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2例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1.8岁。术前均行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骨折15例,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ASIA分级为D级5例、C级1例。32例患者接
【机 构】
:
315040 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15040 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15040 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15040 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15040 宁波市第六人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2例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1.8岁。术前均行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骨折15例,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ASIA分级为D级5例、C级1例。32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均行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观察寰枢椎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 ADI)、寰椎侧块移位程度(lateral mass distance, LMD)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价疗效并记录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与寰枢椎骨性融合时间为5~ 10个月,平均6.9个月。术前颈枕区VAS评分平均为(5.0土1.4)分,末次随访时(1.0土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术前D级5例中4例恢复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C级1例恢复至D级。术后X线片和CT均示复位满意,术前ADI平均为(4.6±1.2) mm,末次随访时为(2.4±1.0) mm;术前LMD平均为(5.6±2.2) mm,末次随访时为(1.2±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可行,能避免枕颈融合,但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具有挑战性。
其他文献
背景:呼出气温度(EBT)可以反映气道的炎症和血管增生,尽管肺癌的发病过程中包含上述两个方面,但是以前没有人研究过肺癌患者的EBT。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肺癌对EBT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意大利福贾和巴里两家医院影像学疑诊为肺癌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应用最新的三代产品(X–halo)检测患者的EBT。结果:共有82例影像学例疑诊为肺癌的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应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A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APSO手术治疗16例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22~48岁,平均35.4岁
目的探讨经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28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8例,双柱骨折10例,骨折均未涉及髋臼后壁;其
目的探讨椎间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通路调节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表达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小鼠椎间盘组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α)模拟椎间盘突出时的炎症微环境,利用TGF-β通路的抑制剂或核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第l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表达对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及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各分四组:阴性对照组(DMEM)、空载慢病毒组(Lenti-con
目的通过研究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谱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机制。方法利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与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有关的microRNA,并用RT-q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免疫荧光染色、反义miRNA寡核苷酸抑制剂等技术验证。结果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miR-124-3p在大鼠脊髓后索损伤后7 d、14
目的探讨多发骨肉瘤体细胞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及驱动基因在该病诊断、分型、化疗药物敏感性差异分析中的意义。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多发骨肉瘤患者2例,按照统一标准采集每例患者的正常组织及所有骨肉瘤病灶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基因序列发生的变异及类型。重点观察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N
目的探讨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寰枢椎脱位且其间存在骨性融合)的临床分型及其术式选择策略。方法200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39岁;6例无手术史,14例有手术史(前路手术史1例、后路手术史1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史2例),其中13例残留内固定物(1例残留寰枢椎前路钢板、12例残留寰枢椎后路钉棒)。根据骨性融合范围、位置分为广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寰椎前弓切除、寰枢椎侧块关节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齿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6例齿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外伤史,均存在脊髓损伤表现。男5例,女1例;年龄36~57岁,平均45.5岁。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4~10分,平均(
目的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牵引复位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 T型),分为T1、T2亚型;手术复位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 O型);不可复位型(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