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8年,侵华日军从中国掠走一块唐代石碑,送到日本后被安置在日本皇宫的庭园内。这块被日本强抢近一个世纪的石碑,最近成了中日间的一个争议话题:中国学术界要求日本归还石碑以供研究,却遭到日本宫廷的断然拒绝。
“鸿胪井碑”成日皇宫“国家财产”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引发争议的石碑名为“鸿胪井碑”,目前收藏在日本皇居庭园的“吹上苑”内。石碑高1.8米,宽3米。据史料记载,石碑上记载刻字的时代是731年,是唐朝封渤海国国王为郡王时,特地立下的一个纪念石碑。
这块石碑在日俄战争后的1908年,被战胜的日军强抢到日本。日军将石碑当成“战利品”,奉献给明治天皇。目前,在日本防卫厅的图书馆内,还可在“战胜奉献品”的记录册子内,找到这一石碑越洋过海的资料。
日本宫廷说:“这一石碑已被列为日本的国有财产,不容公开。”
日中将掠走我领土统一民族融合物证
被日本皇宫称之为“日本的国家财产”的“鸿胪井碑”其实是中国的国宝。
据介绍,鸿胪井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的重要印证和唯一物证,是满、汉两族先民接触、融合的第一块“里程碑”,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及研究史料,有力地纠正了某些外国学者认为渤海国(我国东北地区)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的错误观点,是1300年前大唐盛世时期,我国领土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证。
唐代,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靺鞨族的经济与军事发展迅速,主要力量集中在边陲重地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已经对唐政权构成较大的威胁。公元696年,松漠都督、契丹人李尽忠在营州反叛唐朝。粟末靺鞨首领趁机率部东迁以求自立建国,此事震惊了唐朝廷,武则天为阻止其建国,派兵进行讨伐。公元698年,唐朝大将李楷固率领唐军与靺鞨首领大祚荣所率部下在天门岭(今吉林省哈达岭诸山)进行了激烈的交战,结果唐军战败而归。大祚荣率部迁往牡丹江上游的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修筑城池,自立为震国王。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后,采取和平的方式来化解边疆冲突,于当年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为了表示诚意和忠心,派儿子到唐朝朝廷任职,唐中央政权与靺鞨的关系得到极大的缓解。
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将崔忻任鸿胪卿以“敕持节宣劳靺使”的名义出使震国旧都(今吉林省敦化市),执行宣谕震国为忽汗州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使命。自此震国称为渤海,正式隶属于唐王朝。
崔忻在返回途中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敕持节宣劳靺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九字,历史上将此两口井和井旁刻石称为鸿胪井。
1908年,旅顺被日军占领期间,日本海军中将富岗定恭将鸿胪井刻石及碑亭劫掠至日本,然后在原址上又立一鸿胪井之遗迹碑,但上面的记录却有错误多处。
碑顶穿钉深锁日本皇宫
自从这一珍贵的中国国宝被掠到日本后的近100年间,中国人没有机会再见“鸿胪井碑”。
“鸿胪井碑”现在日本皇宫建安府的碑亭中。据有关学者称,日本人在建安府内修建“唐碑亭”时,不伦不类地在刻石的石顶中央凿了一个孔,孔中立有一个八角形石柱,用来支撑亭顶盖的中心部分。这等于在鸿胪井刻石的头上插了一颗钉子。修建石碑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刻石,结果反而人为地损坏了。
中国的一些学者在2004年,设立了有关研究该石碑的研究会,主张与日本一起研究石碑,以促进中日的学术交流。日本国学院大学短期大学教授酒寄雅志在1999年发表过“鸿胪井碑”的论文,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因为这是一个可供人思考中国历史的重要石碑,就不应该让它深锁在日本皇宫的庭园内。应当将它开放,让学术界有机会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管理日本皇宫事务的宫内厅的回答是:“石碑已经列为日本的国家专有财产,摆放在皇居内,并规定不准让人们进入参观,不准公开,最多只能提供照片。”
(据《江南晚报》)
“鸿胪井碑”成日皇宫“国家财产”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引发争议的石碑名为“鸿胪井碑”,目前收藏在日本皇居庭园的“吹上苑”内。石碑高1.8米,宽3米。据史料记载,石碑上记载刻字的时代是731年,是唐朝封渤海国国王为郡王时,特地立下的一个纪念石碑。
这块石碑在日俄战争后的1908年,被战胜的日军强抢到日本。日军将石碑当成“战利品”,奉献给明治天皇。目前,在日本防卫厅的图书馆内,还可在“战胜奉献品”的记录册子内,找到这一石碑越洋过海的资料。
日本宫廷说:“这一石碑已被列为日本的国有财产,不容公开。”
日中将掠走我领土统一民族融合物证
被日本皇宫称之为“日本的国家财产”的“鸿胪井碑”其实是中国的国宝。
据介绍,鸿胪井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的重要印证和唯一物证,是满、汉两族先民接触、融合的第一块“里程碑”,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及研究史料,有力地纠正了某些外国学者认为渤海国(我国东北地区)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的错误观点,是1300年前大唐盛世时期,我国领土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证。
唐代,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靺鞨族的经济与军事发展迅速,主要力量集中在边陲重地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已经对唐政权构成较大的威胁。公元696年,松漠都督、契丹人李尽忠在营州反叛唐朝。粟末靺鞨首领趁机率部东迁以求自立建国,此事震惊了唐朝廷,武则天为阻止其建国,派兵进行讨伐。公元698年,唐朝大将李楷固率领唐军与靺鞨首领大祚荣所率部下在天门岭(今吉林省哈达岭诸山)进行了激烈的交战,结果唐军战败而归。大祚荣率部迁往牡丹江上游的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修筑城池,自立为震国王。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后,采取和平的方式来化解边疆冲突,于当年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为了表示诚意和忠心,派儿子到唐朝朝廷任职,唐中央政权与靺鞨的关系得到极大的缓解。
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将崔忻任鸿胪卿以“敕持节宣劳靺使”的名义出使震国旧都(今吉林省敦化市),执行宣谕震国为忽汗州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使命。自此震国称为渤海,正式隶属于唐王朝。
崔忻在返回途中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敕持节宣劳靺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九字,历史上将此两口井和井旁刻石称为鸿胪井。
1908年,旅顺被日军占领期间,日本海军中将富岗定恭将鸿胪井刻石及碑亭劫掠至日本,然后在原址上又立一鸿胪井之遗迹碑,但上面的记录却有错误多处。
碑顶穿钉深锁日本皇宫
自从这一珍贵的中国国宝被掠到日本后的近100年间,中国人没有机会再见“鸿胪井碑”。
“鸿胪井碑”现在日本皇宫建安府的碑亭中。据有关学者称,日本人在建安府内修建“唐碑亭”时,不伦不类地在刻石的石顶中央凿了一个孔,孔中立有一个八角形石柱,用来支撑亭顶盖的中心部分。这等于在鸿胪井刻石的头上插了一颗钉子。修建石碑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刻石,结果反而人为地损坏了。
中国的一些学者在2004年,设立了有关研究该石碑的研究会,主张与日本一起研究石碑,以促进中日的学术交流。日本国学院大学短期大学教授酒寄雅志在1999年发表过“鸿胪井碑”的论文,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因为这是一个可供人思考中国历史的重要石碑,就不应该让它深锁在日本皇宫的庭园内。应当将它开放,让学术界有机会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管理日本皇宫事务的宫内厅的回答是:“石碑已经列为日本的国家专有财产,摆放在皇居内,并规定不准让人们进入参观,不准公开,最多只能提供照片。”
(据《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