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图示 理解教材】
苏教版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教学“启发图”,暂且把其称为教材图示,做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图示,对教材图示要进行深刻思考,切实领会编者意图,认真解读图示内涵,立足学生发展,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教学活动,积累丰富体验。
下面就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为例谈谈如何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图示(见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9页图)。
基本解读:
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是学生进行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操作成分,是借助直观理解算理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在课前做好相关准备。我们稍加留心还可以看出在教材图示中,摆小棒的注意事项是单根小棒要和单根小棒合并在一起,成捆小棒要和成捆小棒合并在一起;操作计数器时,个位上的珠要拨在个位上,十位上的珠要拨在十位上。小辣椒、蘑菇的方法是学生思维后容易出现的常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和思考结果的多样性进行引导和分析。茄子例举的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要重点关注和理解。
内涵解读:
首先,竖式计算是长期不断简化、抽象而来的数学表达形式,这样的形式学生初次接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摆小棒、拨计数器)抽象简化成竖式,帮助学生感悟竖式,理解竖式。其次,加减法笔算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保证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是由十进制计数法的位置原则决定的。基于上述原因,在教材图示中的竖式上面出现了“个”“十”字样,是明示教师备教材时必须注重的方面,也是在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另外,在教材的图示当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计算顺序提示语,但教师在教学这一例题时,必须向学生强调从个位加起,并结合板书作出示范,这也是为后期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做铺垫。最后想谈及一下图示中的数据,巧合的是例题给我们提供的数据横着看和竖着看都是43和31,这对少数学生的正确理解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而是需要改变例题数据的,以免造成少数学生对竖式的错误理解。
【迁移过程 默化目标】
在完整研读教材之后,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应是逐步逐层推进的过程设计,强调从旧知迁移到新知,从操作图示迁移到竖式的过程设计,而教学过程设计的流程又应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这样的过程有利学生思考、感悟和理解。
片段设计一:例如韦老师对复习片段的设计如下:
52 4=48-6=76-40=29 50=30 20=6 2=
先出示如上6道复习题,分3组,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退位,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加一位数作比较。在学生完成口答后,重点回顾52 4和29 50的算法。教师借助小棒图,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思维过程外,还渗透了竖式模型,为后面的进一步感悟学习奠定基础。
片段设计二:
师:要求两辆车一共坐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生:42 31
师:你能估计一下结果是几十多吗?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呢?(有的说摆小棒,有的说用拨珠的方法,有的说只接算,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得出结果。)
师:谁愿意上来把小棒的摆法摆给大家看一看。
结合学生的汇报把摆小棒的规范过程用图片定格在黑板上。
师:你觉得42在哪里?31呢?谁能上来指一指。你是怎样相加得到73的。
师:还有谁拨算珠的,谁演示一下。
让学生演示后用图片把规范过程定格在黑板上,然后教学竖式。
设计说明:韦老师的两个“定格”使学生的操作更具体直观,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分解了难点,而且对学生的直观理解算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你们用小棒计算时,把4捆和2捆合在一起,把3根和1根合在一起;用计数器计算时40和30都拨在十位上,2和1都拨在个位上,其实刚才我们在计算时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除了用同学们刚才想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
师:要用竖式计算就要学会写竖式。
师:先写第1个加数42,在42的左下方写“ ”,再在“ ”后面写第2个加数31,最后在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
师:在写竖式的时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那么,你能说一说什么叫相同数位对齐吗?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个位上的2加1得3,在个位写4:十位上的4加3得7,在十位上写7.
……
师:下面请小朋友回顾一下,竖式中的各数你能在小棒图上找到吗?跟摆小棒和拨算珠比,你们喜欢竖式吗?整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经过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的。回顾韦老师的两个片段设计,从复习内容开始就抓住两条线索进行教学,即:明确计算算理和构建竖式模型,这两条线索是本节课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对于算理的理解,韦老师调动孩子爱动手的天性,充分让学生进行有选择操作,或操作小棒或操作计数器,经历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对于竖式模型的构建,韦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构建,一是从思维活动过程中构建竖式模型。即把两种操作的重点过程定格在黑板上,让学生再从操作图上去理解计算42加31的算理,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慢慢地接受“图”与“理”,使学生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也就是“图”与“理”的交融理解; 二是从比较中建立竖式模型。即把“图”与“式”进行比较,通过提问:“竖式中的每个数就是操作图中的哪个部分?”,教师让孩子一一对应的指出来,通过这样的迁移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竖式的意义,而且也感悟了数学中图式的统一。这样的设计同时也验证了恩格斯地一句话:“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有了对“图”与“理”、“图”与“式”的结合理解,默化目标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那就是“图”、 “式”、“理”的完美统一,至此整节课的教学已能实现教者的设计意图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科学解读教材(图示)是关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核心,迁移教学过程,默化教学目标是重点。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韦老师慎重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的各环节中无不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目标,实现着目标,达成着目标。
苏教版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教学“启发图”,暂且把其称为教材图示,做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图示,对教材图示要进行深刻思考,切实领会编者意图,认真解读图示内涵,立足学生发展,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教学活动,积累丰富体验。
下面就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为例谈谈如何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图示(见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9页图)。
基本解读:
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是学生进行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操作成分,是借助直观理解算理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在课前做好相关准备。我们稍加留心还可以看出在教材图示中,摆小棒的注意事项是单根小棒要和单根小棒合并在一起,成捆小棒要和成捆小棒合并在一起;操作计数器时,个位上的珠要拨在个位上,十位上的珠要拨在十位上。小辣椒、蘑菇的方法是学生思维后容易出现的常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和思考结果的多样性进行引导和分析。茄子例举的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要重点关注和理解。
内涵解读:
首先,竖式计算是长期不断简化、抽象而来的数学表达形式,这样的形式学生初次接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摆小棒、拨计数器)抽象简化成竖式,帮助学生感悟竖式,理解竖式。其次,加减法笔算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保证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是由十进制计数法的位置原则决定的。基于上述原因,在教材图示中的竖式上面出现了“个”“十”字样,是明示教师备教材时必须注重的方面,也是在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另外,在教材的图示当中我们虽然没有发现计算顺序提示语,但教师在教学这一例题时,必须向学生强调从个位加起,并结合板书作出示范,这也是为后期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做铺垫。最后想谈及一下图示中的数据,巧合的是例题给我们提供的数据横着看和竖着看都是43和31,这对少数学生的正确理解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而是需要改变例题数据的,以免造成少数学生对竖式的错误理解。
【迁移过程 默化目标】
在完整研读教材之后,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应是逐步逐层推进的过程设计,强调从旧知迁移到新知,从操作图示迁移到竖式的过程设计,而教学过程设计的流程又应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这样的过程有利学生思考、感悟和理解。
片段设计一:例如韦老师对复习片段的设计如下:
52 4=48-6=76-40=29 50=30 20=6 2=
先出示如上6道复习题,分3组,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退位,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加一位数作比较。在学生完成口答后,重点回顾52 4和29 50的算法。教师借助小棒图,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思维过程外,还渗透了竖式模型,为后面的进一步感悟学习奠定基础。
片段设计二:
师:要求两辆车一共坐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生:42 31
师:你能估计一下结果是几十多吗?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呢?(有的说摆小棒,有的说用拨珠的方法,有的说只接算,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得出结果。)
师:谁愿意上来把小棒的摆法摆给大家看一看。
结合学生的汇报把摆小棒的规范过程用图片定格在黑板上。
师:你觉得42在哪里?31呢?谁能上来指一指。你是怎样相加得到73的。
师:还有谁拨算珠的,谁演示一下。
让学生演示后用图片把规范过程定格在黑板上,然后教学竖式。
设计说明:韦老师的两个“定格”使学生的操作更具体直观,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分解了难点,而且对学生的直观理解算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你们用小棒计算时,把4捆和2捆合在一起,把3根和1根合在一起;用计数器计算时40和30都拨在十位上,2和1都拨在个位上,其实刚才我们在计算时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除了用同学们刚才想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
师:要用竖式计算就要学会写竖式。
师:先写第1个加数42,在42的左下方写“ ”,再在“ ”后面写第2个加数31,最后在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
师:在写竖式的时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那么,你能说一说什么叫相同数位对齐吗?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个位上的2加1得3,在个位写4:十位上的4加3得7,在十位上写7.
……
师:下面请小朋友回顾一下,竖式中的各数你能在小棒图上找到吗?跟摆小棒和拨算珠比,你们喜欢竖式吗?整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经过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的。回顾韦老师的两个片段设计,从复习内容开始就抓住两条线索进行教学,即:明确计算算理和构建竖式模型,这两条线索是本节课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对于算理的理解,韦老师调动孩子爱动手的天性,充分让学生进行有选择操作,或操作小棒或操作计数器,经历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对于竖式模型的构建,韦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构建,一是从思维活动过程中构建竖式模型。即把两种操作的重点过程定格在黑板上,让学生再从操作图上去理解计算42加31的算理,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慢慢地接受“图”与“理”,使学生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也就是“图”与“理”的交融理解; 二是从比较中建立竖式模型。即把“图”与“式”进行比较,通过提问:“竖式中的每个数就是操作图中的哪个部分?”,教师让孩子一一对应的指出来,通过这样的迁移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竖式的意义,而且也感悟了数学中图式的统一。这样的设计同时也验证了恩格斯地一句话:“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有了对“图”与“理”、“图”与“式”的结合理解,默化目标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那就是“图”、 “式”、“理”的完美统一,至此整节课的教学已能实现教者的设计意图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科学解读教材(图示)是关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核心,迁移教学过程,默化教学目标是重点。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韦老师慎重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的各环节中无不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目标,实现着目标,达成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