  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一、课程缘起——板书如此多彩  2014年,我初识并热爱上了思维导图。经过专业的学习后,我将思维导图广泛地运用在了学习、生活、工作中。一次上课,当我在黑板上画上代表课题的中心图时,我发现台下的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笔直,一双双熠熠闪光的眼睛里写满了惊喜和不可思议,他们做笔记的样子也前所未有地专注和认真。  下课后,学生纷纷跑到讲台上,对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板书指指点点。当值日生拿起板擦准备擦掉时,有的学生
时光匆匆,回北京已经十多天了。  几乎每一天,我的头脑里都会想起在雪域高原上独特的经历:难忘那蓝得澄澈透明的拉萨天空,置身其中,多少次都努力伸伸手,好试着触摸那么近的天;难忘那些有着与天空一样清亮眼睛的可爱学生,那些与泥土一样朴实热情的老师,那些支教中点点滴滴真实的小故事,那些目睹或切身体悟后的心灵洗礼……  那些日子,那些人  米真老师,脸膛黑红,眼睛又大又亮。她爽朗的笑声、温暖的热情、健谈的性
一  不知为何,我对语文的喜欢自我工作以来的十几年里,没有半点褪色,就像人們打趣的那样:“语文虐我千百遍,我却待她如初恋。”仔细想想,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深,是他将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大门。他就是我的师父——周跃东老师。  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学校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并从中推荐人员参加市里的评优课比赛。因为这是我们在学校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所以大伙都铆足了劲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磨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