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砗磲,是佛门高僧供佛的重要法器,能消灾解厄、降恶聚灵、降临福祉、庇佑子孙,镇宅辟邪,为佛学上之秘宝。
——《金刚经》
古玩收藏人士把砗磲、珍珠、琥珀、珊瑚称为四大有机宝石,说是宝石,其实这四样东西都不是石头。砗磲分布在印尼、菲律宾、澳洲等国,以及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我国南海也可以找到砗磲的踪迹。我们现在制作砗磲雕刻艺术品的砗磲玉采集于我国南海诸岛海底为佳,尤其是中国中沙群岛所产砗磲贝壳厚实,色润、韧度、硬度等指标最适宜作为砗磲艺术品雕刻。大砗磲,又称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砗磲是大型海产双壳贝类,壳大且厚,壳如土箕,其背纹如瓦屋之沟,它的闭壳肌粗大,将它取下晒干后可制成味道鲜美的干贝,贝肉具有滋阴补肾和胃调中的功效。壳壁色泽白净或淡浅黄色,莹洁如玉。李恒先生是我国研究砗磲的专家,他介绍说:“砗磲是佛教七宝之一,明朝始更是达官贵人不可多得的宝物,曾经因其深藏大海,难于获取,是难能可贵的有机宝石之一,亦称‘海底玉(砗磲玉)’。”李恒先生介绍说,砗磲贝壳只有经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演变成砗磲玉石才可作为雕琢用材。也有极少数砗磲玉产自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山脉中,以及非洲大陆少数地区偶有发现,是金丝砗磲的主要来源。
有人认为:砗磲的梵名为: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罗伽罗婆等名称。佛教中所谓砗磲者,指深青或紫色的矿石或玉石,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是次于玉的美石。在古代“砗磲”二字写作“车渠”,没有石字旁,后世“车渠”二字方加上了石字旁,使人易于明白“砗磲”是一种宝石,砗磲外壳表面那一道道放射形状的深槽,是车辙的象形含意。
据说砗磲最大个体壳长达2米,体重500公斤,贝龄则要在200年以上。一个小孩可以在砗磲壳内洗澡。大砗磲的闭壳肌可达1.5公斤,砗磲干贝在我国台湾和香港是一种极品美食,味道鲜得不得了!
沪上印石鉴赏家袁慧敏先生说:“旧印中看见清代印章有用砗磲玉解为印材的,从前是印人偶然玩玩,因为稀有,作为印材中的奇品来把玩。硨磲玉的硬度与我们篆刻的印石差不多,刻印时进刀感觉很脆,容易剥落,不像叶蜡石那样游刃有余,真要有点水平才能够刻出好的篆刻作品。”
曾有消息说一只大砗磲将人的腿夹住,这不可能,其实砗磲上生长着无数藻类,关闭的速度很慢,也无法完全关闭。被夹住的人腿肯定有时间抽出来。有渔民曾试着把脚快速轻踩活砗磲,再把脚快速收回,没有被砗磲夹住,但千万不要去冒险,活砗磲有时是会夹人脚的!
说到砗磲,想起许多年前我的同事沪上印石玩家谢家麟兄某日在江阴路重庆路口一堆建筑垃圾上捡回一只脏兮兮的灰白色大贝壳约有30厘米长,洗净一看,嘿!里面雪白好像白玉一样,这只大概是老上海人家遗留曾经陈设在红木家具上的砗磲摆件,外壳包浆很好,不知为什么被人扔出来。谢兄过年放在案头蓄养水仙花,饶有古意,这是街头捡宝得福的旧事了。
上海武康路近湖南路口略南面人行道老洋房墙脚边原来有一口被封的旧井,井栏用水泥和碎石砌成,呈多角形。井栏外壁每个平面都用一只非常漂亮的大砗磲壳镶嵌进去,设计者把砗磲壳的内壳面向外,这是一只颇具巧思的老上海艺术井栏,有西洋韵味。这只上海滩唯一遗留下来用砗磲壳装饰的上海特色的井栏与这幢小洋房搭配得非常协调,去年再去看,可惜已经被拆除了,深感惋惜!
近日,笔者在上海虹桥古玩城里遇到开店的上海印石收藏家赵琪华兄,在欣赏了他新近收藏的上品印石后,几件白色像玉的人物、花鸟雕刻艺术品引起我的注意,一件观音雕工精妙绝伦,头依佛光,开相慈祥端庄,手持净瓶,立于宝莲座上,色纯净,质白润,宝光四射,这件砗磲玉作品能与和田白玉雕佛像媲美。
现在白玉论克买卖,玉贵胜金,沉香、黄花梨木难觅,高档雕刻材质中的我国南海中沙群岛砗磲近几年已经被艺术品雕刻大家发掘,因为硬度远比翡翠、白玉等小,货源多,雕刻更方便,不过砗磲雕刻也有一定难度。砗磲特性材质脆硬,一不小心容易前功尽弃,砗磲作品一定要请大师来完成,耗时不少。
热带贝类有五彩光泽和致密的壳质,以制作成为贝雕艺术品,民间认为砗磲带来大海里强大的气场,蕴含着一种正能量,是有避邪的功能,做成艺术品可以供在案头,作为摆设,给家宅带来祥和百福。
作为雕刻用材的砗磲玉,尤其是用作雕刻佛教题材,如佛像、佛珠等的砗磲壳,切不可捉取海里活砗磲杀取外壳,有违佛教“不杀生”的宗意,最好是寻捞取已经浸泡在海里几百上千年的砗磲壳更有价值。因为经过海水千年浸泡后的老砗磲壳,壳的内分子结构已经稳定,由于水的作用,砗磲内壳珍珠层壁的色彩更加柔和温润,宝光四射。
一只从海里采集来的砗磲,若不雕琢,只能放在桌上做摆设。砗磲雕刻要经过去皮选材、依料设计、精心雕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方能雕出一件件美丽的砗磲艺术品,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手感光泽能与新疆和田白玉媲美。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了。
据海口市从事砗磲艺术品雕刻的工艺师王先生介绍,砗磲雕刻工序很复杂,海里采来的砗磲壳要先去皮,经海水千百年的浸泡,外表被海水腐蚀得粗糙不堪,要切去这层皮后才能露出里面光洁的砗磲料。海南一带制作、销售砗磲艺术品的工艺厂有很多家,其中海南海世界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一直致力于海南特色资源和本土特色商品的开发,潜心研究砗磲艺术十余年,有海南砗磲第一人之美誉。他的公司“海世界”展销馆,存有海南最多的砗磲原贝和砗磲雕刻艺术品,还有最大规模的砗磲工艺品加工厂。
美丽的海洋生物大型贝类砗磲,沉睡在南中国海底甚至几十万年,明珠暗投,不为人知。2000年后的现在,佛教七宝之一的砗磲玉已经被艺术家开发,砗磲雕刻艺术品成为继黄花梨、紫檀、沉香、田黄石、鸡血石后又一收藏热点。祈愿砗磲的七彩虹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吉祥、如意、健康!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如何保养砗磲
1. 不可接触强酸、强碱,避免重击、碰撞。
2. 清洁污垢时,饰品需先用牙膏或洗洁精冲刷干净,再用细布擦干,最后擦拭一点婴儿油进行保养;摆件则使用毛刷清除表面灰尘,并根据环境湿度,隔一个月左右,在其表面刷一层液状石蜡进行保养。
天然砗磲的真假鉴别
1. 肉眼检视法:用专业的手电筒观其表面是否有车轮与沟渠所构成的图案,并确认此纹路是否独一无二。
2. 破坏性试验:以破坏性试验将其击破,若是真品必有贝壳断面。
3. 掂重法:天然砗磲一般都有一定的比重,若在手中掂有一定重量则可断其是天然砗磲。
——《金刚经》
古玩收藏人士把砗磲、珍珠、琥珀、珊瑚称为四大有机宝石,说是宝石,其实这四样东西都不是石头。砗磲分布在印尼、菲律宾、澳洲等国,以及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我国南海也可以找到砗磲的踪迹。我们现在制作砗磲雕刻艺术品的砗磲玉采集于我国南海诸岛海底为佳,尤其是中国中沙群岛所产砗磲贝壳厚实,色润、韧度、硬度等指标最适宜作为砗磲艺术品雕刻。大砗磲,又称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砗磲是大型海产双壳贝类,壳大且厚,壳如土箕,其背纹如瓦屋之沟,它的闭壳肌粗大,将它取下晒干后可制成味道鲜美的干贝,贝肉具有滋阴补肾和胃调中的功效。壳壁色泽白净或淡浅黄色,莹洁如玉。李恒先生是我国研究砗磲的专家,他介绍说:“砗磲是佛教七宝之一,明朝始更是达官贵人不可多得的宝物,曾经因其深藏大海,难于获取,是难能可贵的有机宝石之一,亦称‘海底玉(砗磲玉)’。”李恒先生介绍说,砗磲贝壳只有经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演变成砗磲玉石才可作为雕琢用材。也有极少数砗磲玉产自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山脉中,以及非洲大陆少数地区偶有发现,是金丝砗磲的主要来源。
有人认为:砗磲的梵名为: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罗伽罗婆等名称。佛教中所谓砗磲者,指深青或紫色的矿石或玉石,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是次于玉的美石。在古代“砗磲”二字写作“车渠”,没有石字旁,后世“车渠”二字方加上了石字旁,使人易于明白“砗磲”是一种宝石,砗磲外壳表面那一道道放射形状的深槽,是车辙的象形含意。
据说砗磲最大个体壳长达2米,体重500公斤,贝龄则要在200年以上。一个小孩可以在砗磲壳内洗澡。大砗磲的闭壳肌可达1.5公斤,砗磲干贝在我国台湾和香港是一种极品美食,味道鲜得不得了!
沪上印石鉴赏家袁慧敏先生说:“旧印中看见清代印章有用砗磲玉解为印材的,从前是印人偶然玩玩,因为稀有,作为印材中的奇品来把玩。硨磲玉的硬度与我们篆刻的印石差不多,刻印时进刀感觉很脆,容易剥落,不像叶蜡石那样游刃有余,真要有点水平才能够刻出好的篆刻作品。”
曾有消息说一只大砗磲将人的腿夹住,这不可能,其实砗磲上生长着无数藻类,关闭的速度很慢,也无法完全关闭。被夹住的人腿肯定有时间抽出来。有渔民曾试着把脚快速轻踩活砗磲,再把脚快速收回,没有被砗磲夹住,但千万不要去冒险,活砗磲有时是会夹人脚的!
说到砗磲,想起许多年前我的同事沪上印石玩家谢家麟兄某日在江阴路重庆路口一堆建筑垃圾上捡回一只脏兮兮的灰白色大贝壳约有30厘米长,洗净一看,嘿!里面雪白好像白玉一样,这只大概是老上海人家遗留曾经陈设在红木家具上的砗磲摆件,外壳包浆很好,不知为什么被人扔出来。谢兄过年放在案头蓄养水仙花,饶有古意,这是街头捡宝得福的旧事了。
上海武康路近湖南路口略南面人行道老洋房墙脚边原来有一口被封的旧井,井栏用水泥和碎石砌成,呈多角形。井栏外壁每个平面都用一只非常漂亮的大砗磲壳镶嵌进去,设计者把砗磲壳的内壳面向外,这是一只颇具巧思的老上海艺术井栏,有西洋韵味。这只上海滩唯一遗留下来用砗磲壳装饰的上海特色的井栏与这幢小洋房搭配得非常协调,去年再去看,可惜已经被拆除了,深感惋惜!
近日,笔者在上海虹桥古玩城里遇到开店的上海印石收藏家赵琪华兄,在欣赏了他新近收藏的上品印石后,几件白色像玉的人物、花鸟雕刻艺术品引起我的注意,一件观音雕工精妙绝伦,头依佛光,开相慈祥端庄,手持净瓶,立于宝莲座上,色纯净,质白润,宝光四射,这件砗磲玉作品能与和田白玉雕佛像媲美。
现在白玉论克买卖,玉贵胜金,沉香、黄花梨木难觅,高档雕刻材质中的我国南海中沙群岛砗磲近几年已经被艺术品雕刻大家发掘,因为硬度远比翡翠、白玉等小,货源多,雕刻更方便,不过砗磲雕刻也有一定难度。砗磲特性材质脆硬,一不小心容易前功尽弃,砗磲作品一定要请大师来完成,耗时不少。
热带贝类有五彩光泽和致密的壳质,以制作成为贝雕艺术品,民间认为砗磲带来大海里强大的气场,蕴含着一种正能量,是有避邪的功能,做成艺术品可以供在案头,作为摆设,给家宅带来祥和百福。
作为雕刻用材的砗磲玉,尤其是用作雕刻佛教题材,如佛像、佛珠等的砗磲壳,切不可捉取海里活砗磲杀取外壳,有违佛教“不杀生”的宗意,最好是寻捞取已经浸泡在海里几百上千年的砗磲壳更有价值。因为经过海水千年浸泡后的老砗磲壳,壳的内分子结构已经稳定,由于水的作用,砗磲内壳珍珠层壁的色彩更加柔和温润,宝光四射。
一只从海里采集来的砗磲,若不雕琢,只能放在桌上做摆设。砗磲雕刻要经过去皮选材、依料设计、精心雕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方能雕出一件件美丽的砗磲艺术品,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手感光泽能与新疆和田白玉媲美。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了。
据海口市从事砗磲艺术品雕刻的工艺师王先生介绍,砗磲雕刻工序很复杂,海里采来的砗磲壳要先去皮,经海水千百年的浸泡,外表被海水腐蚀得粗糙不堪,要切去这层皮后才能露出里面光洁的砗磲料。海南一带制作、销售砗磲艺术品的工艺厂有很多家,其中海南海世界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一直致力于海南特色资源和本土特色商品的开发,潜心研究砗磲艺术十余年,有海南砗磲第一人之美誉。他的公司“海世界”展销馆,存有海南最多的砗磲原贝和砗磲雕刻艺术品,还有最大规模的砗磲工艺品加工厂。
美丽的海洋生物大型贝类砗磲,沉睡在南中国海底甚至几十万年,明珠暗投,不为人知。2000年后的现在,佛教七宝之一的砗磲玉已经被艺术家开发,砗磲雕刻艺术品成为继黄花梨、紫檀、沉香、田黄石、鸡血石后又一收藏热点。祈愿砗磲的七彩虹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吉祥、如意、健康!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如何保养砗磲
1. 不可接触强酸、强碱,避免重击、碰撞。
2. 清洁污垢时,饰品需先用牙膏或洗洁精冲刷干净,再用细布擦干,最后擦拭一点婴儿油进行保养;摆件则使用毛刷清除表面灰尘,并根据环境湿度,隔一个月左右,在其表面刷一层液状石蜡进行保养。
天然砗磲的真假鉴别
1. 肉眼检视法:用专业的手电筒观其表面是否有车轮与沟渠所构成的图案,并确认此纹路是否独一无二。
2. 破坏性试验:以破坏性试验将其击破,若是真品必有贝壳断面。
3. 掂重法:天然砗磲一般都有一定的比重,若在手中掂有一定重量则可断其是天然砗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