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的多维价值论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士”学位试点和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的进程。文章从学习价值、发展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力资源价值等角度出发,指出“工士”学位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发展的引领力量、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教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靠保证。因此,“工士”学位授予制度应该在国家层面得以确立并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士”学位 价值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 ),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职业教育;杨楠(1990- ),女,河南安阳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资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A184,项目主持人:李梦卿)和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14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VE201408,项目主持人:李梦卿)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5-0008-03
  2014年6月20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1103位应届毕业生授予了“工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内第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向毕业生授予学位,探索试点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学位”通道的路径。“工士”学位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专门设立的学位,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工士”学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学位制度的行列,具有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高等教育学位体系的功能。同时,“工士”学位的设立在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等方面也表现出积极的价值。从价值论的层面来看,“工士”学位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生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共同要求。
  一、学习价值论:“工士”学位是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学习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让人追逐、适应、认识、掌控和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获得“营谋生计”的知识与本领;另一方面,学习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使人既顶天又立地,既上天又入地。①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其实现最高价值。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综合近年来北京、河南、湖北等地的高考情况可以看出,高考成绩在200分甚至更低分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向更多有意愿和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敞开了大门。②但是,高职院校被普遍认为是低分者的备选对象。2013年3月,麦可思研究院对我国部分高职高专新生遇到的主要学习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占将近一半的比例。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云:“或生而知之者,或学而知之者,或困而知之者,及其知之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要在修得规定的学分,且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合格后才能取得学位,获取学位的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没有相应的学位,学生毕业压力相对较小,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有严重的学习倦怠,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增设学位,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位的授予标准就是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的授予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学位是对经过专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的学习者所达到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等的认可,是衡量个人知识水平的工具。社会以一定的标准对个体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价和认可,是激励学习者学习的重要法宝。③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对学习成绩、学术成果等方面的科学评价指标,而学位正是对学习成绩、学术成果等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是对达到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学生给予认可,可以激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士”学位是衡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尺。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士”学位的授予标准是“三证”“四合格”。“三证”是指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能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三级)、计算机等级证;“四合格”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合格、学业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合格、跟岗实习合格。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委员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技能水平进行全面审核。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德、能、智、技”的学位授予标准④。“工士”学位的授予标准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提供了参考,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要求。学生要想取得学位就必须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工士”学位的授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懈怠的现状,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价值论:“工士”学位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生发展的引领力量
  发展价值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标、方式及其伦理属性等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的表达。⑤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应该定位于终身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曾说:“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是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⑥他认为,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面对这一连串挑战。终身学习是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强调公民要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的责任和义务,即公民必须积极接受终身教育,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努力发展自己。终身教育则强调教育制度为公民实现终身学习而应该担负的责任,需要政府提供制度、环境以及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建立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⑦工业化、信息化等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是高技能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主要渠道。⑧高等职业教育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大众性,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⑨但是,学位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终身学习。我国的终身教育是与学位制度的上升性、连续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没有相应的学位。虽然国家有“专升本”的相关政策,但比例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希望通过“专升本”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这条路对大部分高职生而言很难走得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难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相应的学位,使其进入学位通道。“工士”学位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为依据提出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与美国社区学院的“副学士”学位相比功能更加完善,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   科技的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技能型人才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和提高。技术的更新引发职业的变更,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培训的漫长的过程,需要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延伸的首要任务是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位制度上的衔接,学位制度衔接不成功,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了终结性教育。设立“工士”学位,即打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位”制度上的沟通渠道,满足了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自我并向终身学习方向发展的愿望。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高职院校1071所,2010年增至1113所,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1280所和1297所。11高职院校数量以及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虽然都在持续上升,但是传统观念影响下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为了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12。21世纪需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低,严重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因此改革评测标准成为必然。“工士”学位的“德、能、智、技”授予标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工士”学位促使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生发展的引领力量,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新常态标准。
  三、教育价值论:“工士”学位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价值论解决的是教育如何满足个体和社会需要的问题。现阶段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填补学位空缺成为主要任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中学位的定义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荣誉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水平,或是彰显其在某一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3它代表社会对获取学位者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有待提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要社会的认可。“工士”学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部分学生升学的桥梁,改变了高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成例,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马丁·特罗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系统是多样的,因此,它的社会功能、质量标准也是多样性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其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应该参考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期望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科学设置。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必然。“工士”学位的“德、能、智、技”授予标准,不仅规范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等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工士”学位的设立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质量评价标准。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重视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15高等职业教育是要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6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工士”学位规范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而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士”学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自我诉求和需要、自我完善和创新,是教育价值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充分体现。
  四、社会价值论:“工士”学位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价值论植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中,其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提供新的价值指向和基本理论框架,促进转型社会中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生成。17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地位差异,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吸引力。据统计,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7%左右;2007年占了高等教育招生的“半壁江山”;2008年达到51%,第一次超出了本科院校学生;2009年招生比例开始下降,到目前仍处于连续下滑的状态,并有可能继续下滑。18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下降有适龄教育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教育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企业在选择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会关注其教育学历,在大部分人眼中,高学历就代表着高学识、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学位的授予,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就业条件比不上本科、研究生甚至是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让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享有同等的“学位”权,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生源的拉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工士”学位的设立将有利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四大改革”“六大创新”“五大对接”的理念。在“五大对接”的内涵中提出应该完成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19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学位是完成对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工士”学位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且“工士”学位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新生的报到率存在很大差别,这与我国学位体系设置的不完整有较大关系。高职院校没有学位的授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2014年7月5日上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举办“校园开放日”,千余名家长赶往该校咨询,家长在高职学校是否有学位授予以及未来是否会有学位授予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有家长咨询,孩子如果就读高职大专,将来毕业后是否也可以如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一样,获得“工士”学位。对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目前尚无此计划。20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设立问题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关注。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能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消除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五、人力资源价值论:“工士”学位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靠保证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正常劳动能力或提供智力服务的人的能力,而不是人本身。21人力资源价值即事物在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降低人力资源浪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价值。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时期,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数量甚至多于普通本科教育,如下表所示。
  随着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岗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岗位对技术的要求随之改变,不再需要简单的劳动技能,而是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力。这就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并可持续发展。22“工士”学位的“德、能、智、技”授予标准起到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促成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经济的发展不单纯依赖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因此,应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工士”学位的授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升学,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受教育经历以及技术技能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突出的是专业性、职业性。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但由于没有学位的授予,也就缺少能够证明学生技能、素质的标准,导致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缺乏优势。“工士”学位的“德、能、智、技”授予标准遵循“综合考评,能力为重”的原则,在综合高职特色、劳动力市场需求、学位本质属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学位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规定。23“工士”学位的“德、能、智、技”授予标准不仅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而且在学业成绩、思想道德素质、职业胜任能力等方面也设置了相应的评测标准,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全面性。“工士”学位与学士学位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职业性24。正是这种职业性使“工士”学位在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靠保证。
  此外,“工士”学位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工士”学位的授予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有更加明确的定位,避免选择不合适的员工,减少对不合适的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所造成的企业人力资源浪费。“工士”学位的授予给予高职毕业生一定的“身份”,同时也为企业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方向和参考,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浪费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源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要社会的认可,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向毕业生提供学位证明。“工士”学位的设立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并达到毕业要求的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学位证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地位。因此,为高职院校学生授予“工士”学位的改革,应该作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全面实施25。
  [注释]
  ①卢俊勇,陶青.论学习价值的完整性[J].教育探索,2011(6):10.
  ②14李建求,阮艺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因应策略[J].高教探索,2002(2):39.
  ③13黄宝印,陈艳艳.学位内涵与功能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65.
  ④23李梦卿,安培.从工士学位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14(22):15.
  ⑤罗建文.发展价值论的理论论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7.
  ⑥(美)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1.
  ⑦齐幼菊,龚祥国.终身教育体系构架探析[J].学术论坛,2010(11):29.
  ⑧⑩鲁武霞.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及其超越——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2,91.
  ⑨1222申国昌,刘京京.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22):5,7,6-7.
  11教育部网站.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2013-09-04.
  1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8.
  16江小明,高林.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3(4):46.
  17庞景君.社会价值论刍议[J].哲学动态,1997(2):15.
  18梁国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直面存亡之境[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64.
  19陈衍.2012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瞻[J].职业技术教育,2012(6):48.
  20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无“工士学位”授予计划[EB/OL]. http://report.qianlong.com/33378/2014/07/05/8525@9719294.htm,2014-07-05.
  21程蕾,刘仲文,艾新宇.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8(1):26.
  24李梦卿,安培,王克杰.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兼谈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56.
  25曹晔.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68.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变电站的直流系统出现接地故障时,将会极大的影响变电站保护及自动装置正常动作,严重危及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及时对直流系统出现的接地故障进行处理对变电站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变电站直流系统运行方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直流系统接地的危害以及查找处理方法。  【关键词】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运行方式;处理方式  变电站直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系统的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监控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