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根据中国和日本两方各自统计,中国经济总量正式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从19世纪初期,中国从全球第一跌落谷底之后,经过将近200年的漫长跋涉,付出几代人的心血与努力,方始重新崛起为世界大国。
历史从来是曲折的,却绝不轮回,而是涅槃与超越。
遥望100年前,中国满目疮痍,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20年饱含热忱地写下了《建国方略》的雄文,以期指导中国走向富强文明,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东方大国梦”以及具体的发展方略。在书中,这位“现代中国之父”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构建了一个通过实业救国的东方大国之梦。奈何先后遭遇军阀割据,外敌入侵,内战纷争,乃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内耗,一直到改革开放,几乎是一个甲子之后,中国方始重振大国之梦。30年改革开放,中国几乎是走完了全球其他大国上百年的历程,恰如一次急行军式的万里长征。
用五百年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然将处于发展之中,而中国超越美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强国,保守估计,亦需要三五十年。在这未来的五十年内,中国仍然需要一场震古烁今的改革。正如100年前的先贤梁启超所期待,再造一个“少年的中国”。亦如革命先烈方志敏所言,新建一个“可爱的中国”。
全球大国崛起,无不是以强大的城邦崛起为先导。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特大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兴盛的标志;而纽约、芝加哥、底特律以及后来洛杉矶的兴起,则是美国从草创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标志,在亚洲,东京和横滨、大阪的崛起,亦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腾飞的巨大成果。
同样,中国的崛起,亦是以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崛起为标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的相继崛起,使中国沿海呈腾飞之势,同时,历三十年,最终带动整个中国的腾飞。在这过程中,中国亦诞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除西安、重庆和武汉外,其他如香港、广州、深圳、厦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青岛、天津、大连以及北京,无不在沿海崛起。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自此,中国从非均衡战略走向均衡战略,未来时代,各个区域,各个城市蜂起争雄的时代即将来临,亦最终造就中国普遍繁荣的恢弘气象。
今日是昨日的延续。
考究今天的国家大棋局,我们赫然发现,前人之树,已结今日之果。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种种宏伟设想,如今几乎都已经变为现实。孙中山当年设想中国要建成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大港,如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湛江,香港俱已成为亿吨巨港,远远超过他当年的设想。而他当年所提议的建设三条全国铁路主干线的设想,则已经被新的四横四纵所取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无论是孙中山的“改良现有水路”还是毛泽东的“截断巫山云雨”,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建成,亦已成为现实。中国在军工、重工和航天领域的发展,隐约延续了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布局。而中国目前沿海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全国的格局,无疑正是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战略设计的实现。
同样,中国的未来发展,亦必然以今天为根基,“十二五”欲以发展新兴产业和实现产业升级来破解中国未来的产业困局,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甚至是新中国60年以来,中国持续几十年不断努力之上,建立在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的既有地位和定位之上。同样,各个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既要超越,又需要尊重现实。目前,中国各个区域和城市的大跃进式的发展,值得警惕,特别是在中国即将结束高速增长时代,进入长期的中速时代之后,更是如此。所谓飞跃,绝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厚积薄发。
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国家,区域与城市
古语云,500年必有王者兴。意即每500年,必然有大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中,总有英雄应时而出,拯救万民。
而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以及个体力量的勃发,基本上是三五十年就有巨变降临。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也应该有涤荡自我,否定自我,施与革新的勇气与智慧。
美国能够强盛200年,并且至今不衰,就与其强大的自我内部革新能力有关。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与奴隶制的矛盾,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涤荡了污秽,扫清了发展道路,遂一跃为世界第一强国;在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丁路德·金发起的民权运动,完成了对自我的又一次清算与革新,而经历9·11事件十年之后,美国在纽约世贸的废墟上建立了9·11清真寺,族群融合与信仰的宽容,成为美国社会普遍反思后的共识。
中国的强盛,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从孙中山时代的建立共和,埋葬帝制,到毛泽东时代完成对于全民族史无前例的大动员,以及对于阶级和阶层的彻底摧毁,再到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一代一代,既是传承,亦充满了反思与否定。而正是敢于否定,才实现了_一代一代的超越,至今日,中国终于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初步实现了大国崛起。
用多元化的眼光看待发展、传承与变革
国家与城邦,个人与社会,都是如此,既是对于过去的传承,又需要对于过去的变异,甚至是叛逆与否定。
改革开放凡三十年,已如舟至中流,抬头仰望,洋洋江海,但是,却也暗流汹涌,安抵彼岸,还是中流逆水,关系中国未来国运。
耐人寻味的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建国方略》,其实是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其实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实业建设》部分,而孙中山先生的本意,国家的强盛,除了实业的发达,区域的振兴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雄文《民权初步》是关于国家制度建设的构想:《孙文学说》则是讲文明的进化和人心的凝聚。
今日中国,亦当遵循此道。大国的崛起,绝非仅仅是器物文明,而应该借鉴现代国家优秀制度,吸收现代世界主流文明,服膺现代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广泛、深刻、多元的繁荣。
就城市崛起而言,以深圳为例,其所以能够三十年内从一个渔村崛起为中国内陆最伟大的城市,不仅仅因为它在经济发展方面最有效率,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万科等原生态的优秀中国企业,也不仅仅在于其人均总值全国最高。而更在于其在制度创新方面,在全国领风气之先,其社会管理水平在国内一流,而在社会文化领域,深圳则以其开放、宽容、博大、多元为特色,成为中国最开放的活力之城。
本次“十二五”提出了转变未来发展模式,而这种转变,亦将是多重的,既包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亦包含社会制度变革,以及文明的进化等领域。中国未来需要多方位的全面改革,而并非目前只敢改革经济领域,中国需要彻底告别“跛足巨人”。无论国家还是城邦、区域的发展,亦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国家或者城邦的辉煌,永远不只是器物文明,社会体制的改革,主流价值的认同,才是未来强盛之道。
上个世纪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语,中国必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遥望海天,梦想可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是知易行难,吾国吾民亦应慷慨任之。
如此,方才能够洞烛先机,看清楚未来100年的国家与区域发展大略。从多重坐标中,找到中国在世界,在时代中的位置。
历史从来是曲折的,却绝不轮回,而是涅槃与超越。
遥望100年前,中国满目疮痍,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20年饱含热忱地写下了《建国方略》的雄文,以期指导中国走向富强文明,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东方大国梦”以及具体的发展方略。在书中,这位“现代中国之父”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构建了一个通过实业救国的东方大国之梦。奈何先后遭遇军阀割据,外敌入侵,内战纷争,乃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内耗,一直到改革开放,几乎是一个甲子之后,中国方始重振大国之梦。30年改革开放,中国几乎是走完了全球其他大国上百年的历程,恰如一次急行军式的万里长征。
用五百年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然将处于发展之中,而中国超越美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强国,保守估计,亦需要三五十年。在这未来的五十年内,中国仍然需要一场震古烁今的改革。正如100年前的先贤梁启超所期待,再造一个“少年的中国”。亦如革命先烈方志敏所言,新建一个“可爱的中国”。
全球大国崛起,无不是以强大的城邦崛起为先导。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特大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兴盛的标志;而纽约、芝加哥、底特律以及后来洛杉矶的兴起,则是美国从草创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标志,在亚洲,东京和横滨、大阪的崛起,亦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腾飞的巨大成果。
同样,中国的崛起,亦是以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崛起为标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的相继崛起,使中国沿海呈腾飞之势,同时,历三十年,最终带动整个中国的腾飞。在这过程中,中国亦诞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除西安、重庆和武汉外,其他如香港、广州、深圳、厦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青岛、天津、大连以及北京,无不在沿海崛起。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自此,中国从非均衡战略走向均衡战略,未来时代,各个区域,各个城市蜂起争雄的时代即将来临,亦最终造就中国普遍繁荣的恢弘气象。
今日是昨日的延续。
考究今天的国家大棋局,我们赫然发现,前人之树,已结今日之果。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种种宏伟设想,如今几乎都已经变为现实。孙中山当年设想中国要建成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大港,如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湛江,香港俱已成为亿吨巨港,远远超过他当年的设想。而他当年所提议的建设三条全国铁路主干线的设想,则已经被新的四横四纵所取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无论是孙中山的“改良现有水路”还是毛泽东的“截断巫山云雨”,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建成,亦已成为现实。中国在军工、重工和航天领域的发展,隐约延续了毛泽东时代的三线建设布局。而中国目前沿海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全国的格局,无疑正是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战略设计的实现。
同样,中国的未来发展,亦必然以今天为根基,“十二五”欲以发展新兴产业和实现产业升级来破解中国未来的产业困局,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甚至是新中国60年以来,中国持续几十年不断努力之上,建立在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的既有地位和定位之上。同样,各个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既要超越,又需要尊重现实。目前,中国各个区域和城市的大跃进式的发展,值得警惕,特别是在中国即将结束高速增长时代,进入长期的中速时代之后,更是如此。所谓飞跃,绝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厚积薄发。
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国家,区域与城市
古语云,500年必有王者兴。意即每500年,必然有大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中,总有英雄应时而出,拯救万民。
而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以及个体力量的勃发,基本上是三五十年就有巨变降临。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也应该有涤荡自我,否定自我,施与革新的勇气与智慧。
美国能够强盛200年,并且至今不衰,就与其强大的自我内部革新能力有关。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与奴隶制的矛盾,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涤荡了污秽,扫清了发展道路,遂一跃为世界第一强国;在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丁路德·金发起的民权运动,完成了对自我的又一次清算与革新,而经历9·11事件十年之后,美国在纽约世贸的废墟上建立了9·11清真寺,族群融合与信仰的宽容,成为美国社会普遍反思后的共识。
中国的强盛,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从孙中山时代的建立共和,埋葬帝制,到毛泽东时代完成对于全民族史无前例的大动员,以及对于阶级和阶层的彻底摧毁,再到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一代一代,既是传承,亦充满了反思与否定。而正是敢于否定,才实现了_一代一代的超越,至今日,中国终于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初步实现了大国崛起。
用多元化的眼光看待发展、传承与变革
国家与城邦,个人与社会,都是如此,既是对于过去的传承,又需要对于过去的变异,甚至是叛逆与否定。
改革开放凡三十年,已如舟至中流,抬头仰望,洋洋江海,但是,却也暗流汹涌,安抵彼岸,还是中流逆水,关系中国未来国运。
耐人寻味的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建国方略》,其实是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其实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实业建设》部分,而孙中山先生的本意,国家的强盛,除了实业的发达,区域的振兴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雄文《民权初步》是关于国家制度建设的构想:《孙文学说》则是讲文明的进化和人心的凝聚。
今日中国,亦当遵循此道。大国的崛起,绝非仅仅是器物文明,而应该借鉴现代国家优秀制度,吸收现代世界主流文明,服膺现代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广泛、深刻、多元的繁荣。
就城市崛起而言,以深圳为例,其所以能够三十年内从一个渔村崛起为中国内陆最伟大的城市,不仅仅因为它在经济发展方面最有效率,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万科等原生态的优秀中国企业,也不仅仅在于其人均总值全国最高。而更在于其在制度创新方面,在全国领风气之先,其社会管理水平在国内一流,而在社会文化领域,深圳则以其开放、宽容、博大、多元为特色,成为中国最开放的活力之城。
本次“十二五”提出了转变未来发展模式,而这种转变,亦将是多重的,既包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亦包含社会制度变革,以及文明的进化等领域。中国未来需要多方位的全面改革,而并非目前只敢改革经济领域,中国需要彻底告别“跛足巨人”。无论国家还是城邦、区域的发展,亦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国家或者城邦的辉煌,永远不只是器物文明,社会体制的改革,主流价值的认同,才是未来强盛之道。
上个世纪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语,中国必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遥望海天,梦想可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是知易行难,吾国吾民亦应慷慨任之。
如此,方才能够洞烛先机,看清楚未来100年的国家与区域发展大略。从多重坐标中,找到中国在世界,在时代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