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探索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强调创新的崭新世纪。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发展;没有社会发展就没有时代的进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定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这是建国五十年来第一次提出的写作新要求,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高考和中考作文均占40%的今天,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整体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整体性就是指教师以大胆探索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将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中每一种文体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基本程序融入教学之中,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以构建全篇作文为目的来统帅若干局部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改思想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的必要性
  
  一篇作文就是一个整体,不能对整体的任何一个组成元素随意偏废。比如,有时一个材料很好,但夹在全篇中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我们只能忍痛割爱。一个词语—个句子再生动,再精辟,如果放到文章中成了大仲马说的“大红补疤”,我们也只能暂时委屈它。而有一些互不相关的材料我们又可以用某种手段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可见,凡作文都是从全篇着眼的,写出来的都是文章。甚至有时进行片断的单项训练,其实都应该有全篇的整体思路一这一片断放在全篇中应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要用它……
  传统作文教学自然状态的不严格的教学程序和太严格的“入格大法”,就是忽略了作文的整体性,用枯燥的写作知识将学生作文的整体肢解,以僵化的写作循环将学生作文的兴趣冲淡。因此,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把握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整体性,就是在“过去的少慢差费”和“今天追求的多快好省”之间架起了一座必要的桥梁。
  
  三、探索的可行性
  
  我们强调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当然不是忽略作文的有序性。传统作文教学过程的序体现在:积累材料——分析材料——形成形象(观点)——谋篇构思——形成初稿——修改润色——誊抄成文,简言之,就是吸收——内孕外化。从这个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作文教学的症结就在于过分强调了树木而忽略了森林;过分强调了过程而忽略了结果;过分强调了有序性而忽略了它的整体性。其实,高中学生对三大文体的每一个作文程序都了然于胸,而在三年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在机械地重复上述这些单一的程序而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束之高阁,其效果不言自明。再看初中学生,他们在小学已基本掌握了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表达方式,对记叙文的写人记事、摹景、状物也较为熟悉,而我们还要在记叙文教学上肢解式地强调每一个单一的程序,自然少慢差费。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把握上去认知、创新,其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的。
  作文教学就像高明的建筑师教工匠们建筑宫殿一样,精心设计的蓝图就是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学的蓝本,而每一类工匠的每一道工序就是学生作文中的具体程序,用蓝图去统率工序,就是用整体性去统率有序性,小巧玲珑的宫殿式的优秀作文就完全可能诞生在学生的笔下。刘勰指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其大意就是:总观全文的命意,联系开头和结尾决定取舍,组合章节,经纬全篇,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散漫。这其实也体现出了写文章要把握整体性的思想。古人尚知其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呢?
  
  四、探索的前瞻性
  
  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是素质教育主旋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音符。吉林省教育学院王鹏伟教授在《美、日、俄作文教学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美日俄几个国家作文教学体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是:“一、生活化;二、实用化;三、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其中第三点,正是蕴含了整体性的倾向,值得我们借鉴。龙武通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要实施“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创造教育”。他认为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可见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探索,是时代的需要,而把握中学创新作文的整体性教法,又是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的大胆尝试。
  
  五、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的过程、实例及评价
  
  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要求教师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生动、主动地给予学生比较完整的文体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去尝试体味:尝试创新、感受创新,从而理解创新,并将这些感受用于作文的全过程。这种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刻板模式,另一方面,变化中又有其不变性,那就是它总要或长或短,或详或略地包含四个基本过程:感性体验过程,问题思索过程,理性讲授过程和创造性应用过程。下面以实例加以简要说明。
  我们在本校高中三年级2班要求学生以“树·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散文或诗歌。我们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过程:
  A过程:让学生课余先到校园园艺基地或古藤古树保护区去感受;视听有关树和人生的音乐与影片片断,引发学生对“树·人生”的思索。
  B过程:讲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文中尽可能地体现。
  C过程:让学生写一篇具有创新的散文或诗歌,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积极思维而在实际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中又产生不少问题的境界中。
  D过程:以查有梁先生《树·人生》为例分析其创新的特点及对学生写作的启示。原诗(节选)如下:
  我看见树,
  我看见树,
  就看见进化,
  就看见人生,
  在临界点要分叉。
  在关节处要更新。
  树枝向上伸展,
  双手向上用劲,
  冒出新芽;
  敢于攀登;
  根须向下延串,
  双脚向下踏地,
  对称触发。
  基础打稳。
  来自土地,又保护土地; 来自他人,又服务他人;
  吸收空气,又净化空气; 倾听声音,又发出声音;
  聚集能量,又转化能量; 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
  遗传信息,又变异信息。 学习作品,又写出作品。
  讲解:这首诗以“进化”这一科学概念将“树”与“人生”联系起来,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首诗的创新之处在于:看到树,就看到“生物的进化”和“人生的发展”。说出了别人可能想到但不曾说出的话。从诗句中,学生不难悟出一些未能直接写出的思想,达到了“从可以言传的诗句中,悟出不可言传的感受”的目的。
  E过程:让学生读、听、悟后再修改作文,再互相进行鉴赏评价。
  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的关键在于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起来,要将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要将系统与实练统一起来,要将理性引导与经验扶助统一起来。其评价依据是:1、教师的教案要逻辑简明,前后联系,形成体系;2、教师的讲课要问题鲜明,启发思考,促进创新;3、教师的教法要突出整体性,恰当变换,富于感情与智慧;4、学生的状态要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热情创新;5、学生的学法要独立思辨,动手操作;6、学生的作文要思路清晰,掌握要领,勇于尝试。
  
  (审稿:梁侠编校:王 芳)
其他文献
由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动调整,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对高校学生工作中危机事件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确保高校的秩序和正常运转,给学生营
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过程技术监督管理的建议,包括编制好科学完整的施工作业组织规划、完善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手段、加
为通过计算机技术低成本的、高效的、准确的解决建筑火灾安全问题,对计算机技术在建筑结构火灾安全上的综合应用进行研究,并以某一小学教学楼为例将应用成果进行展示。首先,
<正>甜菜碱(Betaine)又称三甲基甘氨酸,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其中甜菜糖蜜和藜科植物中含量最高。近些年来,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利用甜菜碱作为鸡、猪、鱼、宠物等的饲料添加剂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一重点呢?    1、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把握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关系    (1)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基本内容是:①相信
期刊
文章首先对建筑施工污水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建筑施工中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技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新型生态透析处理工艺,最后从提升水循环利用率、
文章阐述了混凝土喷射机的选择与应用和喷射前的准备工作;分析了喷射过程的控制与处理,包括喷射剂的应用、确定喷射厚度、控制含水率、混凝土回弹问题的控制与处理、控制水泥
近年在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因施工人员复杂,工程工期紧,作业环境差,施工过程危险源多,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偏低,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此阐述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文章首先阐述了建筑渗漏原因,包括工程准备工作有所欠缺、房建工程施工问题、工程验收问题,然后提出了防渗施工问题优化措施,包括加强防渗施工的前期规划工作;优化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