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化与突破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中期阶段、攻坚阶段应该避免概念化、形式化、指标化转型的误区,避免对统一标准的过度依赖。应该以持续改进的精神,深刻、准确地把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努力提升应用型办学水平和质量,将转型发展推向深入。应该围绕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紧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力争在转型发展工作中取得突破。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合作办学 产教融合 应用型
  [作者简介]钟昆明 (1968- ),男,四川宜宾人,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转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王光明(1970- ),男,山东沂水人,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转型发展研究院),讲师,硕士;李伟(1974- ),男,四川仁寿人,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转型发展研究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测评与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运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A02,项目主持人:刘东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1-0060-05
  2013年,教育部着手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战略研究;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转型指导意见》);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有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217所高校按照《转型指导意见》开展整体转型工作。加上早前自主启动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安徽、山东、黑龙江等省份的近似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总数超过了240所。这些转型高校绝大多数是新建本科高校,以“学院”冠名的占98%,以“大学”冠名的屈指可数。
  国家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已4年有余,如果以2020年作为第一期转型发展工程结束的时间点,则第一期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时间已过半。从工作进度来说,转型发展的前期工作应基本完成,现在已进入中期阶段、攻坚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转型发展工作如何深化与突破进行一番探讨。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避免的转型发展误区
  1.避免概念化转型的误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当事高校要避免从两个方面落入概念化转型的误区。一方面,避免过分纠结于概念化的归属,避免被概念所限制。全国性的转型发展工程实施以来,已出现过诸多概念,如应用型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创业型大学、城市型大学、职业本科院校、过渡类型本科高校等。这些概念不管是旧有的还是新出现的,在业界都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单单是应用型大学这一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争论不断。不少转型高校都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概念类型归属,生怕站错类型而影响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地位和发展方向,甚至有学校经历较长时间的犹豫和纠结,不敢轻易跨过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门槛。其实这些概念上的不一致认识完全可以在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去消除,只要能够解决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发展困境,把学校办成功,就是适合自己的类型。现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典型的创业型大学,但是这个概念归属都是后来的研究者们总结出来的,当初的办学者并没有提出过创业型大学这一说法。
  另一方面,要避免停留在概念化的创新上,避免被概念所迷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教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改革,难免从理念、思路、路径、措施上提出新概念。但是,新概念应该被赋予新目标、新要求、新内涵,避免新瓶装旧酒。新概念也不应该太泛化、太宏观,应该有准确的、具体的、能够为大家所理解的内涵。如果不同的人对一个新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难免会陷入新一轮争执,以致难以操作、难以落实。真正好的新概念,要么是在充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预见性新概念,要么是在成功的实践探索基础上提炼的总结性新概念。转型发展是一项实践探索性很强的工作,要有一些预见性新概念,更要重视总结性新概念,要及时准确地总结和推广来自基层的成功实践探索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敏锐地抓住“小岗村农民土地承包事件”“傻子瓜子雇工办厂事件”,及时总结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私营和民营企业改革,迅速掀起全国性的改革发展热潮,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的标志性事件。
  2.避免形式化与指标化转型的偏差。在落实执行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转型指导意见》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化和指标化的偏差。比如,对于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立,要求有一定比例或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校外专家参与,这个规定的实质是要求校企共同商讨学校的事业规划、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根本目的是促进共同育人、合作育人、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转型高校在聘请来自校外的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成员时,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加以考虑,更要考量这些校外专家的背景、人员结构和完成合作办学任务的能力。再比如,有些地方和高校规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能少于一定比例,实际上转型措施的落实不在于比例本身,而在于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需要相结合,从而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并不是指标越高越好。
  对转型发展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和绩效评价,难免要通过一些形式和指标加以表达,但是形式和指标背后隐含的目的及意义更值得转型高校加以关注。有些很难用形式和指标加以表达的重要的转型内容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怎样实施校企合作才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理论讲授的深度、大学生當前的就业能力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潜力如何平衡等,都是值得转型高校深入思考的问题。
  3.避免对统一标准的过度依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有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文件,除了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的《转型指导意见》,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还有早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若干意见、专业认证与评估指标体系、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等,教育部还将出台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等。转型高校完全可以在这些意见、方案、指标、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办学的历史沉淀、地方(行业)的实际需求等,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系统性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不必期待有一个全国性的或全省性的统一而又详尽的转型发展标准,因为如果真要制定这样的标准,地方本科高校很可能会再次走上同质化的道路,办不出自身的特色。   2.跟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去突破。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更加剧烈,其核心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为依托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形态。“互联网 ”、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和地外空间、生态农业、高端服务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催生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本身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积极开展前瞻性教育教学改革,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积极发展新工科教育,主动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而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势必能够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3.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去突破。当前,国家正在实施两大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两大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是“双一流”建设工程,二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双一流”工程着眼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转型发展工程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促进高校多样化、特色发展。这两大工程至少给正在开展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带来两点启示:一是个性化、特色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这些高校无法参与“双一流”的竞争,也没有条件去追赶,只能走自己的路;二是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提高办學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尽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主要侧重于应用性,但也要从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上获得竞争优势。此外,学科专业排名、学科专业评估、工程专业认证等已然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的一些先进理念,比如考察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5年后的发展水平等,都值得借鉴并应用于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水平和质量。由此,地方本科高校也有望在转型发展工作中取得突破性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
  [2]王硕旺,蔡宗模.应用型大学的缘起、谱系与现实问题[J].重庆高教研究,2016,4(2).
  [3]教育部.2017年将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N].中国青年报,2016-10-31.
  [4]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5]胡晓清,李建启.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21).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是关键,农民是主体,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在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不发达、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
本文通过对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初步设计出适合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合作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证明了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于瞢通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势。通过教学实验证
公式化和概念化是中国当代文艺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理论界开出的药方是“深入生活”。但是,“深入生活”注定了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深入生活”的
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健康愈加受到重视与关注,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反而逐年下降,据2002年教育部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结果显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