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多西亚,火山灰烬下的文明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帕多西亚”这个古老的名字虽然在今天的土耳其地图中查不到,但人们更乐意记住它。1907年的一天,法国的耶稣会学者耶发尼昂在他的安那托利亚之旅中,偶然发现了卡帕多西亚这片壮观的诡异的风景,他曾说:“这让我们大吃一惊,我还记得灼人烈日的强光下,最棒的风景在我们眼前流动!”
  
  谁造就了千所火山岩下的教堂
  
  走进卡帕多西亚,走进火山岩下精心挖掘出来的一个个教堂遗迹。神奇的火山岩白天是坚硬的,晚上却变得格外柔软,开凿起来并不辛苦,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火山灰表面上是沙子,却比安那托利亚草原的土壤更为肥沃,周边的树木、葡萄和蔬菜都很容易生长,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这里居住。
  走近一个个岩锥仔细端详,可以看到岩锥里面已被巧妙地掏空,凿成了一个个可以住人的岩洞,有些凿出的岩洞离地数十米,要顺着曲折的石梯才能攀爬而上。洞窟里面完全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聚集的岩锥往往一岩一室。没有窗户,在昏暗的光线下,有的洞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大桌子,有的却空无一物,穹顶和四壁却几乎都有彩画,描绘的都是基督教的故事。虽然有的洞室壁画损毁严重,历经十几个世纪,壁画的色彩依然鲜艳而生动。画风说不上精致,但和洞内粗糙、简陋的环境陈设比起来则显得辉煌多了。有一些洞室索性成了教徒们的墓室,他们的尸骨静静守候在他们修炼了一生的洞穴里,显得那样的安详、与世无争。
  在卡帕多西亚,修道士们集体生活、集体修行。由于塞尔柱人的宽容,迎来卡帕多西亚基督教盛世,基督教徒们在这里过着无忧的生活。伊拉拉峡谷中圣乔治教堂的塞尔柱苏丹梅萨德二世的画像便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14世纪时,卡帕多西亚已经成了穆斯林统治的天下,卡帕多西亚人四散而去。这里成为无人区,洞穴湮没,荒草凄迷。
  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并且消失得无声无息。
  1705年,法国人卢卡斯途经这个地区,在他的旅行日记里首次披露了这些岩石教堂的存在,但却没有人相信他。
  1834年,作为安纳托利亚系列风景画的一部分,查尔斯•特克希尔描绘了这些岩石教堂,第一次把它们介绍到西方。
  二十世纪初,德国科学家H•罗特发表了他对这个地区的科学研究成果;1907年,天主教修道士吉劳米•德耶发尼昂绘制的该地区所有教堂的画图出版。1958年,法国人尼科尔公布了许多早期研究中没有注意到的教堂,并且给出了这个地区的科学框架。通过它,人们了解了卡帕多西亚。
  这个曾经人满为患的基督教胜地,失落了几百年后又被世人找了回来。
  
  逃避世界末日的地下之城
  
  阿拉伯人的搜捕迫使基督徒隐身地下保护自己,并因此形成了完整的地下城市。
  在卡帕多西亚,“洞穴旅馆”由六个岩穴组成17个独立房间。这里完整保留了当地文化特色的整体规划设计,巧妙创造出一个摩登舒适与传统文化和并存的空间。“最小的亲密空间,给你最大的个人隐私”是卡帕多西亚一家旅馆的广告。两千多年前,这里每一处神秘的洞穴都曾是真实的避难场所。而21世纪的今天,洞穴却成了取悦游客的卡帕多西亚特色旅游产品。
  地下城堡得林库育深达85米,上下贯通七层,就像一座地下迷宫。跨进地下城堡的大门,四周昏暗、低矮。竖井、隧道和巷路林立,两旁是蚁冢似的房间。游客只能猫腰低背,沿着壁上的箭头标志曲折而行。稍微慢点前面的人便闪身不见了,满是洞穴的空间里孤零零的就剩了自己,还真有点阴森可怕,不由让人加快了脚步。
  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基督徒是怎么与入侵者斗智斗勇的。
  


  这座多层的隐蔽的地下城市,据说最多的时候能容纳三万人。各层都有梯子相连,并挖出了数十条竖洞和外逃的秘密出道。外面世界有的这里也并不缺少:起居室、厨房、畜舍、酒窖、教堂、神龛、食物储藏室等应有尽有。地下的每一层的出入口还设“机关”:洞口上方置一个大圆石轮,若有敌情,启动开关,石轮会自动滚下,堵住进口。加上终年16度恒温环境,穴居人的生活其实还算不错。
  每走一段,便发现一个又深又高的长筒形洞,深不可测,走近了,一股股清风徐徐吹来——这是换气孔,以保持洞内有新鲜空气,就像现在的中央空调一样。
  凝灰岩具有既干燥又不吸收水分的特点,使得这里即使深入地下好几十米却依然让人感觉生活很舒适。基督徒们还在洞中开辟了许多酒窟——酿制葡萄酒,有的存放葡萄,有的冷藏酒罐。
  地下城里自然不会缺少教堂。基督徒们在教堂祈祷,表达自己虔诚不变的心意。
  走出地下城堡,只觉得阳光格外灿烂。回想这无尽头的狭小地道曾拯救过无数受难的生命和灵魂,而他们居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能过得舒适自在,卡帕多西亚人确实令人敬佩。
  
  寻找回来的世界
  
  自然界的精雕细刻、巧夺天工之美,加上奇异大地上一度的基督教文化盛世,格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西亚石窟群,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遗址里穿行,街道两边抱着娃娃坐在自家门口的年轻女子笑意融融,空气中混合着面食和烤肉的香味。辣椒、干果、核桃、花生的香气弥散在干爽的空气中。众多的地毯、土陶被挂在或堆在店口。正午的艳阳下,如同铺展开来的土尔其细密画卷……
  安纳托利亚高原是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陶器制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了距今9000年的质地粗糙的软质陶器,还发现了距今8500年的一种硬烧抛光陶器。
  而伊斯兰艺术最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地毯,它那鲜丽的颜色和精致的图案充分体现了伊斯兰艺术文化的精华,是土耳其民间艺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地毯成为土耳其的一部分,主要源于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它可以用来遮挡阳光,还可以用于隔绝酷热的气候,在安纳托利亚人转变成穆斯林以后,地毯还可以当作祈祷垫来使用。编织地毯是土耳其农村妇女在冬季的传统职业。她们编织的地毯线条分明,典雅、夸张、浪漫、立体感强,每款都不同。它们做工精细、色彩艳丽,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染色,而纯天然的原材料和纯手工的传统技艺,更是现代地毯所不能比拟的。
  傍晚,在山顶和土耳其朋友一起品尝当地香醇的葡萄酒。落日映照下,整个峡谷都被染成了红色。
  听说在19世纪修道士们又回来住在这些岩锥体里,一直到1922年。今天,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就在教堂旁边耕作生活,尽管那些岩洞之外的生活已经改变,现代化的房舍已经出现,但还是有很多土耳其人仍习惯住在洞穴,于是有些山洞变成了土耳其人居家的住所,另一些则用作贮藏室或牲畜厩棚。
  心怀宽广的土耳其人就这样承接着历史,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神奇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Tips
  住宿
  于尔居普镇是卡帕多奇亚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镇内有各种价位的度假酒店、洞穴旅馆,价格从30美元至280美元不等。
  游玩
  热气球飞行:卡帕多奇亚清晨的微风最适合热气球飞行,气球时而飘在岩锥上,时而穿越长长的山谷,绿色的葡萄园就在几十米外的身下。夏季早上6:00至8:00,飞行1.5小时200美元/人;1小时140美元/人(旅馆接送、用餐、颁发证书、保险)。建议最好居住在古镇于尔居普或阿瓦诺斯中,旅馆可以代为安排。
  马背巡游:从阿瓦诺斯骑马,游览卡帕多奇亚中心于尔居普,参观葡萄园品尝葡萄酒,巡行在“仙人烟囱”等火山地貌中。15欧元/人/小时;五小时以上,10欧元/人/小时;60欧元/天。
  
  行程
  D1伊斯坦布尔飞往卡帕多奇亚(开塞利)。
  D2驱车格雷梅山谷游览火山地貌。参观Kaymakli地下城。到巴倍夏看“精灵的烟囱”,午餐后到Derent看各种动物形状的岩石地貌。前往阿瓦诺斯参观制陶工场和作坊。在玫瑰谷徒步、绳降,晚间观看苏菲派回旋舞。
  D3日出时随热气球升空游览。早餐后驱车往卡帕多奇亚南部,沿Ihlara Gorge峡谷徒步七公里,参观峡谷内的洞穴教堂。午餐在河边风味餐厅。午后参观Seling修道院及洞穴天主教堂。驱车往Guzelyurt石洞屋及地下城,参观卡帕多奇亚地区第一座希腊教堂。晚上享受“土尔其夜场秀”。
  D4参观格雷梅露天博物馆。购物或体验土尔其浴。驱车前往安卡拉,黄昏时分登安卡拉城堡。
  D5参观凯末尔纪念堂,看换岗仪式。午后参观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晚餐在Atakule观光塔上的旋转餐厅,欣赏安卡拉夜景。
其他文献
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  ——《天工开物》  手艺:蜀锦  简介:用染成五方正色(红、黄、绿、蓝、黑)的熟丝织造出的提花织物,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丝织工艺品。  手艺人:刘宝泉    挑花结本  身材瘦小的刘宝泉师傅站在窗前指着绷子对我说,他正在结本。在蜀锦织造中,“挑花结本”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艺。没有花本,就没有绚烂华美的蜀锦。从事蜀锦60年的刘师傅可以说是
期刊
【摘要】在空间与旅游地空间的相关研究中,社区居民及其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关注空间演化中居民与日常生活的力量。研究以5A景区天山大峡谷为例,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探索天山大峡谷由旅游发展所推动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的现象与特征。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与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讨论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对抗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构想的空间表
期刊
如今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需要,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爱好者)也把脚印留在了更多原始洪荒的区域。尤其在广东这个人们普遍爱玩好玩的省份,驴友更众,去的地方更多。  驴友多了,但他们发现能走的线路却越来越少了。很多旅游景区“跑马圈地”,对驴友设下“绊马索”,只要登山线路通过景区,就必须购票或办证。  驴友渴望的是纯粹的户外旅行探险;而景区则更关注门票的流失以及权责
期刊
[作者简介]郝飞(1987-),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休闲学及生态旅游。李洪波(1961-),通讯作者,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华侨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休闲学及生态旅游。曾李瑶(1992-),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休闲学及生态旅游。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8
期刊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注:大邑白瓷系邛窑系列窑坊烧造)  手艺:邛陶  简介: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  手艺人:何平扬    陶瓷父子兵    自1973年5月3日进陶瓷厂,何平扬做了整整一年半的学徒。学
期刊
火厂釉坑炭花粉,烟青云淡漫古城;  千年官道依稀在,秦汉砂器今犹存。  ——荥经民间  手艺:砂器  简介: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以砂锅、砂罐为主,具有银亮光洁、耐高温、不变形、经久耐用、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  既可做菜、烧茶水,又可盛水、装粮。  手艺人:杨学琼    贴龙的乾坤    冬日淡淡的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洒在杨学琼和她面前正在精心制作的龙砂锅上。在荥经砂器中,锅盖和锅身都以
期刊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篁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芦沟民间  手艺:造纸  简介: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广为天下所知。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因地制宜,用竹子取代麻用于造纸。  手艺人:杨祚钦    竹麻号子    杨祚钦老人现年64岁,平乐钟灵村人。钟灵村
期刊
曾几何时,拥有一门手艺会让很多人羡慕,还能衣食无忧。然而时过境迁,目前已为数不多的民间手艺人生存状态普遍不佳,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已经放弃了祖辈们留下的手艺。政策上的空白、手艺人自身的保守观念、商品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民间手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今天,我们沿着川西茶马古道寻访那些保留下来的古老手艺,通过采访已非常有限的手艺人、梳理手艺历史,以文本和图片的方式留下这些手艺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李宁 吕晓霞 吴觉巧  采访/萧藤 杏子 柠檬    2009年1月2日清晨,美国皇家加勒比游船公司千人入境游大团搭乘“探索号”豪华邮轮抵达广州黄埔港,掀起了广东新一轮的邮轮旅游热。  广东占有发展邮轮旅游的先天和硬件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推动“国民休闲计划”的首个示范区,广东应抓住邮轮旅游的契机,大力发展广东旅游经济。除了让广东人登上邮轮去旅游,更要让广东加速进入“
期刊
“香格里拉”这四个字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但亚拉青波则是香格里拉的经典。据说在亚拉青波山顶,环绕着哈巴、玉龙、梅里和四川稻城的三座神山以及无数的无名雪山,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雪山宝盆”。    雪山上,我们看到了雪鸡优雅的爪印    下飞机第二天,向导和马夫已整理好了驮运行李的马匹,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香格里拉机场六公里的亚拉青波神山。  亚拉青波是藏语,翻译过来是“黑色的石头山”或“黑色牦牛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