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更是喜欢把老师“讲”得多少作为评判一堂课的标准之一,作为老师教学观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还有的权威人士动辄拿“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问罪于“讲”得多了的教师。于是,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心领神会,变着法儿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生动活泼,绞尽脑汁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演运作。所以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语文课堂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否正确,不管回答是否合理,也不管回答有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只要你说了,就能得到老师“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的评语,学生老师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该掌握的知识并没有掌握。我认为,这样的课,无论上得多么热闹,学生说的再多,仍然是失败的语文课,缺少了语文教学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出现上述问题和现象,我想可能和我们老师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老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置于“启发式”的对立面。毋庸置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确实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应当摒弃的。但是,“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满堂灌”“填鸭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方法是靠人来运用的,运用得好还是坏全在人而不在方法本身。“讲授法”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是启发式教学,不能在“讲”和“灌”“填”之间简单地画上一个等号。有人说过:谈话法是启发式吗?不一定。因为谈话不一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讲授法一定不是启发式吗?也未必。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照样有启发作用。是不是启发式,关键是看老师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不是老师不讲就是启发式。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许多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浅薄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的课堂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缺少一缕明媚的春光。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解惑功能就没有完成。
其实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都善于“讲”。可以这么说,善讲者未必是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好老师一定善讲。教师的语言长于点拨,工于诱导,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听着,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学生惊讶又可惜的一声“啊,下课了”该是多么让人心动的一幕呀!这样的“讲”,学生听不厌,听不够,难道不是启发式?难道不是素质教育?难道不是创新教育?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在方法上做了不少文章,虽然也出了一些成果,但是我想,不管怎么改,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总得上成语文课,总得有一点语文的味道,总得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语文课永远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往往与老师的讲授水平密不可分。“讲”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教学语言是语文老师学识水平的外在表现,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一个语文老师不会“讲”,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重任。在大力提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今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读几本书,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读几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多背几首唐诗宋词,多看几本文学名著,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自己成了“活水”,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引经据典,才能讲得精当,讲得出神入化,讲得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赶快掀起“讲”的盖头来,让“她”大大方方地和学生见个面吧!
(通州市新生小学)
出现上述问题和现象,我想可能和我们老师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老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置于“启发式”的对立面。毋庸置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确实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应当摒弃的。但是,“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满堂灌”“填鸭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方法是靠人来运用的,运用得好还是坏全在人而不在方法本身。“讲授法”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是启发式教学,不能在“讲”和“灌”“填”之间简单地画上一个等号。有人说过:谈话法是启发式吗?不一定。因为谈话不一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讲授法一定不是启发式吗?也未必。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照样有启发作用。是不是启发式,关键是看老师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不是老师不讲就是启发式。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许多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浅薄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的课堂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缺少一缕明媚的春光。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解惑功能就没有完成。
其实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都善于“讲”。可以这么说,善讲者未必是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好老师一定善讲。教师的语言长于点拨,工于诱导,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听着,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学生惊讶又可惜的一声“啊,下课了”该是多么让人心动的一幕呀!这样的“讲”,学生听不厌,听不够,难道不是启发式?难道不是素质教育?难道不是创新教育?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在方法上做了不少文章,虽然也出了一些成果,但是我想,不管怎么改,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总得上成语文课,总得有一点语文的味道,总得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语文课永远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往往与老师的讲授水平密不可分。“讲”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教学语言是语文老师学识水平的外在表现,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一个语文老师不会“讲”,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重任。在大力提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今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读几本书,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读几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多背几首唐诗宋词,多看几本文学名著,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自己成了“活水”,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引经据典,才能讲得精当,讲得出神入化,讲得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赶快掀起“讲”的盖头来,让“她”大大方方地和学生见个面吧!
(通州市新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