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题库 定风格 找陪练
电视辩论如同“大选”前的一场大考。辩论攻防策略很重要,发型、衣着也一样不能马虎。电视传播时代,想当领导,不仅要“惠中”,还要“秀外”。
2011年12月17日是台湾地区领导入参选人电视辩论的最后一场。“三强争霸”,马英九、蔡英文谁能利用最后一次机会博得更多选票?而宋楚瑜能否通过这最后一搏,达成“关键少数”的愿望?关键就在于,三组参选人能否把握好电视辩论这个机会,巩固基本盘,并最大程度争取意向不定的中间选民。马英九“一个蜡烛两头烧”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在竞选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马英九可以“卖”实实在在的政绩,好过“空心蔡”描绘的镜花水月的未来。劣势在于马英九除了选务,还要顾及公务、党务。台湾地区现任最高领导人,国民党党主席,明年“大选”的候选人,三个身份都要抓,一个也不能放松。
为了准备“大考”电视辩论,“铁人”马英九只好“挑灯夜读”。第一场电视辩论是12月3日。公务繁忙的马英九11月28日晚间终于挤出时间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接受“全方位”集训,跟幕僚进行马拉松辩论练习,激战到深夜。
事关“大选”,不容有失,马英九的竞选总指导金溥聪“毫不客气”,亲自挑选成员“对抗”马英九。辩论小组成员包括过去校园辩论颇有名气的竞选总部副执行总干事罗智强、发言人殷玮、陈以信等团队幕僚,以及各领域学者和演辩专家。小组成员轮番炮轰,展开全方位的激辩。台湾“经建会主委”刘忆如、名嘴赵少康也当策士,在场提供意见。大概是训练得当,一向温吞的马英九在辩论中居然显得“火力十足”,让观众们颇为惊喜。
为发挥执政党的优势,马英九的辩论重点确定在政策的论述、3年半的实际执政经验以及政绩说明。
至于辩论场上的小技巧,包括谈吐声调、应答态度、肢体动作及服装仪容,一样不容马虎。
12月3日的辩论中,马英九着深色西装,搭配香槟金和黑色条纹领带,胸前佩戴辛亥百年纪念徽章,就意在凸显马的王者风范与志在必得的信心。
蔡英文找“马英九”陪练
蔡英文是个“政治新人”,2010年在与马英九的“ECFA双英辩”中一败涂地。有了前车之鉴,绿营方面提前3周就为电视辩论做起了准备。
民进党政策会、智库等单位准备好应战题库,再由蔡英文亲自看过,并润饰与修正。
辩论重点上,蔡英文维持了民进党的草根本色,关心起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将现在民众最关注台湾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出路,台湾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正义”的政策取向作为论述重点。“两岸”议题并非民进党的强项,因此蔡英文赶在12月2日召开记者会,表示自己对两岸和平与合作非常关心,试图化被动为主动。
不过,在台湾口水选举的大背景下,她更头疼的是如何面对苏嘉全农舍风波、苏妻看猛男秀以及“宇昌案”中自己涉嫌滥用职权的新闻话题。
在表达风格上,蔡英文是“富二代”,又是学者转战政界。所以,民进党竞选团队特别培训蔡英文要用“庶民的语言”来表达理念,重点是要跟选民讲清楚诉求,而不是以驳倒对手为目的。
搞笑的是,民进党除了请智库专家、幕僚给蔡英文当陪练,还到处寻找神似“马英九”的人当陪练。
民进党发言人陈其迈说,马英九这三年变化很大,三年前只要找一个温良恭俭的人就行了。但现在要找一个可以拿起米酒、疾言厉色的演员,有点困难,还要先训练演员,把口语动作学好,才能上场模拟。
除了比拼论述外,衣着、肢体语言也要给选民良好的印象。蔡英文一向以知性形象示人,甚至刻意隐藏女性气质。李敖曾戏言,蔡英文与马英九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上女厕所,一个上男厕所。此次电视辩论,蔡英文仍然以深色裤装套装登场。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12月3日当天,蔡英文抵达会场时,脖子上还戴着此前参加造势活动时一名客家阿嬷送的绿色玉佩。但当她走上讲台时,就把玉佩摘了下来。后被外界批评穿着男性化。
宋楚瑜“闭关”修炼
已有两次参选经验、且口才犀利的宋楚瑜,看似轻车熟路,实则外松内紧。宋楚瑜从12月1日开始闭关准备,只有晚间到电视台录影才暂时中断。12月2日也整天闭关准备电视辩论,重点主要放在提问问题的准备与模拟演练等。
亲民党发言人李桐豪说,宋楚瑜的行程很满,但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电视辩论的相关准备工作,幕僚尽量利用行程空余时间,与宋楚瑜沟通相关政见内容。宋楚瑜之所以闭关演练,是为了更熟悉电视辩论的规则、流程,以及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掌握时间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
宋楚瑜力图另辟蹊径,希望亲民党成为台湾重要的“第三势力”。在辩论策略上,外界一度揣测他会“重打马轻打蔡”,但宋楚瑜在12月3日抵达现场时,对媒体强调“辩论不是要跟其他两位候选人辩,而是找出对台湾共同的、好的策略”。
着装方面,宋楚瑜当日穿深色底、浅条纹西装外套,白衬衫,搭配橘红为底,小狗图案的领带。一则表明自己橘营的身份,二则表达自己“宝刀未老”,仍有活力,因为宋楚瑜是三位候选人中年纪最大的,已有70岁高龄。会场细节有玄机
电视辩论最早起源于美国。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的选情势均力敌,肯尼迪借电视一辩翻盘,即是开端。台湾自1996年开放“总统”直选以来,直到2004年才开始举办电视辩论。
此次台湾2012“大选”的电视辩论由台湾公视、“中央通讯社”、“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苹果日报共同主办,由公视董事长主持。辩论会流程分为候选人申论、媒体提问、交互诘问、候选人结论四部分。三人在台上从左至右的顺序由各阵营抽签决定。
首场辩论前一天,三方阵营派出与候选人身材相仿的代表,到公视现场彩排,确认麦克风高度、灯光等等。代表们还把彩排当做是刺探军情的好时机,拍摄下对手的穿着,悄悄录下对手的彩排发言。辅助小手段也是分毫不让。12月2日,蓝营代表在发言中要使用马英九在“ECFA双英辩”中用过的加分招数一一手板,立刻遭到绿营、橘营的抗议。
自2004年起,台湾“总统”电视辩论就一直由公视举办。台湾有几百个电视台,这么瞩目的事情为何交给公视?其实与台湾的政治生态有关。公视全称是“公共电視台”,性质相当于日本的NHK或英国的BBG。台如其名,不播广告。其经费来源一是靠政府拨款(每年12亿新台币),二是靠民众自发捐款,立场不分蓝绿。此次2012辩论的其他协办媒体,则体现了蓝绿均分的特色。“中央通讯社”原属于国民党阵营,后在1995年被改制为台湾地区全民所有通讯社。“中国时报”、“联合报”亲蓝;“自由时报”则亲绿;“苹果日报”资方是香港传媒公司,是台湾知名八卦报纸,一切以商业利益为前提,什么吸睛报什么,谈不上有政治节操。但就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称呼上而言,“苹果日报”算是亲绿。
此外,舞台的布景也要体现中立,任何细节都得遵循这个原则,不得出现倾向性颜色,例如蓝色、绿色、橘色。
此次背景用浅色纹理,辩论过程中候选人背后对应的屏幕则变化为色块大小相当的对应阵营颜色。2004年,公视第一次举办电视辩论,采用的是米黄色背景。2008年时,采用的背景是蓝绿色调融合的台湾最高领导人办公场所的照片。
会场布置对“中立”的追求甚至有些走火入魔:消除参选人身高的“自然差别”,让他们在镜头前看起来一样高。
巧合的是,连续三次电视辩论,民进党候选人都要借助“板凳”来拔高。2004年,公视让陈水扁站在12厘米的台子上,引起连战的“不满”;2008年电视辩论会,公视提供高15厘米左右的板凳让身高较矮的谢长廷站上去,不会矮马英九一哉。此次2012辩论,蔡英文脚下也有块垫板。不过,电视辩论的发源地美国,走的却是“原生态”路子,候选人高即是高,矮便是矮,自然呈现。
电视辩论如同“大选”前的一场大考。辩论攻防策略很重要,发型、衣着也一样不能马虎。电视传播时代,想当领导,不仅要“惠中”,还要“秀外”。
2011年12月17日是台湾地区领导入参选人电视辩论的最后一场。“三强争霸”,马英九、蔡英文谁能利用最后一次机会博得更多选票?而宋楚瑜能否通过这最后一搏,达成“关键少数”的愿望?关键就在于,三组参选人能否把握好电视辩论这个机会,巩固基本盘,并最大程度争取意向不定的中间选民。马英九“一个蜡烛两头烧”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在竞选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马英九可以“卖”实实在在的政绩,好过“空心蔡”描绘的镜花水月的未来。劣势在于马英九除了选务,还要顾及公务、党务。台湾地区现任最高领导人,国民党党主席,明年“大选”的候选人,三个身份都要抓,一个也不能放松。
为了准备“大考”电视辩论,“铁人”马英九只好“挑灯夜读”。第一场电视辩论是12月3日。公务繁忙的马英九11月28日晚间终于挤出时间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接受“全方位”集训,跟幕僚进行马拉松辩论练习,激战到深夜。
事关“大选”,不容有失,马英九的竞选总指导金溥聪“毫不客气”,亲自挑选成员“对抗”马英九。辩论小组成员包括过去校园辩论颇有名气的竞选总部副执行总干事罗智强、发言人殷玮、陈以信等团队幕僚,以及各领域学者和演辩专家。小组成员轮番炮轰,展开全方位的激辩。台湾“经建会主委”刘忆如、名嘴赵少康也当策士,在场提供意见。大概是训练得当,一向温吞的马英九在辩论中居然显得“火力十足”,让观众们颇为惊喜。
为发挥执政党的优势,马英九的辩论重点确定在政策的论述、3年半的实际执政经验以及政绩说明。
至于辩论场上的小技巧,包括谈吐声调、应答态度、肢体动作及服装仪容,一样不容马虎。
12月3日的辩论中,马英九着深色西装,搭配香槟金和黑色条纹领带,胸前佩戴辛亥百年纪念徽章,就意在凸显马的王者风范与志在必得的信心。
蔡英文找“马英九”陪练
蔡英文是个“政治新人”,2010年在与马英九的“ECFA双英辩”中一败涂地。有了前车之鉴,绿营方面提前3周就为电视辩论做起了准备。
民进党政策会、智库等单位准备好应战题库,再由蔡英文亲自看过,并润饰与修正。
辩论重点上,蔡英文维持了民进党的草根本色,关心起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将现在民众最关注台湾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出路,台湾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正义”的政策取向作为论述重点。“两岸”议题并非民进党的强项,因此蔡英文赶在12月2日召开记者会,表示自己对两岸和平与合作非常关心,试图化被动为主动。
不过,在台湾口水选举的大背景下,她更头疼的是如何面对苏嘉全农舍风波、苏妻看猛男秀以及“宇昌案”中自己涉嫌滥用职权的新闻话题。
在表达风格上,蔡英文是“富二代”,又是学者转战政界。所以,民进党竞选团队特别培训蔡英文要用“庶民的语言”来表达理念,重点是要跟选民讲清楚诉求,而不是以驳倒对手为目的。
搞笑的是,民进党除了请智库专家、幕僚给蔡英文当陪练,还到处寻找神似“马英九”的人当陪练。
民进党发言人陈其迈说,马英九这三年变化很大,三年前只要找一个温良恭俭的人就行了。但现在要找一个可以拿起米酒、疾言厉色的演员,有点困难,还要先训练演员,把口语动作学好,才能上场模拟。
除了比拼论述外,衣着、肢体语言也要给选民良好的印象。蔡英文一向以知性形象示人,甚至刻意隐藏女性气质。李敖曾戏言,蔡英文与马英九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上女厕所,一个上男厕所。此次电视辩论,蔡英文仍然以深色裤装套装登场。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12月3日当天,蔡英文抵达会场时,脖子上还戴着此前参加造势活动时一名客家阿嬷送的绿色玉佩。但当她走上讲台时,就把玉佩摘了下来。后被外界批评穿着男性化。
宋楚瑜“闭关”修炼
已有两次参选经验、且口才犀利的宋楚瑜,看似轻车熟路,实则外松内紧。宋楚瑜从12月1日开始闭关准备,只有晚间到电视台录影才暂时中断。12月2日也整天闭关准备电视辩论,重点主要放在提问问题的准备与模拟演练等。
亲民党发言人李桐豪说,宋楚瑜的行程很满,但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电视辩论的相关准备工作,幕僚尽量利用行程空余时间,与宋楚瑜沟通相关政见内容。宋楚瑜之所以闭关演练,是为了更熟悉电视辩论的规则、流程,以及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掌握时间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
宋楚瑜力图另辟蹊径,希望亲民党成为台湾重要的“第三势力”。在辩论策略上,外界一度揣测他会“重打马轻打蔡”,但宋楚瑜在12月3日抵达现场时,对媒体强调“辩论不是要跟其他两位候选人辩,而是找出对台湾共同的、好的策略”。
着装方面,宋楚瑜当日穿深色底、浅条纹西装外套,白衬衫,搭配橘红为底,小狗图案的领带。一则表明自己橘营的身份,二则表达自己“宝刀未老”,仍有活力,因为宋楚瑜是三位候选人中年纪最大的,已有70岁高龄。会场细节有玄机
电视辩论最早起源于美国。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的选情势均力敌,肯尼迪借电视一辩翻盘,即是开端。台湾自1996年开放“总统”直选以来,直到2004年才开始举办电视辩论。
此次台湾2012“大选”的电视辩论由台湾公视、“中央通讯社”、“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苹果日报共同主办,由公视董事长主持。辩论会流程分为候选人申论、媒体提问、交互诘问、候选人结论四部分。三人在台上从左至右的顺序由各阵营抽签决定。
首场辩论前一天,三方阵营派出与候选人身材相仿的代表,到公视现场彩排,确认麦克风高度、灯光等等。代表们还把彩排当做是刺探军情的好时机,拍摄下对手的穿着,悄悄录下对手的彩排发言。辅助小手段也是分毫不让。12月2日,蓝营代表在发言中要使用马英九在“ECFA双英辩”中用过的加分招数一一手板,立刻遭到绿营、橘营的抗议。
自2004年起,台湾“总统”电视辩论就一直由公视举办。台湾有几百个电视台,这么瞩目的事情为何交给公视?其实与台湾的政治生态有关。公视全称是“公共电視台”,性质相当于日本的NHK或英国的BBG。台如其名,不播广告。其经费来源一是靠政府拨款(每年12亿新台币),二是靠民众自发捐款,立场不分蓝绿。此次2012辩论的其他协办媒体,则体现了蓝绿均分的特色。“中央通讯社”原属于国民党阵营,后在1995年被改制为台湾地区全民所有通讯社。“中国时报”、“联合报”亲蓝;“自由时报”则亲绿;“苹果日报”资方是香港传媒公司,是台湾知名八卦报纸,一切以商业利益为前提,什么吸睛报什么,谈不上有政治节操。但就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称呼上而言,“苹果日报”算是亲绿。
此外,舞台的布景也要体现中立,任何细节都得遵循这个原则,不得出现倾向性颜色,例如蓝色、绿色、橘色。
此次背景用浅色纹理,辩论过程中候选人背后对应的屏幕则变化为色块大小相当的对应阵营颜色。2004年,公视第一次举办电视辩论,采用的是米黄色背景。2008年时,采用的背景是蓝绿色调融合的台湾最高领导人办公场所的照片。
会场布置对“中立”的追求甚至有些走火入魔:消除参选人身高的“自然差别”,让他们在镜头前看起来一样高。
巧合的是,连续三次电视辩论,民进党候选人都要借助“板凳”来拔高。2004年,公视让陈水扁站在12厘米的台子上,引起连战的“不满”;2008年电视辩论会,公视提供高15厘米左右的板凳让身高较矮的谢长廷站上去,不会矮马英九一哉。此次2012辩论,蔡英文脚下也有块垫板。不过,电视辩论的发源地美国,走的却是“原生态”路子,候选人高即是高,矮便是矮,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