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0年6月、8月和10月博斯腾湖大湖区主要捕捞网具渔获物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其鱼类组成、区系结构、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变迁。共采集到鱼类19种,隶属于4目8科,由5个区系类群构成;优势种有鲫(Carassius auratus)、鲦(Hemiculter leuciscul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黄黝(Hypseleotris Swinhonis)、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多样性特征指标平均值为Margales丰富度指数(R)0.9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0.95,Wilhm改进指数(H″)1.14,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Dn)和(Dw)分别为0.82和0.73,Pielou均匀度指数(J’)0.43,Simpson单纯度指数(C)0.55;小型鱼类鲫和池沼公鱼渔获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4.1%和10.9%。较2000年调查相比,南方大口鲶和乌鳢为新记录种,云斑此次未采集到;鲤、草鱼、鲢和鳙渔获量无较大变化,而鲫和池沼公鱼渔获量分别增长了114%和96%,鱼类群落结构小型化形势更加严峻;池沼公鱼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应充分利用,而鲫经济价值较低,应加强控制,食鱼性鱼类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鲫的作用,但由于湖中乌鳢和南方大口鲶种群较小,尚未发挥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