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方法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
【机 构】
:
23003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23003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实验学校,230032 合肥,安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
方法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
结果2013年基线调查1 172名学生,4年后随访1 021名(87.1%)。基线童年期虐待经历报告完整的学生为1 126名,其中躯体、情感和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8%(144/1 126)、11.1%(125/1 126)和10.9%(123/1 126)。基线与随访期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7.0%(82/1 172)和12.3%(126/1 02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基线抑郁症状、随访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婚、BMI分类后,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OR=1.86,95%CI:1.03~3.36;P=0.039)和躯体虐待经历(OR=2.37,95%CI:1.39~4.03;P=0.001)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
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可能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醛氧化酶1(AOX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基因甲基化及其和相关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0-2014年纳入的401例乳腺癌病例和555例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检测AOX1和IRF4基因甲基化水平。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和环境因素的相乘交互作用与乳腺癌的关系,采用Excel软件分析其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开始抗病毒治疗(ART)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不同水平对治疗脱失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ART库选取2008-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首次开始ART、年龄≥18岁的HIV感染者,分析其ART脱失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5月30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RT时基线CD4不同水平对ART脱失的影响。结果共计58
目的分析2016年河北省妇女的分娩年龄,以及分娩年龄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河北省22家医院分娩的64 909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孕妇的一般资料以及妊娠结局,采用趋势χ2检验的方法,分析PIH在不同年龄段的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PIH的危险因素。结果2016年河北省高龄妊娠的比例明显升高,20~29岁妇女PI
目的探讨陕西省手足口病疫情的时空演变规律,为优化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个案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同期人口数据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采用R3.4.1、ArcGIS 10.2和SaTScan 9.2软件进行时空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基于Power-law算法的时空多成分模型分析手足口病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09-20
目的分析引起HIV抗体不确定非特异性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HIV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HIV抗体不确定组来源于2015-2016年福建省HIV确证实验室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且HIV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样本,按照性别、年龄成组匹配同期福建省HIV抗体筛查样本,普通人群对照组来源于HIV抗体筛查结果阴性的普通人群样本,确证阴性对照组来源于
标准的实施作为标准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标准化活动的目的所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是我国疾病防控的主体,而公共卫生标准的实施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开展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基于现场座谈和问卷调查对公共卫生标准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业务工作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通过网络方式获知标准,参加和开展培训的部门分别占50.00%(25/50)和34.00%(17/5
儿童及青少年期生长发育及心理行为相关疾病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病因复杂。双生子共享母体宫内环境、同时出生并享有相同的早期家庭环境,能控制年龄、遗传和早期家庭环境等的干扰,是开展复杂慢性疾病研究的良好资源。利用双生子家庭开展出生队列研究,能更好地结合遗传和环境因素寻找复杂慢性疾病的病因起源。本研究从研究目标、内容、进展和优势与潜在问题等方面对武汉双生子出生队列进行简要介绍,着重呈现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空间流行病学是一门新兴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旨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发掘疾病位置信息和分布特征,评估特定区域人群发病的关键影响因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策略支持。近年来,随着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卫生健康、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等大数据的可获取性进一步提高,空间流行病学在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层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的对中国7个城市0~3岁婴幼儿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进行现况调查,探讨婴幼儿常见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7城市0~3岁常住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国际通用的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Rome Ⅳ诊断标准判断常见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地域、城乡、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0 932份。0~1岁婴儿共10 193人,出现反流
目的分析我国跨省流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1-2015年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工作数据,采用描述性和趋势检验分析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历年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该人群抗病毒治疗覆盖面的主要因素。结果跨省流动HIV/AIDS占比从2011年的7.1%(17 784/250 645)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