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糖原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

来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z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能否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本实验对3组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肝脏酶学、组织ATP含量、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及胞浆内游离Ca2+浓度进行了观察.结果: 糖原含量高的肝脏,其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强,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轻.本实验结果提示: 缺血前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可显著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慢性肾病(CKD)患病情况,并探究CKD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横断面调查人群)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多阶段抽样方法,
由于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特殊性,其腹部引流的设置及处理不同于常规手术,也是肝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我院曾于1997年6月30日开展1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现就我们的初步体
探讨MPP+诱导SHSY5Y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HSY5Y细胞的凋l亡率、Bcl-2/Bax蛋白的表达率、活性氧的生成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活化型CPP32的表达.结果显
近年的研究认为,由于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复杂,从而导致腹股沟疝手术的难度大,手术后复发率高.据国内资料统计,腹股沟疝手术后的复发率高达20%~40%[1],国外资料统计在10%~20%之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肿瘤的基因疗法倍受关注,其中自杀基因疗法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该疗法又称药物敏感基因疗法、分子化疗或病毒介导的酶解前药疗法(VDEPT).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胃癌的发生同其他肿瘤一样是正常细胞内基因组多重改变的结果.自发的、化学物理性及病毒性致癌因素只是诱因,基因改变才是
十二指肠因位于腹膜后的解剖特点,一般不易受伤,然而一旦损伤则诊断困难,处理复杂,死亡率甚高[1,2].早期诊治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者作了许多深入研究与探索,
患者,男,58岁,因右上腹肿块隐痛、反酸3年,突发刀割痛3小时入院.入院前3年,患者无意扪及右上腹有一鹅蛋大肿块,时隐时现,伴隐痛、反酸及嗳气.
1 前言rn在灾难时期,“救助”对于救助者和受助者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概念,也是一个高要求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心理救助者在为受灾人群提供成功的援助服务前,有必要对自身的局
患者,男,48岁,因双下肢浮肿3年,加重伴巩膜发黄20天入院.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Ⅱ浮肿,B超检查提示肝中叶巨大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患者不愿手术而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噻,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