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消除这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跨越母语与目的语障碍的最佳联结点。
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文化导入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时,不仅涉及语言,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外语教学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既然语言与文化关系如此密切,那么研究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外语教学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其表现形式还受非语言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非语言因素指的是对语言形成、发展和使用起重要影响,而又不属于语言范畴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来自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地域、民俗等各方面,在这些因素中,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如若将两者分离,必然会损其一。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种,其生成受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现代英语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它有着能为不同文化背景所共同接受的内在因素,比如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系统化的语法规则、简洁的拼写方式、悦耳规范的发音等等。当前,与文化交流和经济、政治等非语言因素的变化相一致,语言的发展地位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汉语正在成为重要的语言之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这说明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跨文化交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外语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实际训练内容应该是跨文化的,应该是汉语文化和以英语文化为主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际,没有这种跨文化的交际,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英语作为一门公认的国际用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媒介。参与国际交往的新时代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顺利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即偏重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发音正确,语法上也无懈可击,但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费解,甚至误解。外国人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讲英语时所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往往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与此同时,我们过去在外语教学中还有一种错误的导向,就是没有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是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这种做法突出体现在各种外语等级考试中。各级考试过多的注重了学生对语法、词汇、写作、翻译等能力的应用,而忽视了学生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交际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的直接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误会,从而使交际失败。外语教学就是要跨越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阻隔,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然而,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交际能力,单纯的文化知识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文化教学需要跨越这一层次,探索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途径。我国的英语教学应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有人曾为培养文化意识作了如下定义:“培养学习者认识到母语与异国文化可能会有异同,需要从多重角度判断和理解这些文化,学习文化知识只是这一培养过程的开始。”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排除母语的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日常学习外语的经验教训表明,我们总是受母语的干扰,当我们接触外语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把外语转化成母语,很难直接用外语思维。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全新的学习模式,学习外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是改变用母语文化看待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有其特定的生成背景,学习外语要注意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和联结。我国现行的大部分外语教材选材广泛,很多语篇已经涉及到了目的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培养外语交际能力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其次,要注意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在外语教学中,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最后,还应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言结构的影响。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总之,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作为外语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因素的讲授。以文化知识为教学起点,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外语。
参考文献:
[1]姚艳梅. 浅析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 理论导刊, 2004,(9):57-58.
[2]吴丽芳.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邢台学院学报, 2006,21(1):70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吴菲,仲玉荚.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50-52.
[5]罗益群.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3)
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文化导入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时,不仅涉及语言,而且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外语教学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既然语言与文化关系如此密切,那么研究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外语教学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其表现形式还受非语言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非语言因素指的是对语言形成、发展和使用起重要影响,而又不属于语言范畴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来自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地域、民俗等各方面,在这些因素中,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如若将两者分离,必然会损其一。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种,其生成受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现代英语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它有着能为不同文化背景所共同接受的内在因素,比如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系统化的语法规则、简洁的拼写方式、悦耳规范的发音等等。当前,与文化交流和经济、政治等非语言因素的变化相一致,语言的发展地位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汉语正在成为重要的语言之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这说明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跨文化交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外语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实际训练内容应该是跨文化的,应该是汉语文化和以英语文化为主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际,没有这种跨文化的交际,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英语作为一门公认的国际用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媒介。参与国际交往的新时代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顺利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即偏重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发音正确,语法上也无懈可击,但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费解,甚至误解。外国人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讲英语时所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往往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与此同时,我们过去在外语教学中还有一种错误的导向,就是没有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是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这种做法突出体现在各种外语等级考试中。各级考试过多的注重了学生对语法、词汇、写作、翻译等能力的应用,而忽视了学生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交际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的直接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误会,从而使交际失败。外语教学就是要跨越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阻隔,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然而,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交际能力,单纯的文化知识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文化教学需要跨越这一层次,探索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途径。我国的英语教学应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有人曾为培养文化意识作了如下定义:“培养学习者认识到母语与异国文化可能会有异同,需要从多重角度判断和理解这些文化,学习文化知识只是这一培养过程的开始。”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排除母语的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日常学习外语的经验教训表明,我们总是受母语的干扰,当我们接触外语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把外语转化成母语,很难直接用外语思维。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全新的学习模式,学习外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是改变用母语文化看待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有其特定的生成背景,学习外语要注意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和联结。我国现行的大部分外语教材选材广泛,很多语篇已经涉及到了目的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培养外语交际能力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其次,要注意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在外语教学中,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最后,还应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言结构的影响。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总之,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作为外语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因素的讲授。以文化知识为教学起点,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外语。
参考文献:
[1]姚艳梅. 浅析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 理论导刊, 2004,(9):57-58.
[2]吴丽芳.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邢台学院学报, 2006,21(1):70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吴菲,仲玉荚.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50-52.
[5]罗益群.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