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建核心团队,精英治校
进疆之前,胡大强是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的党委书记,2013年,响应号召,他毅然离开亲人,进驻南疆,成为广东省第八期援疆干部先行进入伽师,任职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为支持职业教育援疆,广东在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再安排了5名援疆人才到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职,组成了以胡大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6位援疆人才分别担任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实训处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和专业骨干教师。援疆人才与当地干部强强结合,组成精英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强化内涵建设,开始规范治校。
意识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为把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尽快建设好,以胡大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团队利用一切机会与条件,充分调研当地教育发展的情况与民情民风民俗,结合伽师职校及南疆实际情况,提出了“立足伽师,面向南疆,服务全疆”的办学定位,以“德育立校、技能强校、合作兴校、规范与创新发展学校”四轮驱动的战略发展学校,以“培养品德高、技能强、身体壮、会双语的技能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倡导“和谐发展,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形成“人人想办事、个个能办事、大家一起办好事”的工作风气。很好地将教育援疆与服务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稳定相结合,以新理念来聚集力量统一思想。
立德树人,教育之首。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团队认清南疆实际,提出了德育工作的三结合指导思想: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相结合。紧紧围绕“成人、成长、成才”这条主线开展学生工作。专门成立德育工作办公室,统筹学校的德育工作。构建“政府、企业、家长、学校”及“德育工作委员会、学生科、班主任、班委会”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网格化育人局面,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态势。同时,建立师德银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对教师政治纪律、政治品质、工作纪律的量化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评优、晋级挂钩。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文化长廊,形成民族团结、法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集中展示区,让学生耳闻目睹,铭记在心,从而实现全天候育人。
规范制度,强化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所职校要实现振兴,制度和管理是学校领导在顶层设计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管理:一是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对教案的编制、听课、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访谈等教学常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强化学生管理。调整加强学生科管理人员配置,将学生管理、招生与学籍管理、资助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整合到学生科。修订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学生管理手册》,规范了学生行为,规范了学生管理。三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做到学校管理有章可依,组织力量整理、修订、增加了学校管理制度,并汇编下发给全体教职工学习。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采购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高。四是引警入校配合管理。校园里设置了警备工作室,全天24小时参与学校管理。学校还聘请警察及检察官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安全宣讲,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管理团队是学校的“大脑”,管理团队的发展思维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以胡大强为核心的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团队,以其高级知识分子特具的精英思维,借鉴广东著名职校的治理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带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走向振兴之路。
2. 促专业对接,内涵兴校
专业建设是支撑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助力职业学校腾飞的“骨架”。2014年,佛山市加大智力援疆力度,指定佛山8所具有相应专业优势的职业学校对口帮扶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装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民族工艺品制作等8个专业。同时,根据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需要捐赠了一批教学设备。佛山市的举措无疑给起步中的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送来了雪中之炭,大力支持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
在学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胡大强校长亲自挂帅组织教学改革,依据专业特点分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出并推行“两主轴,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两主轴”是指以品德课、双语课为主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掌握汉语,学好双语,是民族沟通的基础,是民族和谐的基础。依据南疆特点和就业的需要,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汉语及口语教学,通过举办校园双语大赛,推动双语学习,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汉语水平(HSK)要达到初中级。“多模块”是指将专业课分割成模块,每个模块由掌握专长的专业教师授课,实现术业有专攻、老师不动学生动。比如,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专业教师,有的擅长炸撒子、有的擅长糕点制作,作为教师就守住自己的最擅长的模块阵地,学生则通过流动式学习、实践,起点高,又保证了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到了最精致的加工制作方法。又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专业课程分为汽车检测、汽车电气、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等5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专攻的教师授课,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专项技能训练。
如果说高层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大脑”,那么专业建设就是学校发展的“骨架”。就如一个人一样,只有“骨架”强健,才能让一个人发育更好。在佛山市从硬件到软件的大力支持下,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既努力吸收,又自力更生。比如,该校加大对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硬件投入,迄今已投入2800万元,基本配齐了汽车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的教学实训设备。专业建设的逐步完善支撑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逐渐兴起。 3. 练过硬本领,人才强校
俗话说:“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也不怕。”温家宝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浅显易懂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即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把技能型人才培养视为第一要务,实现人才强校。
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该校与伽师工业园及喀什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巩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学生。
例如,喀什金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家用电器插头,电脑、手机等外置连接线以及电子高清输出线、高速数据传输线的企业,目前与苹果、沃尔玛、TCL、海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及一批优秀的现代化管理人员。在援疆工作的推动下,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牵桥搭线,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喀什金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习与培训车间。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业教育师,和电子电器专业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开展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焊接、组装和检测等的技能;学生在车间里进行半工半读,在开展实习训练的同时也从事生产操作,为就业打好基础。不仅如此,在金城电子实习的学生,还能每月取得1500元的实习补助,所以,学生到校率保持在90%以上。
除了与喀什金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外,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与伽师县艾卖提汽车修理厂、雅戈尔服装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这些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实训基地。目前,已有2个订单班共200名学生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习与培训车间顶岗实习和上岗就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在订单班推进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实现了校企间的人才开发和就业转移的无缝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了二个对接,三个服务,四个合一。即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对接,职业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接,服务经济、服务就业、服务稳定。“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也通过生产性实训取得劳动报酬,吸引并稳定学生到校学习。形成了以企业养专业,边学习边就业。
抓技能大赛,实现常态化。“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以胡大强为核心的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团队,深刻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以技能大赛作为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2014-2015年,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疆赛区2个专业类的6个项目比赛,两年共夺得29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其中,服装专业包揽了自治区前三名,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在江苏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取得了自治区同类学校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性突破。
总结过往经验,展望未来方向,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表示:“我们学校未来的工作目标是‘立足南疆,依托援疆,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就是南新疆职业教育中心;三个基地就是传统民间技能技艺传承基地、现代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说完,他一脸自豪,又满怀憧憬。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赖俊辰拍摄)
责任编辑 罗 峰
进疆之前,胡大强是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的党委书记,2013年,响应号召,他毅然离开亲人,进驻南疆,成为广东省第八期援疆干部先行进入伽师,任职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为支持职业教育援疆,广东在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再安排了5名援疆人才到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职,组成了以胡大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6位援疆人才分别担任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实训处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和专业骨干教师。援疆人才与当地干部强强结合,组成精英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强化内涵建设,开始规范治校。

意识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为把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尽快建设好,以胡大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团队利用一切机会与条件,充分调研当地教育发展的情况与民情民风民俗,结合伽师职校及南疆实际情况,提出了“立足伽师,面向南疆,服务全疆”的办学定位,以“德育立校、技能强校、合作兴校、规范与创新发展学校”四轮驱动的战略发展学校,以“培养品德高、技能强、身体壮、会双语的技能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倡导“和谐发展,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形成“人人想办事、个个能办事、大家一起办好事”的工作风气。很好地将教育援疆与服务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稳定相结合,以新理念来聚集力量统一思想。
立德树人,教育之首。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团队认清南疆实际,提出了德育工作的三结合指导思想: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相结合。紧紧围绕“成人、成长、成才”这条主线开展学生工作。专门成立德育工作办公室,统筹学校的德育工作。构建“政府、企业、家长、学校”及“德育工作委员会、学生科、班主任、班委会”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网格化育人局面,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态势。同时,建立师德银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对教师政治纪律、政治品质、工作纪律的量化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评优、晋级挂钩。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文化长廊,形成民族团结、法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集中展示区,让学生耳闻目睹,铭记在心,从而实现全天候育人。
规范制度,强化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所职校要实现振兴,制度和管理是学校领导在顶层设计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管理:一是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对教案的编制、听课、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访谈等教学常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强化学生管理。调整加强学生科管理人员配置,将学生管理、招生与学籍管理、资助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整合到学生科。修订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学生管理手册》,规范了学生行为,规范了学生管理。三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做到学校管理有章可依,组织力量整理、修订、增加了学校管理制度,并汇编下发给全体教职工学习。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采购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高。四是引警入校配合管理。校园里设置了警备工作室,全天24小时参与学校管理。学校还聘请警察及检察官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安全宣讲,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管理团队是学校的“大脑”,管理团队的发展思维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以胡大强为核心的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团队,以其高级知识分子特具的精英思维,借鉴广东著名职校的治理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带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走向振兴之路。
2. 促专业对接,内涵兴校
专业建设是支撑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助力职业学校腾飞的“骨架”。2014年,佛山市加大智力援疆力度,指定佛山8所具有相应专业优势的职业学校对口帮扶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装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民族工艺品制作等8个专业。同时,根据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需要捐赠了一批教学设备。佛山市的举措无疑给起步中的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送来了雪中之炭,大力支持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
在学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胡大强校长亲自挂帅组织教学改革,依据专业特点分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出并推行“两主轴,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两主轴”是指以品德课、双语课为主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掌握汉语,学好双语,是民族沟通的基础,是民族和谐的基础。依据南疆特点和就业的需要,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汉语及口语教学,通过举办校园双语大赛,推动双语学习,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汉语水平(HSK)要达到初中级。“多模块”是指将专业课分割成模块,每个模块由掌握专长的专业教师授课,实现术业有专攻、老师不动学生动。比如,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专业教师,有的擅长炸撒子、有的擅长糕点制作,作为教师就守住自己的最擅长的模块阵地,学生则通过流动式学习、实践,起点高,又保证了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到了最精致的加工制作方法。又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专业课程分为汽车检测、汽车电气、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等5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专攻的教师授课,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专项技能训练。
如果说高层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大脑”,那么专业建设就是学校发展的“骨架”。就如一个人一样,只有“骨架”强健,才能让一个人发育更好。在佛山市从硬件到软件的大力支持下,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既努力吸收,又自力更生。比如,该校加大对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硬件投入,迄今已投入2800万元,基本配齐了汽车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的教学实训设备。专业建设的逐步完善支撑了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逐渐兴起。 3. 练过硬本领,人才强校
俗话说:“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也不怕。”温家宝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浅显易懂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即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把技能型人才培养视为第一要务,实现人才强校。
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该校与伽师工业园及喀什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巩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学生。
例如,喀什金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家用电器插头,电脑、手机等外置连接线以及电子高清输出线、高速数据传输线的企业,目前与苹果、沃尔玛、TCL、海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及一批优秀的现代化管理人员。在援疆工作的推动下,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牵桥搭线,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喀什金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习与培训车间。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业教育师,和电子电器专业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开展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焊接、组装和检测等的技能;学生在车间里进行半工半读,在开展实习训练的同时也从事生产操作,为就业打好基础。不仅如此,在金城电子实习的学生,还能每月取得1500元的实习补助,所以,学生到校率保持在90%以上。
除了与喀什金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外,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与伽师县艾卖提汽车修理厂、雅戈尔服装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这些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实训基地。目前,已有2个订单班共200名学生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习与培训车间顶岗实习和上岗就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在订单班推进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实现了校企间的人才开发和就业转移的无缝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了二个对接,三个服务,四个合一。即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对接,职业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接,服务经济、服务就业、服务稳定。“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也通过生产性实训取得劳动报酬,吸引并稳定学生到校学习。形成了以企业养专业,边学习边就业。
抓技能大赛,实现常态化。“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以胡大强为核心的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团队,深刻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以技能大赛作为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2014-2015年,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疆赛区2个专业类的6个项目比赛,两年共夺得29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其中,服装专业包揽了自治区前三名,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在江苏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取得了自治区同类学校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性突破。
总结过往经验,展望未来方向,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表示:“我们学校未来的工作目标是‘立足南疆,依托援疆,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就是南新疆职业教育中心;三个基地就是传统民间技能技艺传承基地、现代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说完,他一脸自豪,又满怀憧憬。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赖俊辰拍摄)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