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c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概述了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介绍了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探究了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最后指出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1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2
  ].
  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充,当将众多的个人计算机编织在一起,资源共享,相互通讯,进行交流与合作,即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扩充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以及具有决策、推理、自然语言功能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人机交互的新概念和新方法[2
  ].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从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来看,物理教学有如下一些特点:
  1.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物理概念、定律等,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但受到教学的时空限制,实验、观察往往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2.物理学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物理概念、规律的抽象性,造成学生对物理的具体感受是“内容太难”,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3.物理学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物理学以理想化模型为分析方法,物理教学需要进行模型教学,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深入分析,然后运用、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抽象模型及应用需要教学情景[3
  ].
  正因为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实行多样化教学.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其含义是“使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说得通俗一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传统课程中融合进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手段,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
  [4
  ].列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九章的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传统的实验设计用秒表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操作时至少要取30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求周期的平均值,虽然精确度也较高但是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数据的采集上,学生往往只能把处理数据和误差分析放在课后进行,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原理公式的掌握情况.基于以上原因我将光电门传感器引入这个实验代替秒表测量单摆周期,不仅大大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同时可以测出多组数据利用T2-L图象求出g值.简化了实验数据的采集过程,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尤其是表格、图象的处理能力.
  从这个实例中信息技术与建构性学习被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并促成了学生的建构性学习及高水平思维活动.促进高水平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新型的教育技术产品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高水平思維,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往往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提供有力的工具;②以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性环境支撑高水平思维,计算机模拟、建模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发现环境;③以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支持高水平思维,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信息传递媒介;④以建构性互动促进高水平思维,通过局域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和协作,这是促进高水平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⑤促进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
  总之,若要教好高中物理必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中只结合了个人对建构性学习的理解,把信息技术整合入物理教学当中,以期起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无疑还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除了让学生获得必备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兴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说明语文教育具有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片面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工具性”一面而忽视人文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美育教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