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计算、讲述多面组合体各零件的孔加工方法,分析各部分加工可能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终总结出两套较合理的孔加工方法。
关键词:钻孔 锉削 夹具 配钻 对称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各类技能大赛轮番举办,题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难度越来越大,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本文所探讨的“多面组合体”为2006年“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实操操作技能考件(如图1所示),要求外形等各部分加工精度在±0.02mm,部分与孔相关的尺寸要求在-0.02mm,孔加工精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均是H7与芯轴配合,综合难度较高。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要保证各孔孔径、对称度和垂直度的准确。笔者在多次反复加工中,在加工过程遇到了各种技术上的问题,经过总结,笔者在此提出两套较为合理并能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的孔加工方法:若比赛中允许借助辅助工具(如夹具),则利用夹具进行配钻、配铰孔加工;分别以件2、件3、件4为基准,配钻、配铰件1的孔。
图1 多面组合体
技术要求:
第一,自制φ8、φ10、φ12mm长度30mm芯轴各三件。
第二,用芯轴定位,四件能同时装配,否则不能得装配分。
第三,件1以标记图饰为基准,件2、件3分别作两面翻转,件3并能以角1-角2、角1-角3、角1-角4转换定位。
第四,装配后件2、件3、件4相关接触面配合间隙不大于0.03mm,20处。
第五,组装后以件1为基准,按评分要求检测相关件平行度9处,对称度3处。
第六,装配外观整齐,零件图中有标注尺寸部位均需加工。
一、图样分析
多面组合体由件1(底板)、件2(V形块)、件3(多面体)、件4(三V形块)四件经φ8、φ10、φ12mm芯轴定位装配完成,件1以标记图饰为基准,件2、件3分別作两面翻转,件3并能以件4三向转换定位。考虑装配中件3需三位置与件2和件4配合,件2、件3并分别作两面翻转,要求φ8 H7、φ10H7、φ12H7的孔和φ8h7、φ10h7、φ12h7芯轴配合。因此,多面组合体在加工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孔加工。
二、孔加工方法
1.孔加工方法一
(1)将配钻夹具放到Z4113A型钻床可旋转的小工作台上,并在底板对角拧紧角板上的螺钉,稍稍固定夹具。
(2)把外形尺寸已完成的工件底板安装到夹具上,确保工件的两个相互垂直基准面与夹具的两直角面完全重合,并用角板与铜片固定其位置,最后把螺钉拧紧(先配钻φ12mm的孔)。
(3)在平板上划出带圆弧的小V形块其中一孔的中心线,中心线尺寸在图样要求9.55mm、12mm的基础上再加0.1mm,即9.65mm、12.1mm,如图2所示。然后钻出φ11.8mm的孔,如图3所示。再以孔为基准,将两基准面(图3中带直角符号的两面)与孔中心的尺寸锉至(9.55、12)±0.02mm,最后将工件长度方向的尺寸锉至58.6-0.02mm。此工序采取单独加工的方式。
(4)将已完成以上工序的小V形块装到配钻夹具中,根据小V形块已加工孔中心位置(12±0.02㎜这一方向)的实际尺寸,结合图样要求确定底板与小V形块间的量块2的尺寸,量块2:14.5-12=2.5;根据底板mm和小V形块mm这两个方向的实际尺寸,计算小V形块基准面与底板基准面的距离,量块1:(实际尺寸-实际尺寸)/2,利用手力使得小V形块与量块1、2,量块1、2与夹具的两直角边,以及小V形块与底板紧紧重合在一起,再用角板、铜片、螺钉把底板和小V形块固定、压紧。
(5)将准备好的φ11.88mm圆柱棒钻夹上,找正孔的中心位置与圆柱棒的中心线重合,然后把圆柱棒拆下,换上φ3mm的钻头以高速、均匀的进给速度将底板钻穿,再换上φ6.7mm钻头进行第一次扩孔,随后换上φ11.9mm的钻头进行第二次扩孔,最后换上φ12H7的机用铰刀进行配铰,完成第一孔的配钻、铰加工。保持夹具底板、钻床钻夹头位置不动,拧松固定小V形块和工件底板的螺钉,将工件底板反面装夹,并确保工件的两个相互垂直基准面与夹具的两直角面完全重合,并用角板与铜片固定其位置,最后把螺钉拧紧。
(6)小V形块同样反面装夹,若孔中心9.55㎜的实际尺寸是(9.55-0.02mm),在保证两件孔距(39.5±0.02mm)的前提下,量块1也随之有所变化,量块1:〔(实际尺寸-实际尺寸)/2〕-0.02mm;若孔中心9.55mm的实际尺寸是(9.55+0.02mm),则量块1:〔(实际尺寸-实际尺寸)/2〕+0.02mm,量块2的尺寸不变,利用手力使得小V形块与量块1、2,量块1、2与夹具的两直角边以及小V形块与底板紧紧重合在一起,再用角板、铜片、螺钉把底板和小V形块固定、压紧。换上φ3㎜的钻头以高速、均匀的进给速度钻出导向孔并将底板钻穿,再换上φ6.7㎜钻头进行第一次扩孔,随后换上φ11.9㎜的钻头进行第二次扩孔,最后换上φ12H7的机用铰刀进行配铰,完成第二孔的配钻、配铰加工。
(7)三V形块与底板的配钻加工方法和上述小V形块的定位方法、加工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8)最后把已经配钻完成的小V形块和三V形块分别用φ12mm和φ10mm的芯轴装配在底板上,再配上已按图样要求加工完成带孔(直径<φ7.9mm)的多面体(单独加工孔及其他尺寸),然后用角板压在多面体的两头,拧紧螺钉,压紧,进行配钻、配铰。孔加工完成。
2.孔加工方法二
(1)在92±0.10×59.1±0.10mm毛坯上划出φ8mm孔的位置线。用φ5.8mm麻花钻钻出底孔并用φ6mm机绞刀绞孔;检查确保孔的位置尺寸52.46mm和10.53mm的准确性,尺寸误差可通过修锉基准面或修锉孔壁加以纠正。若无法纠正,可换另一方向重新钻孔。 (2)按图划好件3轮廓线并将其锯下(注意预留足够加工件2的毛坯),加工好件3外形。
(3)划线确定件2其中一个φ12mm孔的位置,用φ5.8mm麻花钻钻出底孔并用φ6mm机绞刀绞孔(该步可与步骤二同步进行)。检查孔的位置精度,必要时修锉基准面,确保孔的位置尺寸12mm和9.55mm合格。再加工好件2外形。
(4)加工件4。在66.5±0.10×23±0.10mm毛坯上划线确定其中一φ10mm孔的位置,用φ5.8mm麻花钻钻出底孔并用φ6mm机绞刀绞孔。检查孔的位置精度,必要时修锉基准面,确保孔的位置尺寸13mm和8mm合格。再加工好件4外形。
(5)加工好件1外形,将件2与件1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φ7.8mm钻头对件2的φ6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
(6)将件2翻转180°与件1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φ9.8mm钻头对件2的φ7.8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再用φ11.8mm钻头扩孔、用φ12mm绞刀絞孔并插入圆柱销。
(7)将件1、件2一起翻转180°,用圆柱销、磁铁、量块定位后压紧,用φ9.8mm钻头对件1的φ7.8mm孔扩孔并钻穿件2,再用φ11.8mm钻头扩孔,最后用φ12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
(8)将件3与件1、件2配合,检查件3的φ6mm孔与件2上两个φ12mm孔的中心距和对称度,合格后将件3压紧在件1上,用φ6.5mm钻头对件3的φ6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再换上φ7.8mm钻头扩孔,最后用φ8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
(9)将件4与配合好的件1、件3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φ6.5mm钻头对件4的φ6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
(10)将件4翻转180°后与件1、件3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一φ7.8mm钻头对件4的φ6.5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再用φ9.8mm钻头扩孔,用φ10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
(11)将件1、件3、件4一起翻转180°,用圆柱销、磁铁、量块定位后压紧,用一φ7.8mm钻头对件1的φ6.5mm孔扩孔并钻穿件4,再用φ9.8mm钻头扩孔,最后用φ10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孔加工完成。
三、小结
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方法一进行孔加工时,操作简便,结合量块作为辅助工具配钻时,大大减轻了操作者装夹工件的难度,而且提高了装夹工件的速度、位置精度及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整个工件的孔加工精度得到了保证,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足之处在于,在竞赛时一般不能使用夹具,只能用方法二进行加工。方法二基本按常规方法加工,不同的是,先钻孔再进行锉削精修,保证了孔的位置精度,还巧妙地利用了基准重复使用的原则,使误差大大减小。方法二虽然比方法一耗时长,但也能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在比赛规定时间内完成。
参考文献:
[1]朱为国.钳工技师培训教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薛源顺.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钻孔 锉削 夹具 配钻 对称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各类技能大赛轮番举办,题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难度越来越大,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本文所探讨的“多面组合体”为2006年“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实操操作技能考件(如图1所示),要求外形等各部分加工精度在±0.02mm,部分与孔相关的尺寸要求在-0.02mm,孔加工精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均是H7与芯轴配合,综合难度较高。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要保证各孔孔径、对称度和垂直度的准确。笔者在多次反复加工中,在加工过程遇到了各种技术上的问题,经过总结,笔者在此提出两套较为合理并能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的孔加工方法:若比赛中允许借助辅助工具(如夹具),则利用夹具进行配钻、配铰孔加工;分别以件2、件3、件4为基准,配钻、配铰件1的孔。
图1 多面组合体
技术要求:
第一,自制φ8、φ10、φ12mm长度30mm芯轴各三件。
第二,用芯轴定位,四件能同时装配,否则不能得装配分。
第三,件1以标记图饰为基准,件2、件3分别作两面翻转,件3并能以角1-角2、角1-角3、角1-角4转换定位。
第四,装配后件2、件3、件4相关接触面配合间隙不大于0.03mm,20处。
第五,组装后以件1为基准,按评分要求检测相关件平行度9处,对称度3处。
第六,装配外观整齐,零件图中有标注尺寸部位均需加工。
一、图样分析
多面组合体由件1(底板)、件2(V形块)、件3(多面体)、件4(三V形块)四件经φ8、φ10、φ12mm芯轴定位装配完成,件1以标记图饰为基准,件2、件3分別作两面翻转,件3并能以件4三向转换定位。考虑装配中件3需三位置与件2和件4配合,件2、件3并分别作两面翻转,要求φ8 H7、φ10H7、φ12H7的孔和φ8h7、φ10h7、φ12h7芯轴配合。因此,多面组合体在加工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孔加工。
二、孔加工方法
1.孔加工方法一
(1)将配钻夹具放到Z4113A型钻床可旋转的小工作台上,并在底板对角拧紧角板上的螺钉,稍稍固定夹具。
(2)把外形尺寸已完成的工件底板安装到夹具上,确保工件的两个相互垂直基准面与夹具的两直角面完全重合,并用角板与铜片固定其位置,最后把螺钉拧紧(先配钻φ12mm的孔)。
(3)在平板上划出带圆弧的小V形块其中一孔的中心线,中心线尺寸在图样要求9.55mm、12mm的基础上再加0.1mm,即9.65mm、12.1mm,如图2所示。然后钻出φ11.8mm的孔,如图3所示。再以孔为基准,将两基准面(图3中带直角符号的两面)与孔中心的尺寸锉至(9.55、12)±0.02mm,最后将工件长度方向的尺寸锉至58.6-0.02mm。此工序采取单独加工的方式。
(4)将已完成以上工序的小V形块装到配钻夹具中,根据小V形块已加工孔中心位置(12±0.02㎜这一方向)的实际尺寸,结合图样要求确定底板与小V形块间的量块2的尺寸,量块2:14.5-12=2.5;根据底板mm和小V形块mm这两个方向的实际尺寸,计算小V形块基准面与底板基准面的距离,量块1:(实际尺寸-实际尺寸)/2,利用手力使得小V形块与量块1、2,量块1、2与夹具的两直角边,以及小V形块与底板紧紧重合在一起,再用角板、铜片、螺钉把底板和小V形块固定、压紧。
(5)将准备好的φ11.88mm圆柱棒钻夹上,找正孔的中心位置与圆柱棒的中心线重合,然后把圆柱棒拆下,换上φ3mm的钻头以高速、均匀的进给速度将底板钻穿,再换上φ6.7mm钻头进行第一次扩孔,随后换上φ11.9mm的钻头进行第二次扩孔,最后换上φ12H7的机用铰刀进行配铰,完成第一孔的配钻、铰加工。保持夹具底板、钻床钻夹头位置不动,拧松固定小V形块和工件底板的螺钉,将工件底板反面装夹,并确保工件的两个相互垂直基准面与夹具的两直角面完全重合,并用角板与铜片固定其位置,最后把螺钉拧紧。
(6)小V形块同样反面装夹,若孔中心9.55㎜的实际尺寸是(9.55-0.02mm),在保证两件孔距(39.5±0.02mm)的前提下,量块1也随之有所变化,量块1:〔(实际尺寸-实际尺寸)/2〕-0.02mm;若孔中心9.55mm的实际尺寸是(9.55+0.02mm),则量块1:〔(实际尺寸-实际尺寸)/2〕+0.02mm,量块2的尺寸不变,利用手力使得小V形块与量块1、2,量块1、2与夹具的两直角边以及小V形块与底板紧紧重合在一起,再用角板、铜片、螺钉把底板和小V形块固定、压紧。换上φ3㎜的钻头以高速、均匀的进给速度钻出导向孔并将底板钻穿,再换上φ6.7㎜钻头进行第一次扩孔,随后换上φ11.9㎜的钻头进行第二次扩孔,最后换上φ12H7的机用铰刀进行配铰,完成第二孔的配钻、配铰加工。
(7)三V形块与底板的配钻加工方法和上述小V形块的定位方法、加工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8)最后把已经配钻完成的小V形块和三V形块分别用φ12mm和φ10mm的芯轴装配在底板上,再配上已按图样要求加工完成带孔(直径<φ7.9mm)的多面体(单独加工孔及其他尺寸),然后用角板压在多面体的两头,拧紧螺钉,压紧,进行配钻、配铰。孔加工完成。
2.孔加工方法二
(1)在92±0.10×59.1±0.10mm毛坯上划出φ8mm孔的位置线。用φ5.8mm麻花钻钻出底孔并用φ6mm机绞刀绞孔;检查确保孔的位置尺寸52.46mm和10.53mm的准确性,尺寸误差可通过修锉基准面或修锉孔壁加以纠正。若无法纠正,可换另一方向重新钻孔。 (2)按图划好件3轮廓线并将其锯下(注意预留足够加工件2的毛坯),加工好件3外形。
(3)划线确定件2其中一个φ12mm孔的位置,用φ5.8mm麻花钻钻出底孔并用φ6mm机绞刀绞孔(该步可与步骤二同步进行)。检查孔的位置精度,必要时修锉基准面,确保孔的位置尺寸12mm和9.55mm合格。再加工好件2外形。
(4)加工件4。在66.5±0.10×23±0.10mm毛坯上划线确定其中一φ10mm孔的位置,用φ5.8mm麻花钻钻出底孔并用φ6mm机绞刀绞孔。检查孔的位置精度,必要时修锉基准面,确保孔的位置尺寸13mm和8mm合格。再加工好件4外形。
(5)加工好件1外形,将件2与件1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φ7.8mm钻头对件2的φ6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
(6)将件2翻转180°与件1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φ9.8mm钻头对件2的φ7.8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再用φ11.8mm钻头扩孔、用φ12mm绞刀絞孔并插入圆柱销。
(7)将件1、件2一起翻转180°,用圆柱销、磁铁、量块定位后压紧,用φ9.8mm钻头对件1的φ7.8mm孔扩孔并钻穿件2,再用φ11.8mm钻头扩孔,最后用φ12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
(8)将件3与件1、件2配合,检查件3的φ6mm孔与件2上两个φ12mm孔的中心距和对称度,合格后将件3压紧在件1上,用φ6.5mm钻头对件3的φ6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再换上φ7.8mm钻头扩孔,最后用φ8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
(9)将件4与配合好的件1、件3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φ6.5mm钻头对件4的φ6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
(10)将件4翻转180°后与件1、件3配合,用磁铁、量块定位并用压板压紧在平板上,用一φ7.8mm钻头对件4的φ6.5mm孔扩孔并将件1钻穿,再用φ9.8mm钻头扩孔,用φ10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
(11)将件1、件3、件4一起翻转180°,用圆柱销、磁铁、量块定位后压紧,用一φ7.8mm钻头对件1的φ6.5mm孔扩孔并钻穿件4,再用φ9.8mm钻头扩孔,最后用φ10mm绞刀绞孔并插入圆柱销。孔加工完成。
三、小结
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方法一进行孔加工时,操作简便,结合量块作为辅助工具配钻时,大大减轻了操作者装夹工件的难度,而且提高了装夹工件的速度、位置精度及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整个工件的孔加工精度得到了保证,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足之处在于,在竞赛时一般不能使用夹具,只能用方法二进行加工。方法二基本按常规方法加工,不同的是,先钻孔再进行锉削精修,保证了孔的位置精度,还巧妙地利用了基准重复使用的原则,使误差大大减小。方法二虽然比方法一耗时长,但也能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在比赛规定时间内完成。
参考文献:
[1]朱为国.钳工技师培训教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薛源顺.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