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马铃薯生产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温度、水分、土壤、肥料等方面阐述春马铃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从选用良种、种薯处理、深耕施基肥、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防病治虫等方面介绍其栽培技术,以供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春马铃薯;环境条件;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045-02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铁、VB1、VB2、VB5和VC,是深受人民喜爱的粮菜兼用作物。马铃薯的茎叶既是良好的猪饲料,又是优质有机肥。由于马铃薯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等特点,在近年来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其种植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温度
  1.1.1植株对温度的反应。种薯在土温4~5℃时开始发根,5~7℃时开始发芽,但生长缓慢,10~12℃时幼芽可茁壮成长并很快出土。播种早的马铃薯出苗后常遇到晚霜,一般气温降到-0.8℃叶片即受冻害,-1.5℃时茎受冻害,-3℃时茎叶全部枯死、变黑,但在气温回升后能很快从基部发出新的茎叶继续生长。植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1℃左右。
  1.1.2块茎对温度的反应。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7~19℃,温度低于2℃或高于29℃,块茎停止生长。当气温高于29℃小于42℃,在肥水过分充足的条件下,会出现茎叶及分枝仍然生长而块茎停止生长的反常现象。
  1.2水分
  据报道,每制造1kg干物质约需水708kg,在高沙土上需水量更多。产块茎30t/hm2,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干物质20%计算,需水量4 200t/hm2左右。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是现蕾至盛花期,这一阶段水分不足,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块茎产量。通常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较适宜,超过80%对植株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后期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超过24h,块茎易腐烂,难以贮藏,积水超过30h,块茎大量腐烂,超过42h将全部烂掉。因此,种植马铃薯要注意排水和实行高垄栽培。
  1.3土壤
  马铃薯适宜的土壤为砂壤土,透气性好,对块茎的生长发育和膨大有利。块茎整洁、光滑,薯形正常,淀粉含量高,易于收获。沿江地区土壤较黏重,透气性差,但土壤保水、保肥力强,种植马铃薯往往产量也较高,弱点是常因排水不畅造成后期烂薯,必须实施高垄覆膜栽培。
  1.4肥料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也较多。据研究,每生产1 000kg马铃薯需氮5kg、五氧化二磷2kg、氧化钾11kg。适当施用氮肥能促进马铃薯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对提高块茎产量有很大作用。但氮肥施用过多,就会引起植株徒长,结薯期推迟而影响产量和效益。氮肥不足,会造成生长势弱而减产。实践证明,氮肥过多比氮肥不足更难控制,因为氮肥过多的话,很难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磷肥虽然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少,但由于土壤中游离态的磷很少,所以施用量不应减少。同时,磷肥具有促进马铃薯根系发育、促进早熟、提高块茎品质等作用,对马铃薯的贮存也有明显作用。块根、块茎类作物对钾肥需求量大,钾肥充足能促进植株健壮,茎根坚实,抗病力增强,同时对促进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有重要作用,并能使成熟期有所延长、块茎大、产量高。
  
  2栽培技术
  
  2.1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是高产的关键。2007年推广的脱毒东农303表现为生育期早、结薯集中、休眠期短、耐贮藏、耐涝,食味品质好,是近几年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另外,2006年推广的脱毒中薯三号、津引八号品质较好,也适宜本地种植。近几年种植面积较大的克新一号为白皮白肉,在肥水充足条件下易获取较高产量,因此在病毒病严重发生地区建议推广脱毒东农303、中薯三号、津引八号,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可种植克新一号。
  2.2种薯处理
  2.2.1选种。为防止马铃薯带病传染,在播种前必须选种。一般选用无病虫、无冻害、表皮光滑、新鲜、大小适中的薯块作种,重量以50~100g最好,用种量2 250~2 625kg/hm2
  2.2.2切块。切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种薯,打破休眠。切块时切刀必须严格消毒,可将2把刀放在煮沸的盐水中浸泡,轮番使用,或用75%的酒精、0.1%的高锰酸钾消毒。马铃薯的芽眼萌发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即密集在顶端的芽优先萌发,为了促使发芽一致,应将薯块纵切,如薯块较大,需多次分切时,也应尽量靠近顶芽。
  2.2.3消毒。将切后的薯块在1/250~1/20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20~30min,浸后捞出堆闷6~8h。
  2.2.4催芽。消毒过的薯块在0.5~1.0mg/kg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5~10min,捞出后晾干再上床催芽。一般采用塑料小弓棚催芽,若有大棚、温室则更好。苗床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床土要耙细整平。若床面太小,可铺2~3层,排1层马铃薯铺1层沙土,堆完后再盖1层约1cm厚的薄土,上面再加盖1层薄麦草,以保持土壤湿润。若温度低,晚上在膜上再加盖草帘。当芽长1~2cm时即可揭去稻草,使芽绿化粗壮。若催芽不齐,可将芽长1cm以上的薯块先移栽大田,芽短的继续催芽,直至芽长1cm以上再移植,这样可保证苗齐、苗匀。
  2.3深耕施基肥
  马铃薯的根系主要分布在33cm深的土层中,深耕可使土壤疏松,为马铃薯根系的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耕深20~25cm。由于马铃薯生长期短,地膜栽培最好采用一次性施足基肥的原则,用腐熟的灰肥或粪肥45t/hm2、高浓度复合肥450~600kg/hm2,施后深翻。氮肥的施用量要根据土壤肥力确定,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可少施或不施氮肥,或在苗期结合抗旱追施少量氮肥。
  2.4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马铃薯在土温4~5℃时发根,5~7℃时发芽。据气象资料,我市在2月上、中旬10cm地温为3~4℃。若采用地膜栽培,一般可提高地温3~5℃,因此本地春马铃薯一般1月下旬催芽,2月上、中旬播种。在适宜的范围内应尽量早播,以提前上市。即使马铃薯的芽受到晚霜的危害,种薯和根不受冻害,还可发生副芽继续生长。春马铃薯的栽培方式一律采用覆膜双行高垄栽培,垄距宽85cm,株距25~30cm,栽8.25万株/hm2左右。呈三角形栽植,播深10~12cm。覆膜前用72%都爾1 500mL/hm2对水750~900kg喷施垄面进行化学除草。
  2.5加强田间管理
  马铃薯生长期间管理的重点是前期追肥、除草,后期注意排、灌水。
  2.5.1除草、追肥。播种后因温度逐日上升,易滋生杂草,在马铃薯齐苗后应及时将垄沟及膜内杂草清除干净。追肥宜早不宜晚,一般在苗期用腐熟的薄水粪22.5t/hm2加75.0~112.5kg/hm2高浓度复合肥点浇,苗较瘦弱可再加少量尿素。现蕾期施腐熟薄水粪22.5t/hm2,若此时已封行,不宜再追肥。
  2.5.2保持田间湿润,做好灌、排水工作。马铃薯发棵期土壤湿度应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80%,促使茎叶生长旺盛。结薯期的生长以细胞膨大为主,要求土壤水分供应充足而均匀。本地春季雨水较多,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要,一般不要灌水,若雨后田间积水,应立即设法排水防涝,否则会造成块茎腐烂。
  2.5.3摘花、摘蕾。马铃薯开花需消耗大量养分,因此在开花前必须摘去花蕾,以集中养分用于薯块膨大。
  2.5.4化控。如果土壤肥力高、雨水多,植株有徒长的趋势(即节间长、叶片大、枝叶显得嫩弱),则在现蕾期用225g 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对水750kg喷雾,盛花期用维它灵四号15支/hm2喷施。这样既可抑制植株生长,又可促进块茎膨大。
  2.6防病治虫
  目前我市春马铃薯的病虫害主要有病毒病、青枯病、地老虎、蛴螬、蚜虫等,除严格选用脱毒种薯、切刀消毒、种薯浸种外,还必须及时做好药剂防治工作。防治马铃薯黑胫病用200~250mg/kg农用链霉素灌根,防治地老虎、蛴螬用40%甲基异柳磷4.5~6.0kg/hm2对水15t点浇,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300g/hm2喷施或50%抗蚜威150g/hm2喷施。
其他文献
在建构主义理论、Slavin动机理论和Kurt Lewin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将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运用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并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设置教学内容、目
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岗对接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内涵、现状、开设意义、基本原则,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组织与环境、考核与评价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释,为高职高专教岗
连接主义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理论,对传统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产生了巨大冲击,也为现代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非
以本科学院数学专业学生为测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简单题的成绩仅仅与元认知的认知体验有关;难题的成绩与元认知的任务知识、策略知识、认知体验、情
为顺应国家高教改革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分析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基本架构,并对多维一体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