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简而言之,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
现行的国标本教材在这些方面体现得非常突出,如何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是广大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和对《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我谈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借助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的含义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数是从生活、生产中具体事物的数量里抽象出来的.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时要从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让学生借助生活的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数的含义. 以数“4”为例,让学生在说图意、讲生活的基础上找共同属性,如“教室里有4个小组,小汽车有4个轮子,这些物体都是4个,都可以用4颗算珠表示,也可以用数“4”表示;在学生认识数“4”后,还要回到实际情境中去,如摆4根小棒,画4个○,说说生活中遇到的“4”. 学生在看、说、摆、画、想的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和认识了数,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这样,学生对数的含义就比较清楚、扎实.
二、引导学生用数表达,感悟数学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掌握了数的有关知识后,要适时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表达,再次感受数的含义,再次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4,5,6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家养了1只小狗”,“教室的菊花开了,有6朵”,“爷爷今年64岁了”……活动中借助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在记忆中搜索有关数学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使他们说得更多更好.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三、开展多种数学活动,体验数学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出来,从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在学习中开展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例如开展:
“猜一猜”,猜数游戏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练习,通过猜大了调小,猜小了调大的策略,使猜的数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找一找”,把学生的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校园. 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数校园中一些物体个数,走一段路数步数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摆一摆”,别把数学知识直接“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数的大小的相对关系
以“比较29和34的大小”为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两个松鼠捡松果的具体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对数的认识进行大小比较. 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数的组成比较,更多的学生根据“三十几个松果比二十几个松果多”这一生活经验判断,发展到“从小数到大数,34在29后面,34大”这种按数序比大小的数学思维. 这一环节,不仅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还要注意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训练学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状况,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大小的相对关系.
四、加强估算教学,增强学生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估算”. 加强估算,即逐步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学习估算方法,形成并发展估算策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估算意识、估算方法、估算策略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需要逐步培养. 基于这种认识,教材注意有序地安排了估算内容. 例如:在认识整十数时,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再看一看“80接近100还是接近30”;在认识几十几时,让学生想一想“四十几比四十大还是小,比五十呢”;在初步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义后,让学生做一些按要求选择数值的练习,这些都是以后进行估算的基础. 教学对加、减计算结果的估算,以“35 + 60”为例,教师先示范估算得九十几,然后让学生模仿估算,发展到说出“下面每题得数各是几十多”,再发展到“你能说出哪几题得数比50小,哪几题得数比50大?”这些估算练习除了有助于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对计算过程的把握,对计算结果起到监控和复查作用,增强学生的数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估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重视的不只在于估计结果,更在于估计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培养,是数学素养培养的一部分. 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和活动中,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数感,增长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行的国标本教材在这些方面体现得非常突出,如何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是广大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和对《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我谈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借助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的含义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数是从生活、生产中具体事物的数量里抽象出来的.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时要从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让学生借助生活的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数的含义. 以数“4”为例,让学生在说图意、讲生活的基础上找共同属性,如“教室里有4个小组,小汽车有4个轮子,这些物体都是4个,都可以用4颗算珠表示,也可以用数“4”表示;在学生认识数“4”后,还要回到实际情境中去,如摆4根小棒,画4个○,说说生活中遇到的“4”. 学生在看、说、摆、画、想的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和认识了数,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这样,学生对数的含义就比较清楚、扎实.
二、引导学生用数表达,感悟数学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掌握了数的有关知识后,要适时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表达,再次感受数的含义,再次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4,5,6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家养了1只小狗”,“教室的菊花开了,有6朵”,“爷爷今年64岁了”……活动中借助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在记忆中搜索有关数学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使他们说得更多更好.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三、开展多种数学活动,体验数学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出来,从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在学习中开展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例如开展:
“猜一猜”,猜数游戏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练习,通过猜大了调小,猜小了调大的策略,使猜的数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找一找”,把学生的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校园. 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数校园中一些物体个数,走一段路数步数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摆一摆”,别把数学知识直接“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数的大小的相对关系
以“比较29和34的大小”为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两个松鼠捡松果的具体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对数的认识进行大小比较. 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数的组成比较,更多的学生根据“三十几个松果比二十几个松果多”这一生活经验判断,发展到“从小数到大数,34在29后面,34大”这种按数序比大小的数学思维. 这一环节,不仅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还要注意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训练学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状况,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大小的相对关系.
四、加强估算教学,增强学生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估算”. 加强估算,即逐步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学习估算方法,形成并发展估算策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估算意识、估算方法、估算策略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需要逐步培养. 基于这种认识,教材注意有序地安排了估算内容. 例如:在认识整十数时,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再看一看“80接近100还是接近30”;在认识几十几时,让学生想一想“四十几比四十大还是小,比五十呢”;在初步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义后,让学生做一些按要求选择数值的练习,这些都是以后进行估算的基础. 教学对加、减计算结果的估算,以“35 + 60”为例,教师先示范估算得九十几,然后让学生模仿估算,发展到说出“下面每题得数各是几十多”,再发展到“你能说出哪几题得数比50小,哪几题得数比50大?”这些估算练习除了有助于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对计算过程的把握,对计算结果起到监控和复查作用,增强学生的数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估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重视的不只在于估计结果,更在于估计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培养,是数学素养培养的一部分. 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和活动中,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数感,增长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