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政学专业实习基地特色运行机制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ngj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其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在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分析了家政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家政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构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家政学;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李磊(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实验室主任,讲师。(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学校家政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批准号:GH121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80-02
  家政学是一门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提供人们科学的知识和概念,指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善家庭生活,提高全人类生活品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家政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家庭教育、营养饮食、社区服务、服装织物、家庭理财、生涯指导、老人护养、婚姻指导、消费策划等专业技能,能够在公司、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部门从事产业管理和培训工作以及在中小学家政课担任教师和相关行业的研究、推广工作,使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同时具有市场调查、家庭生活指导、产业经营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家政学专门人才。
  为了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加强实习教学效果,先决条件是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实习教学基地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载体,这一体系的建立能科学地解决本科教育4年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教育过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的岗位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同时,实习基地单位还可以利用学生实习该岗的空隙,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进行再教育,使“实习难”和“提高难”置于互补的位置上,实现校企“双赢”,使高校及时获得了解和掌握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并能及时把握高等教育的改革动态,不断深化课堂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改革。随着家政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特色就在于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家政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成了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家政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是全国首个招收本科层次家政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家政学专业于2010年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吉林省特色专业,尤其是家政学属于应用型学科,为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本专业目前开设家庭生活环境调查教学实习1周、室内装饰艺术教学实习1周、家庭营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实习1周、家庭服务业调查与分析教学实习1周、居民消费分析与指导教学实习1周、家政教育现状调查实习2周、社交礼仪应用教学实习1周、服饰设计与搭配技能实习1周、花道与茶道实习2周、烹调营养分析指导实习1周、社区家政管理实习2周,通过校内外教学实习与实训,深化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理解,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技能。本专业现有教学实习基地7个(见表1)。
  根据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理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利用实习实践,学生在家政公司进行家政服务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习单位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
  二、家政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实践教学基地联络渠道单一
  作为新专业,专业本身的资源有限,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是通过专业教师个人的社会资源而建立。渠道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专业发展中不断丰富多领域实习基地的需求。尤其是在个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实习基地也会存在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建议学校、学院两级对所有实习基地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实习内容,灵活选择,择优挑选实习基地以满足需要,使跨专业进行的实习资源共享,实习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同时,对优秀实习基地联络人员实行奖励政策,不断增加优秀实践基地,提高各教师联络基地的积极性。
  2.实习教学方式仍为“育婴式”的教学指导
  实习过程中仍采用指导教师全全负责制,教师规定实习任务,学生存在问题也需通过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联系,这样会形成学生的惰性及依赖感。建议改变实习指导方式,真正把教学指导权交到指导单位,增加指导单位对于学生实习考核的比率。加强实习反馈制度建设,使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学生三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深入实习单位进行学习,丰富教师专业视野,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增强教学实习效果。
  3.实习经费投入有限
  教学实习多以校外实习为主,尤其近几年交通费等成本增加,招生规模扩大,实习人数增加,部分实习甚至需要分批次前往实习单位,有限的实习经费略显不足。建议学校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尤其是对于专业的优势实习内容及特色专业,更应保证实习的实效性。
  4.实习合同约束力弱,对实习单位的回报性不强导致实习单位积极性不高
  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单方面向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实践场所,几乎得不到任何回报,且实习合同也是在个人关系基础上所签订,法律约束力不强,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实习单位积极性不高。建议学院与实习单位建立良性互赢的合作关系,如为实习单位提供短期员工培训及参观机会。同时学校可适当增加对优秀实习基地的宣传,给予其适当奖励政策,以稳固其与实习专业的联系。
  5.实习效果的连续性不强
  一些较好的教学实习效果仅仅出现在1~2周的实习期间,学生缺少实习期外的实习机会。建议改变以往固定的教学实习方式和实习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建立“学生—学校—企业”联动模式,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连续在实习基地实习,必要时给学生一些资金补助,以增加实习的长效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家政学创新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研究
  1.实习基地建设与家庭服务业嵌入式对接
  自2003年吉林农业大学招生以来,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家政学专业毕业生。本专业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把家政相关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特色,贴合家政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依据社会对高级家政人才的需求,培养家政管理、家政教育、家庭营养学应用等相关方向的高级家政人才。尤其是2010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文件,并在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家庭服务业办公室。在国家充分重视,社会普遍需求的背景下,家政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基本价值。
  家政学专业为使高级家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为家庭服务业的管理、运行、培训等相关方面培养专门人才。其中,家政企业管理实习、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实习、老年护理实习等课程均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性,强化了人才培养的服务社会功能。
  2007年,家政学专业作为“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吉林农业大学高级家庭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与吉林省妇联、长春市妇联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家政学专业师生参与到吉林省妇联举办的“吉林大姐”家政服务员培训项目中,为家庭服务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多次在长春市“家政服务员技能大赛”中担任评委及指导教师。家政学专业发展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农村为着眼点,为城乡居民提供营养、健康、家庭教育等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家政技能培训,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社会的发展服务。
  2.建立创新型教学实习运行机制,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是增加校外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家政教育现状、烹调营养分析、家庭服务业调查与分析、花艺与茶道、服饰设计与制作、社区家政管理等教学实习十余次,每次实习为期1~2周,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二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均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每次实习前均召开动员大会,系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到场,同时以专项指导教师为主,全体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实习过程指导。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践环节进行专题汇报与总结,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成效。三是设置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和选择标准,保证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同时建立一套评价实习质量的指标体系,保证实习质量。四是建立实习单位对学生共同考核与反馈机制。目前,专业已与七家社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实习结束后学生考核成绩均由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各占50%的比例。同时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信息的反馈,每年都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指导教师召开实习中期检查会议,毕业实习结束后召集毕业生座谈会,反馈和汇报实习成果。
  3.创新三段式实习管理范式,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专业实习中开展“前期培训—过程指导—后期总结”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模式。
  一是前期培训阶段。让部分有所专长的实习基地指导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定期邀请他们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讲座,让学生熟悉并热爱所学专业,熟悉现代家政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应用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过程指导阶段。积极让他们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制作甚至毕业设计中来,把学生课堂搬到实地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实现定岗实习、生产实习与就业直接挂钩。三是后期总结阶段。建立实习单位对学生共同考核与反馈机制。目前家政学专业已与七家社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每次实习结束学生考核成绩均由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各占50%的比例。同时高度重视实习信息的反馈,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并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指导教师召开实习成果发布会,汇报和总结实习成果与不足。
  4.实现家政服务产业“产学研”的结合
  “产”与“学”的结合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与“研”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培养学生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主体是企业和学校,所以利用企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家政学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将继续完善与实习单位的合作,特别是利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吉林农业大学高级家庭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强化为地方服务的意识,为吉林省家政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待岗人员再就业开辟了新渠道。用学校的优势形成了吉林省特色的家政产业,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从而更好的为吉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M].第1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7.
  [2]葛翠华.极具潜力的家政服务业[J].教育与职业,2003,(24).
  [3]吴敏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
  [4]韦化.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
  [5]林家莲.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