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记闭门造书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q2269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美国名记曼尼克思作为一名普通士兵,随部队参加了八国联军的行动。次年4月,曼尼克思回国,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中国。退伍后,他到处流浪,甚至一度锒铛入狱,人生到了最低谷。不过,曼尼克思并不气馁,他兴致勃勃地决定好好利用这段坐牢的时间,用自己的写作天赋赚点钱。
  曼尼克思的生财之路令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请朋友们从夏威夷图书馆借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飞快地读完后,他宣布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写文章赚大钱了。
  监狱长不忍看到书生落难,对曼尼克思很关照,看到曼尼克思要动笔了,专门给他配了一张书桌;而夏威夷总督也曾十分欣赏曼尼克思的才华,送来了一台旧打字机。曼尼克思便在安静的牢房中,将自己想象成伟大的东方政治家李鸿章,用李鸿章的口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每写完一部分,他就将稿件邮寄给一些美国的报刊。
  曼尼克思的出色才华令他创作的“李鸿章日记”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伦敦的《观察家报》主动来信,询问曼尼克思手头有没有更多的李鸿章日记,希望他能在报纸上开专栏,并保证提供高达1000美元的稿费。曼尼克思欣然接受。于是,这位在押囚犯臆造出“李鸿章”,在大西洋两岸畅谈着“李鸿章”的人生、事业,评论着当世的伟大人物,指点江山,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
  曼尼克思获得了巨大的名声,本就对他十分欣赏的夏威夷总督干脆下令给他减刑。出狱后,经济上大为宽裕的曼尼克思就在著名的马诺阿山谷安了家,专心写作。
  但曼尼克思似乎并不满足现状,他又“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太平洋联合通讯社”,由自己出任主席。这家“通讯社”的总经理、秘书等人,虽然都堂皇地在公司信笺中印了大名,但他们无非都是曼尼克思想象出来的团队。这家“通讯社”给美国的各家报刊总编辑写信,推销他们的新闻服务。
  就在曼尼克思和自己的想象纠缠不清时,他出版的图书《李鸿章回忆录》遭遇到严峻的挑战。挑战者的权威性根本毋庸置疑:他是在大清海关任职多年的波士顿人杜维德。杜维德精通中文,与李鸿章交情很深,李鸿章1896年访问美国期间,杜维德是全程陪同的随行官员。
  引起杜维德怀疑的是,《李鸿章回忆录》中所登载的李鸿章在美国最后一天的日记。书中,李鸿章在返回中国的前一晚,在旧金山写道:“今天,我的朋友们带我参观金门湾。我登上旧金山海湾入口处的高高悬崖,举目眺望,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美丽的祖国。那些有关我的非议和责难,我一概不予理睬……我只有一颗中国心。我回到住处后,良久无言,这几个月来我走遍了世界,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能亲吻到祖国的土地!”
  无疑,这是一段文采和真情并茂的文字,至今读来还令人感动。但问题是,李鸿章在美时,为了表示对美国排华政策的不满,拒绝访问排华严重的美国西部,为此,李鸿章辗转取道加拿大的温哥华登上回国的邮轮。杜维德与李鸿章一起在温哥华的酒店中度过了美洲大陆的最后一天,李鸿章怎么有可能登上遥远的旧金山金门湾去眺望祖国、大发感慨呢?
  杜维德由此生疑,并对这本书做了细致的勘对,又发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他断言,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是伪造的。杜维德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李鸿章回忆录》的出版社——霍敦·密夫林出版社。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质疑从各地纷纷涌来。备受压力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决心对此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但他们坚信,即使该书有重大错误,但绝不可能是完全伪造的。他们希望与曼尼克思亲自沟通,以便澄清种种传言,给读者一个交代。
  这时,曼尼克思却“不见”了。据他的代理人说,曼尼克思正在中国访问,与李鸿章的继承人们商谈要事,并且还要和帮助他翻译李鸿章日记的罗伯斯上尉等人见面,以便收集更多资料出版《李鸿章回忆录》第二卷。当然,这位代理人也是曼尼克思日渐庞大的虚构团队中的成员。曼尼克思此时定居在加州,忙于为很多报纸写专栏,没时间、更没办法应对霍敦·密夫林出版社的质疑,只好杜撰一个代理人出来挡驾。霍敦·密夫林出版社无奈,只好把杜维德提供的质疑资料寄给代理人,并敦促代理人及时将信件转给曼尼克思。
  代理人给出版社回信,说自己并没有转告曼尼克思有关出版社期望他回信澄清的事,因为曼尼克思先生太忙了,没有必要。代理人还说他已经请曼尼克思做三件事,以便澄清谣传:一是从李鸿章在广东的家族手中获得一份相关的声明;二是提供中国政府批准查阅和翻译李鸿章日记的批文;三是从中国的“文化部长”那里取得对全书的认可。代理人介绍说,曼尼克思与中国的“文化部长”是相识多年的老哥们儿,《李鸿章回忆录》的很多相关事情都是这位“文化部长”帮助解决的。他在信中自豪地宣布,當《李鸿章回忆录》被回译为中文后,得到了中国高级官员们的一致赞赏,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还准备给曼尼克思授以勋章。
  最后,护主心切的代理人请出版社转告杜维德,他愿意拿出5000美元、同时希望杜维德拿出2500美元,一起存到纽约第一国家银行,双方各自证实自己的观点,胜者通吃。
  出版社对这封近乎儿戏的打赌的信毫无兴趣,他们希望看到曼尼克思本人对书中基本事实的错误做出解释。在出版社的催促下,曼尼克思再一次以代理人的名义,给出版社发出了第二封信。信中他虽然承认书中有失误,但将责任全部推给又一个臆造出来的人物——火努鲁鲁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威勒博士,说书中有关李鸿章访问欧美的部分,在报刊连载时,因曼尼克思不在国内,委托这位博士修改,他不知道这位博士为什么要将温哥华换成了旧金山。信中也说,李鸿章访问美国的这些资料,因为是第一次从中文手稿翻译成英文,而且李鸿章的手稿多没有记录日期和写作地点,很难整理,报社催稿又很急,仓促之下,难以避免错误。
  在《李鸿章回忆录》的真实性引起西方沸沸扬扬的讨论时,对于这本回忆录,李家一直保持着沉默。因为李家觉得,至少在民国各色政治人物出于现实政治利益的考量,将李鸿章逐渐妖魔化为“卖国贼”时,这本有着赝品嫌疑的书,很好地描绘出了李鸿章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李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该书做任何公开评论,只有李鸿章的儿子在一封用英文写就的私人函件中有提及,指出这本书可能是伪书。他在写给自己的英文教师的信中透露,父亲的秘书班子中,从来没有一位“罗伯斯上尉”,而且父亲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实际上,《李鸿章回忆录》是一本堪称“伟大”的历史小说,它的整个故事,本身也如同一页传奇,不仅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话题,而且至今还有一些懒惰的历史研究者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给历史研究带来黑色的玩笑。
  费尽心机发掘出真相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并没有吃亏。这本书在被当做真实史料时,为他们赚进了大量的美元;待到这本书被确定为小说后,他们只是增加了几十页有关该书真实性调查的文字,照样热卖,而且因为增加了曼尼克思伪造《李鸿章回忆录》的传奇过程,这本“小说”更为畅销了。吊诡的是,即使这是一部小说,它也比任何其他严肃的传记,都更为贴切和传神地刻画了李鸿章的形象:一个高尚的、孤独的、无奈的先行者!
  编 辑 / 冰 如
其他文献
《倚天屠龙记》第一章,郭襄去少林寺,准备去找他们问问杨过的行踪。这叫有求于人。在这种情况下,表明身份——她是大侠郭靖和黄蓉的女儿、东邪黄药师的外孙女,是既有礼貌也有章法的处理办法。她却非得隐瞒身份,并言语粗鲁地跟对方直接起了冲突,真不知是脑子进了水还是源于平时恶劣的行为习惯。  于是,少林寺的几位武僧冲出来,问道:“哪里来的野姑娘,胆敢来少林寺撒野?”若郭襄此时赶紧表明身份,对方不会把她怎么样。然
一分钟读懂英国脱歐
期刊
开元通宝是唐代古钱,铸造量很大,留存后世甚多,在市面上售价不高。市面上也几乎没有假开元通宝,因为此物价贱,花力气制造赝品利润太低,不值当,所以购买者中很少有人会去认真辨别其真伪。到了民国,终于有一个人觉察到这个空子,想出了一条生财妙计。  此人姓名来历俱无可考,暂以某甲称之。某甲模仿古制,开模铸造了数千枚“开元通宝”——和开元通宝真品相比,他的假钱故意让“元”字短去一钩。他将一部分假钱运到陕西某地
说起中国古代的乞丐,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估计就是武侠小说中的丐帮,那么在古代真的有丐帮这种组织吗?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底层人群,乞丐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扮演着被欺凌的角色,卑微的社会地位催生了丐帮组织。在各个地方的丐帮组织中,组织的头目被称为丐头,丐头一般由组织中的骨干成员或者德高望重的乞丐担当。无论是外地乞丐,还是本地乞丐都受当地丐头的管理。外地乞丐来本地乞讨则要备具拜帖,親自拜会丐头后才能在丐头所
玩捉迷藏的时候,躲在仓库角落里的东一拎出来一盏煤油灯。  那盏煤油灯的形状很罕见。灯座是一根约八十厘米长的粗竹筒子,上面黏着一个小小的灯芯,灯罩是一根细细的玻璃管。乍一看,根本就不像一盏煤油灯。  一开始,孩子们还以为是一支老式步枪呢。  “原来是一支步枪啊!”正在捉人的宗八说。就连东一的爷爷,一时也搞不清那是件什么东西。他的目光越过鼻尖上的眼镜,仔细地端详了老半天,才明白过来。  等弄清楚那是一
医生救死扶傷,古往今来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是在古代,医生的地位并不高,韩愈就曾将医和巫并举。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的殷浩擅长医术,但他耻为医生。一日,他的一个属下带着生病的老母求他医治。此人跪在殷浩门前,说他得知殷浩精通医术的秘密,只因老母病危,实在没办法特来求救。殷浩替老人把脉后,开了方子,让属下照方抓药。药抓来后,殷浩又向属下讨回方子,然后扔到火里烧了。殷浩并非害怕秘方外传,而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一支湘军攻破天京,天王府几百名嫔妃、宫女有的被杀,有的四散逃命。湘军入城,趁混乱之机大肆抢掠。金银珠宝、古玩珍奇、衣物妇女,无所不要。曾国藩的幕僚、蜀中名士李鸿裔不大爱财,只取了几幅名人字画,但得了一名从天王府逃出来的王妃。此人生得肤色如雪,面容如花,年纪二十岁左右,进王府虽已快三年,却不曾与天王同房。李鸿裔得了这个花容月貌的“逆妃”,好不欢喜。  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尽人皆知,但他是不是真的用了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勉励自己呢?  记载史实较为可信的《左传》和《国语》在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就已成书,它们距离勾践的时代最近,但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没有记载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到“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只写了尝胆,没有写卧薪之事。  东汉时期出现了两本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
李冶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年幼的时候就被打上了“不安分”的道德标签。  据说六岁的时候,她写了一首《蔷薇诗》:“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因为“架却”就是“嫁却”的谐音,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她不想嫁人,而想要“乱纵横”。于是,她的父亲又生气又担心,干脆把她送到道观里修行,好让她这颗“懵懂之心”尽快在清心寡欲的道观里洗涤干净。  然而,女道士这个职业在唐朝,恰恰是不让女人安分的——这个本应如仙如画的
不要相信古装剧  古装剧中,当官的都被称为“大人”。这种称呼其实源于清代对汉人思想的控制,在清代之前是没有的。宫女们自称奴婢也是不对的,男称“奴”,女称“婢”,倒是宦官有自称奴婢的。汉人均称自己的父母为“爹”“娘”也错了,其实这类称呼各朝都有差别,比如南北朝、隋唐时期时称父亲为“耶耶”,称母亲为“阿娘”。嫔妃都自称“本宫”也不对,只有一宫之主才能称本宫。比如皇太极的后宫有清宁宫、关雎宫等五宫,只有