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工作的时候你经常会看到同事在不停地喝水,如果问她为什么,她可能会煞有介事地告诉你:科学家说每天至少要喝八杯水;而你在胡吃海喝的时候也会被朋友提醒:嘿,少吃点吧,科学研究显示肥胖的人寿命短!
这些“科学家说”和“研究显示”为我们的生活提出了多到数不清的健康建议,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很多虽然听起来有模有样,但并不具有严恪的证据。这里我们就叫板生活中的六大健康“神话”,看看是否真的那么神奇。相信其中一定有你一直遵循着的那条。
神话一:每天要喝八杯水
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喝足够的水,并认为人一天至少要喝八杯水。但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没有人知道这种说法究竟从何处产生,很多^将矛头直指瓶装水行业,但实际上,众多医生以及健康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成为了这种说法的助推者c
如果一定要溯源,那么“八杯水”的根源极有可能来自194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一项建议:成年人应该从每卡洛里的热量中摄入1毫升的水份,这就意味着每天男性需要2.5升的水,而女性需要2升。
但实际上,这段话的下一句很明显地被人们错过了:“大部分的水都包含在我们的食物中”。
“八杯水”的神话不仅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达特茅斯医学院生理学名誉教授Heinz Valtin指出水是具有潜在的危害的。液体摄入量适度增大的同时,倘若肾脏不能分泌足够的水(尿),则会导致“水中毒”。
Valtin还列出了摄入水过多的其他危害:“长期大量饮水可能使人暴露于污染物中;导致尿频使人尴尬;饮用瓶装水产生的费用以及没有完成“八杯水”任务的内疚感等等。”
神话二:糖使孩子多动
很多父母脑海中都有这样一幅画面:带着一群孩子,加入糖,然后他们就会一个一个从围墙上跳下来。虽然很多父母很难发现这个事实,但它依旧存在:糖并不会引发孩子的多动症。
20世纪70年代,一位有经验的过敏症专科医师Benjamin Feingold,主张避免食用色素、防腐剂、人造香料和某些含自然水杨酸盐(salicylate)较高的蔬果将有利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虽然Feingold并没有表示应该避免糖的摄取,但这个主张还是让很多家长有了“应避免食品添加剂”的认识。
然而,90年代的一项双盲研究结果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研究者的结论显示,饮食中的糖并不影响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作者指出,这个研究并不完全排除糖可能会对少数儿童产生轻微影响。
那么,究竟家长们为何坚持认为糖会使孩子多动?1994年8月发表在《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提供我们一个方向:相信糖能够影响孩子行为的父母,更容易察觉他们的孩子一直活跃是因为相信孩子刚刚吃了含糖食物。
家长的决定是重要的,因此涉及到孩子的饮食问题时应该与医生进行讨论,同时应该看到,是不是孩子的多动是由其他原因引发的,譬如孩子本身的性情、睡眠问题以及学习障碍等等。
神话三:“轻微超重”就会缩短寿命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件事:严重肥胖危害健康。当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40,就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死于其他疾病约29%的风险。这绝对不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仅仅携带多余的几磅,却远远不是一张通往早期坟墓的单程票,相反,它似乎能帮助我们阻止死神的靠近。
近日,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流行病学家Katherine Flegal带领的课题组综合分析了97项研究的结果,而参与这些研究的受试者总量达到288万人。研究发现,按照国际通行的体重评价标准,超重人群比体重正常人群在同一时期内的死亡率可能要低6%。
Flegal的“肥胖悖论”立刻在公共卫生学界引发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讨论,其中包括今年4月份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
人们最早注意到超重与死亡率的关系是在美国的保险业中。
1960年,一本基于26家保险公司的报告发现,死亡率最低的人群,比美国人平均体重轻了几公斤;同时,死亡率会随着体重的增加而缓慢爬升。于是,大都会人寿保险(MetLife)更新了他们的“理想体重表”,这也成为了被广泛参照的标准。
二十年之后,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所长Reubin Andres,第一次对这一教条式的标准提出了挑战。他重新分析了那些保险统计表,绘制出了死亡率——校正体重曲线呈“U”形。他发现:过胖和过瘦都会提高死亡风险,而曲线的最低点,也就是死亡率最低的对应体重,则随着年龄发生变化。
这就意味着大都会传统的人寿的“理想体重”对中年人适用,但是对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标准就有点苛刻。而这也是“肥胖矛盾”第一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此后,其他研究人员也陆续发现了相同的趋势,于是Flegal决定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当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数据被综合起来,死亡率最低者的BMI落在了25-29.9这一区间——即“轻微超重”组。
神话四:抗氧化剂药剂有助于长寿
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细胞新陈代谢会产生“流氓分子”——我们叫它自由基——进而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这些损害会在人的一生中逐渐积累并最终导致人类的退行性疾病。
幸运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种可能对付自由基的化学物质。
研究者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那些采用富含水果和青菜饮食的人较少患心脏病、糖尿病、痴呆、中风和某种特定癌症,而这些疾病恰恰都与自由基带来的损害有关。于是,人们这样解释:水果和青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提供电子以中和自由基。
假如蔬菜中富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降低退行性疾病的风险。那么,是不是含有抗氧化剂的药剂也同样有效?
20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对这些营养补充剂进行了双盲随机对照实验。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营养品一旦进入人体,就都不起作用了。它们非但不能防止氧化的损害,甚至还可能会更糟。
而公认最有效的两种抗氧化剂——B-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的表现都令人失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校附属医院科克伦肝胆协作组的研究人员首先对涉及232,606人的68项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并未发现抗氧化剂对死亡率有显著影响——无论影响是好是坏。在研究人员将价值不高的研究排除,只专注于那些最具说服力的研究时,他们竟然发现,服用维生素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死亡危险性:服用维生素E、B-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人死亡率分别高出常人4%、7%和16%。
虽然大多数研究中的真正死因并不清楚,但不影响人们的防范心理。领导此项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医院克里ChristianGluud博士说:“我们旨在传达的信息是,不推荐服用B-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这三类抗氧化剂补品可能会提高死亡率。”
这些“科学家说”和“研究显示”为我们的生活提出了多到数不清的健康建议,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很多虽然听起来有模有样,但并不具有严恪的证据。这里我们就叫板生活中的六大健康“神话”,看看是否真的那么神奇。相信其中一定有你一直遵循着的那条。
神话一:每天要喝八杯水
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喝足够的水,并认为人一天至少要喝八杯水。但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没有人知道这种说法究竟从何处产生,很多^将矛头直指瓶装水行业,但实际上,众多医生以及健康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成为了这种说法的助推者c
如果一定要溯源,那么“八杯水”的根源极有可能来自194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一项建议:成年人应该从每卡洛里的热量中摄入1毫升的水份,这就意味着每天男性需要2.5升的水,而女性需要2升。
但实际上,这段话的下一句很明显地被人们错过了:“大部分的水都包含在我们的食物中”。
“八杯水”的神话不仅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达特茅斯医学院生理学名誉教授Heinz Valtin指出水是具有潜在的危害的。液体摄入量适度增大的同时,倘若肾脏不能分泌足够的水(尿),则会导致“水中毒”。
Valtin还列出了摄入水过多的其他危害:“长期大量饮水可能使人暴露于污染物中;导致尿频使人尴尬;饮用瓶装水产生的费用以及没有完成“八杯水”任务的内疚感等等。”
神话二:糖使孩子多动
很多父母脑海中都有这样一幅画面:带着一群孩子,加入糖,然后他们就会一个一个从围墙上跳下来。虽然很多父母很难发现这个事实,但它依旧存在:糖并不会引发孩子的多动症。
20世纪70年代,一位有经验的过敏症专科医师Benjamin Feingold,主张避免食用色素、防腐剂、人造香料和某些含自然水杨酸盐(salicylate)较高的蔬果将有利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虽然Feingold并没有表示应该避免糖的摄取,但这个主张还是让很多家长有了“应避免食品添加剂”的认识。
然而,90年代的一项双盲研究结果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研究者的结论显示,饮食中的糖并不影响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作者指出,这个研究并不完全排除糖可能会对少数儿童产生轻微影响。
那么,究竟家长们为何坚持认为糖会使孩子多动?1994年8月发表在《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提供我们一个方向:相信糖能够影响孩子行为的父母,更容易察觉他们的孩子一直活跃是因为相信孩子刚刚吃了含糖食物。
家长的决定是重要的,因此涉及到孩子的饮食问题时应该与医生进行讨论,同时应该看到,是不是孩子的多动是由其他原因引发的,譬如孩子本身的性情、睡眠问题以及学习障碍等等。
神话三:“轻微超重”就会缩短寿命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件事:严重肥胖危害健康。当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40,就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死于其他疾病约29%的风险。这绝对不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仅仅携带多余的几磅,却远远不是一张通往早期坟墓的单程票,相反,它似乎能帮助我们阻止死神的靠近。
近日,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流行病学家Katherine Flegal带领的课题组综合分析了97项研究的结果,而参与这些研究的受试者总量达到288万人。研究发现,按照国际通行的体重评价标准,超重人群比体重正常人群在同一时期内的死亡率可能要低6%。
Flegal的“肥胖悖论”立刻在公共卫生学界引发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讨论,其中包括今年4月份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
人们最早注意到超重与死亡率的关系是在美国的保险业中。
1960年,一本基于26家保险公司的报告发现,死亡率最低的人群,比美国人平均体重轻了几公斤;同时,死亡率会随着体重的增加而缓慢爬升。于是,大都会人寿保险(MetLife)更新了他们的“理想体重表”,这也成为了被广泛参照的标准。
二十年之后,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所长Reubin Andres,第一次对这一教条式的标准提出了挑战。他重新分析了那些保险统计表,绘制出了死亡率——校正体重曲线呈“U”形。他发现:过胖和过瘦都会提高死亡风险,而曲线的最低点,也就是死亡率最低的对应体重,则随着年龄发生变化。
这就意味着大都会传统的人寿的“理想体重”对中年人适用,但是对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标准就有点苛刻。而这也是“肥胖矛盾”第一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此后,其他研究人员也陆续发现了相同的趋势,于是Flegal决定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当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数据被综合起来,死亡率最低者的BMI落在了25-29.9这一区间——即“轻微超重”组。
神话四:抗氧化剂药剂有助于长寿
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细胞新陈代谢会产生“流氓分子”——我们叫它自由基——进而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这些损害会在人的一生中逐渐积累并最终导致人类的退行性疾病。
幸运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种可能对付自由基的化学物质。
研究者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那些采用富含水果和青菜饮食的人较少患心脏病、糖尿病、痴呆、中风和某种特定癌症,而这些疾病恰恰都与自由基带来的损害有关。于是,人们这样解释:水果和青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提供电子以中和自由基。
假如蔬菜中富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降低退行性疾病的风险。那么,是不是含有抗氧化剂的药剂也同样有效?
20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对这些营养补充剂进行了双盲随机对照实验。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营养品一旦进入人体,就都不起作用了。它们非但不能防止氧化的损害,甚至还可能会更糟。
而公认最有效的两种抗氧化剂——B-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的表现都令人失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校附属医院科克伦肝胆协作组的研究人员首先对涉及232,606人的68项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并未发现抗氧化剂对死亡率有显著影响——无论影响是好是坏。在研究人员将价值不高的研究排除,只专注于那些最具说服力的研究时,他们竟然发现,服用维生素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死亡危险性:服用维生素E、B-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人死亡率分别高出常人4%、7%和16%。
虽然大多数研究中的真正死因并不清楚,但不影响人们的防范心理。领导此项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医院克里ChristianGluud博士说:“我们旨在传达的信息是,不推荐服用B-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这三类抗氧化剂补品可能会提高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