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在学习《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后的调查对比分析,探讨了我校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一、调查背景及对象
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高职学生合理规划高职学生活,走向理想的职业人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校开设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开设本门课程对高职学生大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课程开设前和开设后两次调查。学习课程前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32份,有效问卷530份;课程结束后又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30份,有效问卷520份。本次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学校选修本门课程的本科学生,涵盖了学校各个学院的大一到大四的理工科和文科学生。
二、学习课程前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对比分析
(一)对职业环境认识方面差异明显。在对职业环境认识方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即:是否了解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了解喜欢职业的具体内容程度、了解喜欢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了解喜欢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学习课程后,“非常了解”一项人数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对职业环境的认识有所加强;“不了解”职业环境的比例明显下降,由学习课程前不了解职业环境四项内容的比例为7.9%、34.2%、34.8%、35%,学习课程后分别下降到11.2%、12.2%、20.5%、25.9%。说明学习课程后对职业环境的认识较学习课程前明显有所提高,与学习课程前对环境的认识对比差异明显。
(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和技能差异明显。调查发现,学生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指导和规划自己的学习由学习课程前的9.4%增加到28.6%,而没有运用的比例由56.4%减少到36.2%,证明学生学习课程之后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以致用。同样,在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学习课程前后也有差异。根据学习目标制定且落实学习计划情况由原来的10%增加到14.8%,而沒有制定的人数却从43.8%减少到33.3%。可见,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技能上有所改观,尤其是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明显有所转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也说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刚刚起步,不仅要开设相应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课程,还需要从多方面创设条件,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三)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指导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期望无差异。从课程开设时间来看,学习课程前后无差异,40%左右的同学认为从大一开始比较好,另外35%左右的同学则认为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说明大多数同学多倾向于从低年级开始开设并能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指导内容和范围来看,学习课程前后也无差异,亟需多方面的职业生涯指导,但学习课程后从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更迫切,比例明显上升。学生亟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项目主要有7项。其中。最大需求是想了解自己专业与职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其次,想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教师帮助自己进行职业定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从以上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和技能以及亟需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来看,学校不仅要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做好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工作,而且要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应该打造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或者加强与专业的职业生涯机构合作,借助先进的职业生涯指导产品、职业技能训练资源和良好的职业培训师资,共同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要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高职学生客观了解自我,又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水平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高校也要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提升进行导航,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锻炼,通过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使高职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实现短期目标,逐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加强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流和合作。目前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上的交流与合作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校企合作已经得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要共创育人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共建育人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拟定教学计划,使育人目标和用人标准有效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合理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准确衔接。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适应性,共同搭建起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认识企业、参与实践、检验知识的机会,而且使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方法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一、调查背景及对象
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高职学生合理规划高职学生活,走向理想的职业人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校开设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开设本门课程对高职学生大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课程开设前和开设后两次调查。学习课程前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32份,有效问卷530份;课程结束后又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30份,有效问卷520份。本次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学校选修本门课程的本科学生,涵盖了学校各个学院的大一到大四的理工科和文科学生。
二、学习课程前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对比分析
(一)对职业环境认识方面差异明显。在对职业环境认识方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即:是否了解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了解喜欢职业的具体内容程度、了解喜欢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了解喜欢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学习课程后,“非常了解”一项人数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对职业环境的认识有所加强;“不了解”职业环境的比例明显下降,由学习课程前不了解职业环境四项内容的比例为7.9%、34.2%、34.8%、35%,学习课程后分别下降到11.2%、12.2%、20.5%、25.9%。说明学习课程后对职业环境的认识较学习课程前明显有所提高,与学习课程前对环境的认识对比差异明显。
(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和技能差异明显。调查发现,学生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指导和规划自己的学习由学习课程前的9.4%增加到28.6%,而没有运用的比例由56.4%减少到36.2%,证明学生学习课程之后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以致用。同样,在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学习课程前后也有差异。根据学习目标制定且落实学习计划情况由原来的10%增加到14.8%,而沒有制定的人数却从43.8%减少到33.3%。可见,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技能上有所改观,尤其是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明显有所转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也说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刚刚起步,不仅要开设相应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课程,还需要从多方面创设条件,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三)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指导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期望无差异。从课程开设时间来看,学习课程前后无差异,40%左右的同学认为从大一开始比较好,另外35%左右的同学则认为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说明大多数同学多倾向于从低年级开始开设并能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指导内容和范围来看,学习课程前后也无差异,亟需多方面的职业生涯指导,但学习课程后从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更迫切,比例明显上升。学生亟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项目主要有7项。其中。最大需求是想了解自己专业与职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其次,想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教师帮助自己进行职业定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从以上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和技能以及亟需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来看,学校不仅要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做好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工作,而且要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应该打造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或者加强与专业的职业生涯机构合作,借助先进的职业生涯指导产品、职业技能训练资源和良好的职业培训师资,共同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要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高职学生客观了解自我,又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水平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高校也要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提升进行导航,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锻炼,通过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使高职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实现短期目标,逐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加强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流和合作。目前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上的交流与合作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校企合作已经得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要共创育人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共建育人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拟定教学计划,使育人目标和用人标准有效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合理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准确衔接。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适应性,共同搭建起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认识企业、参与实践、检验知识的机会,而且使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方法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