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的关系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在大唐时期,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就空前广泛而深入,随着中原王朝与西域各族联系的日益密切,三大西域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与中原文化融会贯通,风靡一时,广受喜爱。唐代诗歌文化亦是登峰造极,尤其是李白作品更是独领风骚,引领一代潮流。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也正昭示着文化与艺术的交融益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它们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一代盛世唐朝。
  关键词:西域乐舞;李白作品;文化;艺术;交融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与艺术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与艺术融合交流,不断进步。尤其在唐代,文化与艺术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在良好的氛围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唐代乐舞与诗歌尤为出众,而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唐代西域乐舞风情独特,而李白诗歌作品飘逸灵动,二者结合,可谓是恰如其分。因此,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一、简述唐代三大西域乐舞
  唐代西域乐舞作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先行者,其激情奔放,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无不让观赏者为之感染,为之惊叹。它给中原内地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而在唐代西域乐舞中,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这三大类舞蹈更是风情卓越、独领风骚,可谓是风靡一时。唐代西域乐舞是中国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其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记。
  (一)简述胡旋舞
  隋唐时期舞蹈继承南北朝舞乐,亦汲取中亚诸民族舞蹈精华,胡旋舞更为其中翘楚。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是胡旋舞的几大特征。胡旋舞的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主要是旋转,要求速度迅疾,并在连续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而胡旋舞就是因为在舞姬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在造型上要求舞者昂首、挺胸、立腰,使动态多样,造型优美,再配合各种眼神,加以转头、抖胯、摆动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从而形成一种奔放、飘逸、刚柔并济的风格韵味。
  (二)简述胡腾舞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胡腾舞源于中亚“昭武九姓”中的石国,是粟特人建立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胡腾舞的节奏较快,伴奏音乐自始至终都以欢快跳跃的旋律作为基调。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胡腾舞,舞者必为男性,且是胡人,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棉靴,站于一盘上,足不得越于此盘。它表现了西部民族豪放、质朴、坚强的性格特征和朴实激昂的情感宣泄,加上饮酒后动作更加突出,强化了该舞的地域特色,故民间又称“醉舞”。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中的“醉胡腾队舞”,就是在继承唐代胡腾基础上编制的队舞。
  (三)简述拓枝舞
  中唐以后,西域三大舞蹈中的胡旋舞与胡腾舞逐渐衰落,而此时兴起的另一种舞蹈——拓枝舞,获得了大众的亲睐。
  拓枝舞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它只要以鼓为伴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是刚健与婀娜并行之的舞蹈。其特点是以轻盈灵活的体态和流转含情的眼神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它是在鼓声伴奏下出场、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健朗的特点。表演间有歌唱的段落她们头戴珠帽或绣帽,身穿罗衫和长裙,脚上穿着锦靴。
  二、简述李白作品《宫中行乐词》
  李白的诗歌 ,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每当读他的诗歌作品时 ,诗中那种大气、豪气、骨气、灵气和仙气总会扑面袭来。可以说 ,没有李白这样优秀的大唐知识分子创作的纵横捭阖、浑雅丰腴的唐诗 ,就没有气势磅礴、多姿多彩的唐代文化。
  李白《宫中行乐词》,现今存有八首,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宫中行乐词》主要描写的是唐皇宫里君王妃子,舞姬大臣吟诗饮酒,歌舞升平的繁华奢侈的场面。也因此,李白也使用了大量华丽的词藻来描写,虽略显浮夸,却也是当时唐朝盛世的真实写照。
  三、具体分析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宫中行乐词》的关系
  (一)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相互依存,相互衬托,不可分离
  1.李白笔下的西域乐舞
  李白作品中描写西域乐舞的场面不在少数,比如经常被学者们引用的《上云乐》。它的形式是歌舞戏,描写的是西域胡人进献祝寿的乐舞情景。此外,李白也在《东山吟》中写道:“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这诗中的“青海舞”就是指的“青海波舞”,应该也是从西北边疆传来的少数民族舞蹈。还有描写胡姬的《前有樽酒行二首》等,这些无不说明西域乐舞在李白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笔下的《宫中行乐词》大都描写帝王妃子舞姬宫中行乐的场景。《宫中行乐词》原有十首,今李白诗集中止有八首。“柳色黄金嫩”原是第一首,今本诗集中却编在第二首。采用五言律诗形式,乃是玄宗故意考验李白的。这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游乐宴会服务的作品,风格还继承着南朝宫体,使用华丽浓艳的字句,描写宫中奢侈享乐的生活,最后以颂扬作结束。这里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没有自己的本色文字。止要能配合曲子,使歌妓唱出一支新歌,博得皇帝贵妃高兴,就是成功。
  2.西域乐舞对李白作品的影响
  唐代乐舞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在中国史书上亦有武舞与文舞之称谓。被赞为唐代歌舞的顶峰的《霓裳羽衣舞》,属于软舞。溯其本源,舞曲的主体部分系唐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杨敬述所进。西凉府为今甘肃武威,距西域很近,《霓裳羽衣》受西域乐舞影响很大,所以有些学者径直称其源于西域。无论音乐、舞服、舞姿均是外来文化与固有传统溶于一炉。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的文华史上充满了对外来文化的输入、分解吸收与融合,它也有力地证明了西域乐舞对唐代文化的影响。《秦王破阵》属于健舞,即武舞,用来摹拟战阵的动作。因李世民即位前为秦王,此乐舞是歌颂唐太宗的武功的,它的音乐曲调受西域影响很深,所以《旧唐书·音乐志》介绍说道:“秦王破阵乐舞杂以龟兹之声,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发扬蹈历,声韵慷慨。”[5]《秦王破阵》富有浓重的战斗气息和雄壮气势,由一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舞,进退节奏,战斗击刺,都合着歌唱的拍节,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壮阔的西域乐舞。《霓裳羽衣》和《秦王破阵》这两大巨著,都是在西域乐舞的影响下中原加工发展而成,属西域与中原合壁之作。   3.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不可分离的关系
  西域乐舞是唐代大行于艺坛、民间的新音。李白《宫中行乐词》的写作素材正是唐皇宫里莺歌燕舞,其乐融融的艳丽景象,其中当然不乏唐代西域乐舞绚丽场面的描绘。其中第五首中“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第六首“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第七首“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均是描写舞姬伴着乐声翩翩起舞的曼妙场面。因此,不得不说,唐代西域乐舞的盛行,与李白作品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唐代西域乐舞的盛行离不开李白等文学大家作品的推崇,而李白的作品也受到了西域乐舞艺术的强大感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衬托,不可分离,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与艺术交融益彰的盛事佳话。
  (二)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的审美关系
  自古以来,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与此同时,一个时代的文化也会影响到那个时候的艺术,文化和艺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通常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艺术起到了‘文化自然意识’的作用,可知艺术和文化的关系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归属和被归属的关系。就是说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的融合更是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定义。
  四、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关系的相互推动对历史发展和当今社会的影响
  (一)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关系的相互推动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西域乐舞与诗歌文化的盛行是唐朝的文化与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它们的完美结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盛世唐朝也因此而来。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及中原民间乐舞,还有当时的诗仙才子李白,正是在如此纷繁的西域乐舞风格影响下,以完美的交流与融合姿态,留下了与其恢弘的帝国相匹配的璀璨艺术风貌。给唐朝这个伟大的时代增添了神秘的面纱,同时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化与艺术的化身,更是思想和境界的提升!
  (二)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的关系对当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盛世唐朝,绝代风华,正是唐朝文化与艺术的相辅相成,才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写的一笔。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相互推动,代表着唐代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一个朝代的文化艺术,也代表着统治者和政治阶级的意识,也间接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衰。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陈方.唐代西域乐舞与李白作品的关系考论[N].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2]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溢血患者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并探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0年4月-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高血压性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分组的方
患儿男,5岁,21kg,因双内斜视于2010年6月6日入院。出生3个月即诊断为Mobius综合征。查体:面具面容,双眼内斜、不能闭合完全;双口角示齿无力;鼓腮对称,力弱,流涎;下牙缺如,小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给予研究组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记录2组患者的病变切除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研究组的病变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②研究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结论:对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患者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病变切除率
【摘要】目的:探究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技术治疗方式。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为显效,有34例患者为有效,有10例患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中与48例为
采用NaNO2 Al(NO3) 3 NaOH比色法测定了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 (EFY)中总黄酮的含量 ,并通过对各单味药相应部位总黄酮的测定 ,探讨了各单味药对EFY的贡献。结果表明EF
摘要: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将论述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以供广大同学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提高其数学应用水平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数学问题都源自于实际的生活中,我们
近年来, 我们采用胸穿套管针作肝脓肿引流35例, 与同期经肋床切开引流30例在治愈率、住院时间、体温和血象恢复正常的时间作比较研究, 认为疗效明显提高, 现介绍如下.
摘要:本文系统的对我国成人高考内容改革做出了一些构想,希望能够对成人高考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成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一、成人高考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时代性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强调增强学习主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主动的适应社会,
摘要:数字图书馆具有高效的计算机管理、新型的存储技术、组织形式不断网络化、信息网络化传输、以人为本的模式以及高效的服务活动的时代特征。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代信息传播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特征;功能  图书馆是目前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集科学文化教育和社会信息为一体,在我国现代信息化建设中,图书馆有不可替代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