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知识蕴含的唯物辩证法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图1辩证法认为,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等地理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并非简单汇聚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流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如图1所示。
  图2在讲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我们会提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表现形式,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和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进行搬运、堆积的可能。这几种作用长期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如图2所示。
  二、事物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学习洋流知识时,可以此观点作为指导: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同学们就会想为什么如此庞大的海水会沿某个方向流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通过洋流分布图与全球风带图对比分析得出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但我们还发现洋流的流向与实际风带的风向是存在偏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洋流还受地转偏向力及沿岸陆地轮廓的影响。显然,盛行风是内因,是洋流运动的根本,地转偏向力是外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外界条件(外因)对事物产生作用。如海域由北半球改变到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结果洋流的流向不同。显然,导致变化的内因不成立,外因的作用将不会有结果。若没有盛行风的吹拂,作用于海水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无从谈起,又何谈洋流的流向呢?
  三、量变会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一种不显著的、非根本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变化,任何事物总是不断地由量变转化为质变。
  一般来说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形成过程。通过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在表象掩盖下隐藏着的复杂的形成过程。如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这一自然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台风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其实在形成台风之前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具体形成过程为:热带或副热带超过26℃高温洋面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这一过程不断进行,能量得以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威力无比的台风。可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趋势。通过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台风的成因,是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把水和热不断传递给大气,大气中的水和热不断积累的量变而引起能量释放的质的飞跃。
  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带从沿海向内陆,我们发现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其实是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量变产生质变引起的。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可以清楚认识和深刻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及成因。
  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在地理事物的演变与空间分布中存在着大量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如昼夜更替现象中昼与夜的对立与统一、锋面系统中冷锋与暖锋的对立与统一、地质构造中背斜与向斜的对立与统一等。正是存在这么多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才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复杂的地理环境。
  五、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在众多矛盾中,必然有一个是主要的。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比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显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不只是风力作用,也存在流水作用,甚至还存在冰川作用。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流水作用微弱,冰川作用也仅仅存在于有高山分布的地区。抓住了主要矛盾,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不同区域主导外力作用的不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图3又如,影响制糖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那么每一因素对该工业生产成本构成的影响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影响较大的因素?这时,我们往往把影响该工业生产成本的因素一一罗列,根据成本构成数据图表(见图3)进行理性分析,就容易得出结论。只有我们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主导因素(主要矛盾),才能作出合理的区位选择。
其他文献
采用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Oxone)作为氧化剂,对甲氧苄啶(TMP)进行氧化降解试验。研究了Oxone去除TMP的降解机制和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考察了Oxone浓度、pH值、温度对TMP降解效果的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12月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以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及其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已消毒好皮肤准备肌注时,混悬液或油溶制剂将针栓堵塞,需再次更换针头,不便于护理操作,且增加了污染机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种简易防止混
目的:观察FOLFIRI方案单用及与贝伐珠单抗联用一线治疗IV期直肠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IV期直肠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
目前治疗褥疮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甚满意.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0.5%碘伏联合济安舒能治疗褥疮,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褥疮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2~86岁,平
目的总结12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反复迟发性大量鼻衄的抢救和护理.方法12例TCCF合并鼻衄患者入院前采用鼻腔填塞和颈动脉压迫止血.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