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中央政权、皇权与税金流动的关系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中海东部地区(麗范特)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古希腊蔚蓝色的海洋文明,对其西部的古罗马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中心是研究大规模区际税金在西部地中海之流动。大规模税金流动是通过地方区际贸易与交易完成的。区际贸易量由资金供给量决定。而资金来自税金和租金。古罗马政治权势集中在大税吏手里。从行省来首都的租金、税金多由皇室、中央精英花销,成为贸易发展的动力源泉。反映出海洋文明对罗马文明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古罗马;中央政权;皇权;税金流动;关系;大规模区际税金;西部地中海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085-03
  税是打开政治之门的钥匙,因为搞政治离不开钱,要钱就要征税。研究古罗马征税问题,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借鉴古罗马中央政府有关政策、宪法、海关进出口、国际贸易、税法等方面的经验,更好地为我们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公元前2—1世纪,罗马政府在全帝国范围内征收巨量税金。公元前200—157年间,总收入6.10亿狄纳里乌斯,其中行省税收1.30亿狄纳里乌斯,占收入的21.311%。公元前150—90年,行省税收就达到90%[1]。巨量税金极大刺激了全国贸易量的增长。税金用于其他行省或意大利,缴税省要输出等量产品赚回税金。大规模区际税金与贸易之流动大抵围绕着帝国的三个地带展开:防御部队驻守的前线省;包括西班牙、山南高卢、北非、小亚、叙利亚和埃及在内的富裕缴税省;花销巨量税金的意大利和罗马城(宫廷和中央政府)。前线省和意大利、罗马城消耗的税金超过缴税省。这暗示前线省和意大利和罗马城(宫廷和中央政府)交易的产品等同于输入的税金。核心是大规模区际税金和贸易流动。
  一、区际(行省)网络与经济交易
  大规模税金流动是通过地方贸易与交易完成的。税金及税区外之交易对耕耘者产生巨大压力。罗马征服前,耕耘者不付税金,如今必须生产更多粮食以支付税金。耕耘者、工匠出售农产品、工艺品、纺织品、革制品、珀特思[pots],以换取税金。D.P.S.孔雀(D.P.S.Peacock),在“罗马船运和贸易:不列颠和莱茵省”一文中考察了珀特思(pots)考古证据及其分布图例证了长途贸易的能力和方向。J.都.普拉特.泰勒(J.du Plat Taylor)和H.柯丽瑞(H.Cleere),在《不列颠考古学研究报告》(1978:49)中也论述了以货代税,产品直接运往税金贸易区,例如西班牙橄榄油运往罗马城。长途运粮尤其陆运,要花很高的代价;德鲁繆(J.Delumeau)在《罗马社会经济史》(1959:521)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种简单生产、分配、消费模式,累积效应很重要。农业生产、劳力划分、工匠数目、城镇规模、地方市场、长途商业均有增长。政府公务员(文官和武官)、国家机器(现役部队、警察等),以税金为薪水,以购买粮食、服役和来自遥远的缴税新省的工艺品。前线将士和后方官员的需要促进产品增长。这暗示:经济在货币化,交易在商品化,生产、消费间的关系在延伸,中间贸易、船舶抵押、银行事业在崛起,城市发展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M.芬利(M.Finley)在《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1977:305)“古代城市:F.D.古朗治至马克思.韦伯及其以后”一文中,论述相当精密、周祥。这诠释了耕耘者个人行为与城镇生产者集体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土地贵族居住在城市,行省精英将租金花在行省城镇,有助于形成地方贸易网。都市化地区如叙利亚和小亚细亚西部建立良好区际网,进行大规模区际贸易。罗马征服推进了原有地区包括先进经济区在内的经济模式的发展。贷款给农场主,当偿还不起巨息时,就扣押不动产、资金、劳动力和土地,实际上贷款只是对税金和贸易长时段相向交流的短暂适应。当地人只得接受事实:税金不花在本地,而花在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如意大利、罗马城(宫廷和中央政府)和前线省这些“磁场”最大引力区,结果,核心省地区因征服而日益富裕,这些先进区很快适应经济巨变,帝国早期经济普遍繁荣。首先,税金刺激了征服中形成的复杂贸易网。其次,贸易是在互惠互利、互为供需基础上流动的。地中海盆地成为重要出口贸易区。第三,需求结构和数量受到地中海气候尤其是雨量波动的严重影响。小麦、大麦、葡萄酒、橄榄油不需长途贸易。但年降雨量剧烈波动造成作物产量过剩或短缺,不可预知的粮食过剩和市场需求也随之产生波动。
  区际粮食贸易,大多是海运贸易。舶来品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要。简单地分为中央精英和土地贵族、奢侈品贸易和粮食贸易,不能妥善解决罗马经济的复杂需求。这严重导致帝国交易品种、数量的复杂性。证据如下:虢爱特音(S.D.Goitein)在《地中海社会》(1967)中,论述了公元前10世纪以后古典地中海贸易。同时,《古罗马经济研究》亦列举了T.富饶柯(T.Frank)产品清单,反映了古典经济史观。纳米邸崖(Numidia)的帕美拉(Palmyra)进口税表反映了贸易者的组织、手段。早期罗马帝国船舶吨位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根据庞美(P.Pomey)和特車密(A.Tchernia)在《航海考古学》(1978:233),“罗马军舰和商船的最大吨位”,公元前1世纪,有400吨位的船舶,与公元15世纪热那亚和威尼斯相当。科森(L.Casson)在《古代世界船舶和航海术》(1971:183)中也有相关论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200年间,西部地中海水下考古证据表明,船难陡然增长。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是前两个世纪的4倍,也高于公元后头两世纪。颇具意义重大的是,公元后头两个世纪船难数是公元后200—400年的2倍。这表明,帝国扩张期和帝国早期(200B.C.-A.D.200),海运贸易比以前频繁,贸易量远远超过此后一千年的总和[2]。这样,大规模区际贸易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区际网络形成。
  二、区际(行省)贸易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区际贸易量的增长由资金供给量决定。商界主顾间的关系是通过货币交易来完成。货币交易是罗马长途贸易的重要因素。这种流动量反映了政治权势的掌控现状,影响但不依赖贸易水平。   政府凭借政治权势通过税金、贸易和租金扩展货币量。帝国劳动力80%~90%是消费自己产品的耕耘者。大部分农场主深受税金、租金和市场商品的影响,如刀具、衣服、武器、食盐等生活用品。罗马上层精英极其富有,中下层亦不同凡响。因此大量粮食和商品需要交易。租金、税金都征自农场主的产品,支撑罗马社会上层建筑。罗马政府向西部行省提升租金数目。缴租农场主必须出售粮食和劳动力以挣回所缴租金。这暗示:地方城镇的粮食市场在发展。元老和金融贵族来自行政区和地方的租金,在日益增加。居住在城镇的农场主花更多租金。为了理解罗马政治经济学,我们不得不考量临时的苛捐杂税、常规的税金和租金间的平衡关系。既然不易增产,税金和租金就为有限剩余而竞争。私税越重,国税就越轻。由于税金和租金促进罗马经济的货币化、商品化和城市化,税金和租金大都花销在遥远的其他地区。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200年,区际贸易巨增。帕克博士(Dr.A.J.Parker)收集545艘沉船,大部分来自意大利、法兰西和西班牙沿海附近,公元前157—50年——晚期共和国,罗马银币剧增10倍。详情参见米歇尔·柯罗福德《目录》和《罗马共和时期钱币》有关内容。公元前157—50年间,罗马每年发行银币量。按年代顺序,币模是流通硬币量中唯一载体。每枚币模通常能铸造30 000枚钱币。公元前157—50年间罗马流通银币量提升了10倍。按常理,贸易量与货币流通量是成正比的,流通银币量增长了10倍,那么贸易量也必然增长10倍。
  货币供应和货币经济增长依赖两个进一步的条件:
  一是公元前157年银币损失率。帕特森(Patterson)分析得出结论是:公元前157年银币年损失率为2%。此后百年,罗马货币增加了10倍。
  二是公元前157年银币初始库存。公元前157年初始库存,即罗马流通银币的储藏量。据米歇尔·柯罗福德(Michael Crawford),公元前158年储藏银币3 500万第那里。公元前120年,初始储藏量3 500万第那里,不足银币公元前158年的1/10。值得注意的是,苏拉以前,东部地中海储藏室银币极少,这一诠释很重要,说明我们研究对象只是意大利和西部地中海的钱币供应。
  公元前70年,西班牙继续铸造巨量银币。罗马本土银币增长代替被征服区铸币。共和国西部地中海供应的钱币的确增加了。新铸币数量巨大,公元前119—80年,每年平均1 400万第那里,消耗50余吨白银,相当于16世纪从美洲输入欧洲白银的半数[2]。公元前157—97年间,柯罗福德认为,铸币量主要由军事开销决定。公元前157—97年白银铸币量和军事开销间相互关系为100∶88[2]。
  从这个意义讲,首先,军事开销是决定罗马政府铸币量的最为重要因素。其次,元老贵族对每年国家需要的金银币有总量控制。说明政治权势对资金与贸易量以及货币经济的影响与密切制约关系。
  三、皇权掌控区际(行省)货币经济流动
  公元1—2世纪,帝国货币经济,突飞猛进。
  公元前157—50年间,西部地中海罗马银币供应量巨增,说明此间西部地中海货币经济,突飞猛进,地中海水下考古铸币量和货物量俱增,说明长途海运贸易增长。公元1世纪中叶以降,累进效应促进大量旧币重铸、大量新银币贬值。假如,罗马货币经济简单化和地区化,国家在一个地区开销不会冲击另一个地区。钱币只在本区流通,那么,我们面临两个无法诠释的问题:第一,核心行省如何贸易和获得银币、税款?我们知道,罗马国家没有设立经营银币的机构,以经营国家开销。第二,皇帝在某地区巨量花销。例如M.奥里略长期在多瑙河地区作战,留下巨量金银币储存遗迹。南德、北意、高卢、巴尔干和叙利亚的驻军城镇出土90 000余枚银币,据此,我认为,早期罗马帝国货币经济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公元后50—200年,由皇帝定夺增减铸币数量。显然,全帝国范围内各地区铸币率大致相同。例如,图拉真头像硬币与戴克里先头像硬币比较。我们知道,国家开销集中于罗马城和前线。钱币刺激贸易流动。韦斯帕芗和提图斯时期(A.D.69-81),铸币量剧增,图密善时期(A.D.81-96)巨降。涅尔瓦和图拉真时期(A.D.96-117)铸币量又意味深长地上升,然后整个公元2世纪大部分时间又持平。这是一个经济稳定时期。西部考古证实,公元3世纪某些城镇萧条,贸易额下降。中央政府以货代税,用定量小麦而不用金钱支付军队和官员。结果税金萧条,引发贸易萧条。这就证实中央政权对罗马经济的直接影响,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罗马帝国经济一体化的掌控。
  税金及其刺激贸易发展是帝国货币流通的重要因素。前文提及,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200年,海运贸易有所增长,罗马和西部地中海流通银币量增长10倍。早期帝国流通银币量大于共和晚期。这些论据彼此支撑。早期帝国税收及其对罗马经济史产生重要影响,税金刺激贸易。
  中央精英消费大部分从行省来首都的租金和税金,同样对贸易产生影响。紧急时,如起义、蛮族入侵或皇帝宫廷奢侈,政府不得不通过花销储备金、没收富人地产和财产、增加税金、贬值银币等方法满足财力需求。罗马和平时代,银币一再贬值。快速贬值带来一个螺旋式通货膨胀,影响领薪将士和政府官员。贬值和通货膨胀与税金增长不成比例;贬值成为避免税率增长的重要手段。将士和地方官,承担以货代税。中央政府不再将大量金钱从帝国一端转移到另一端。
  富饶柯(ESARv.7)估计,奥古斯都时期,全国税收4亿5千万HS,军队支出2亿7千5百万HS。三十万部队每年花4亿HS,包括老兵退役金和特权兵、军官的开销。但有巨大不确定因素。但军队开销构成罗马国家预算中最重要的一项[2]。罗马将士薪水任何时期都没超过奥古斯都水平。显然,对食物需求依赖气候、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和能量。我们对消费最基本的净余产量和毛重产量加以区别,对最基本消费量需要增加种子,以满足农民翌年播种庄稼的需要。基本毛重产品包括所有粮食产品,足够维持基本生活,但不包括其他生产活动,首先排出被服、居住和供热。这是对毛重产量的最基本估价。奥古斯都初期,罗马帝国人口为5 400万。最基本净消费人均年250公斤小麦。《农业志》记载,意大利农作物产量是种子的四倍。罗斯托夫采夫认为,每摩底斯3HS(6.55公斤)。古罗马著名农业经济史学家。科鲁美拉(Columella)在《论农业》中强调,“意大利谷物与种子比为4∶1。”罗特丽(C.Rotelli)在《意大利河流史》 (1968:121)“N.艺墨珥赛的农业生产效率”覃研了罗马税率问题,结论是粮食采用什一税。埃及有效税率高于意大利10%。罗斯托夫采夫(M.I.Rostovtzeff)在《谷物研究》(149页)对此也有专题阐释。因此,总产量越高,税率越轻。总产量至少与两倍基本生活费用平衡,税率少于10%。结论是,罗马国家税金,多于16世纪但少于1700年崛起的法英[2]。
  由于罗马帝国行省精英行政管理者极少,因此相对来说,罗马政府用在军政官员及公务员、将士的花销很少,因此罗马税率在世界历史上比较轻。这就与古代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特威特車特(D.Twitchett)在《唐朝财政管理》(1963:217)、馨盾(W.Hinton)在《梵神》(Fanshen)(1966:39)均提及:公元2世纪,罗马40万人需要一位管理者。公元12世纪,中国拥有相同人口,1.5万人就需要一位管理者。中国政府官员是罗马的25倍。公务员薪水,是罗马帝国25倍。
  中央权力向基层细渗的结果是地方自治,中央政府只是确定城镇及周围地区的税金总量,余下的事由地方官决定。农业税,是将帝国某些利益转移到中央精英的一种投资机制。特注,共和晚期和元首制早期,与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史形成鲜明对照,罗马中央精英在行省扩张土地;意大利人在行省拥有更多土地,更多行省土地贵族进入中央精英,此乃一双向流动过程。结果,早期帝国的中央精英比共和晚期更富有、更具特色[2]。
  参考文献:
  [1] 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5-205.
  [2] Keith Hopkins.Taxes and Trade in the Roman Empire(200B.C.-A.D.400).JRS:1980(70):104-122.
  Relations of Central Political Power,Imperial Power and Taxes’Flow in Rome
  ——Also Analysis on the Flow of Largescale Interregional Taxes in the Levant
  [责任编辑 陈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公立医院改革旨在回归公益性,公益性实现的关键集中体现在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现阶段,在取消药品加成的收入补偿途径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公立医院的成本补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对A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医院补偿机制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改;公益性;补偿机制;公立医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177-03  一、公
期刊
摘 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质量的逐步改善,公司控制权的作用逐渐显现;上市公司控制权与公司价值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和公司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基于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这一观点,分别从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这两个角度提出相应假设,并选取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2010—20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股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而加强股权制衡度则可以加强外部
期刊
摘 要:科技语言以及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几千年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很少有人否定科技翻译的科学性原则,但是很多人忽视了科技翻译的艺术性。通过分析科技日语语言的特点,指出科技日语翻译技巧存在科学性的同时,同样存在艺术性。  关键词:科技日语;科学性;艺术性;科技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172-02  一、科技日语语言特点 
期刊
摘 要: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公众更加关注企业的环保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成为社会焦点之一。近年来,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环境责任,但是外资企业是否具有更高的环境责任?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比浙江省内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环境责任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环境责任;外资企业;本土企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
期刊
摘 要:企业员工作为关键性的人力资源,直接关系着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与核心竞争力,而员工培训便是企业获取与发展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的投入、内容、方法、外包、理念等方面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中美企业员工培训的具体差异,并对中国企业发挥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
摘 要:节事旅游以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经济收益大等特点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许多城市甚至各县都开展了节事旅游。张掖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开展一系列节事活动。针对张掖市节庆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张掖市节庆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节事旅游;目的地;影响效应;张掖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高等会计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与审计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对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会计岗位;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5-0263-02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
期刊
摘 要:经济结构提升不只是海西面临的问题,更是个全国性问题。在当今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契机下,尽快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提升是强盛中国经济的重要前提。从海西入手,通过对海西经济建设的研究,以点带面,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模板。以海西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创新体系的前沿平台,探索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经济效应到内地辐射,带动更广泛的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结构;经济协调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产生于行刑社会化的背景之下的一种新的刑罚方式。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中,“社区矫正”这一制度被明确规定下来,为中国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根本上的法律依据。它是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社区矫正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行方式的开放性,基于该特点,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是有效实现矫正效果确保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改变中国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数
期刊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建设的丰厚资源,也是其最深沉的价值追求。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多层次的价值目标体系,提升企业道德实践能力,是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010-03  中国正逐步从制造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